-
献县汉墓群 编辑
献县汉墓群,是西汉至南北朝(前178年—487年)时期河间王及其子孙、乐成侯、中水侯等葬于献县境内墓葬的总称,位于河北省沧州市献县境内,占地面积7万平方米,陵域多集中在河城街镇和十五级乡,河城街镇是汉代河间王的都邑所在地 。
献县汉墓群存37座汉墓,出土有错金铜豹、鎏金铜雀、残鎏金铜马、等,墓群规模大、级别高、数量多、层次全、时间跨度大,贯穿于汉代的始终,对研究汉代的政治、经济、文化均具有重要的考古价值和历史价值 。
1996年11月20日,献县汉墓群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第四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
中文名:献县汉墓群
地理位置:河北省沧州市献县境内
占地面积:70000 m²
保护级别:第四批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批准单位: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
编号:Ⅳ—61
分类号:Ⅱ—5
所处时代:汉
献县汉墓群—献王陵
西汉至南北朝(前178年—487年)时期,乐成(献县河城街镇南)一直是河间国(郡)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 ,河间王、侯及其子孙逝后均葬于乐成境内,形成墓葬群(献县汉墓群) 。
景帝前元二年(前155年)四月,景帝刘启封他的第二个儿子刘德封为河间王 。
西汉景帝(前2世纪)时期,刘德封毛苌为博士,任河间太傅,毛苌死后葬于国都乐城东毛公墓(献县汉墓群内重要墓葬之一) 。
元光五年(前130年),刘德逝于河间国,汉武帝念其功劳,遂赐谥为“献王”,葬于乐成的献王陵(献县汉墓群内重要墓葬之一) 。
西汉元帝(前1世纪)时期,刘奭封匡衡为丞相,匡衡逝后葬于云台山(献县汉墓群内重要墓葬之一) 。
金天德三年(1151年),为纪念献王刘德,改寿州(河间国)为献州 。
明洪武六年(1376年),降献州为县,称献县 。
截至民国二十六年(1937年),献县辖境内有汉墓大小七十二冢 。
2012年,从河北省文物保护中心对献县汉墓群进行野外勘测,初步摸清了37座古墓的形制大小、外观及地下墓葬分布等,正式测定了献县汉墓群内的37座古墓为两汉墓,是两汉魏晋时期分封的河间王刘德陵域所在,埋葬了帝、王、侯等数十人 。
献县汉墓群整个陵区面积达7万平方米 ,墓群有两个特点,一是几个大墓集中在一起;二是大墓旁还有小墓,墓与墓之间有历史渊源。献县汉墓群主要有献王墓、孝王墓、刘淑墓、刘英墓、毛公墓、贯公墓等,散布在滹沱河、滏阳河、子牙河三条河流之间,封土尚存的有37座,无封土的有4座,分布在献县境内河城街、十五级、段村、韩村等10个乡镇;献县汉墓群内的古汉墓均修为高台,高台均有俗称,如河城街西的云台山、小屯村东的万层(春)山、九张庄附近的九连山、傅庄附近的百草山、窦三疃附近的五王山、双岭村西的丹陵等 ,高台的封土高度经实地测绘在1.9米—16米之间,范围在193平方米—4.8万平方米之间 。
献王陵
献王陵
云台山
云台山
毛公墓
毛公墓
错金铜豹
地表残留花纹汉砖
1996年11月20日,献县汉墓群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第四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
2010年,献县人民政府启动献县汉墓群献王陵保护工程,并出台文物保护利用的相关规划,以加强献王陵等文物的保护工作 。
2012年5月2日,河北省文物局《关于呈报〈河北省献县汉墓群文物保护总体规划纲要〉的请示》(冀文物字〔2012〕81号)得到国家文物局批复同意,要求系统归纳、总结影响墓群本体和周边环境安全的主要因素,注意献县汉墓群整体格局的保护 。
汉献王刘德坐像(献王纪念园内)
2014年10月,献王纪念园落成,占地面积10万平方米,主体建筑由汉阙、六经柱、实事求是宝鼎、献王纪念馆、汉献王刘德坐像及文化背景墙组成 。
实事求是宝鼎(献王纪念园内)
云台山由来
匡衡当丞相后,两袖清风,爱民如子。死后人们纪念他,自愿为他修大墓,男的肩担、车推,女的手捧、袄包,用土筑成“比云彩高的山”,故名云台山 。《献县志》记载: “云台山、万春山、百草山,此三山皆高陵,一望数十里,树木交映,村落参差,亦佳境也 。”
献县汉墓群位于河北省沧州市献县县城向东约5.5千米,西距沧州市70千米 ,地处华北平原的九河下梢,河流密布 。
汉墓群
交通
沧州市——广场街——解放西路——朝阳街——黄河西路——迎宾南大道——G1811黄石高速——河城街——086乡道——献县汉墓群。
1、本站所有文本、信息、视频文件等,仅代表本站观点或作者本人观点,请网友谨慎参考使用。
2、本站信息均为作者提供和网友推荐收集整理而来,仅供学习和研究使用。
3、对任何由于使用本站内容而引起的诉讼、纠纷,本站不承担任何责任。
4、如有侵犯你版权的,请来信(邮箱:baike52199@gmail.com)指出,核实后,本站将立即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