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补要村遗址 编辑
补要村遗址,位于河北省邢台市临城县补要村境内,是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址。因公路切割遗址形成高3~5米的断崖。公路南边部分东西长约150米,南北宽约80米,渠线内面积约8000平米。
补要村遗址内发现大批仰韶文化晚期、先商时期、晚商时期、汉唐时期遗迹与遗物。其中仰韶文化和夏商时期遗存丰富。补要村遗址填补了学术空白,成为冀中南部先商时期考古学文化代表。
2013年3月5日,补要村遗址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中文名:补要村遗址
地理位置:河北省邢台市临城县补要村境内
所处时代:新石器时代、商、唐
占地面积:约 60000 m²
保护级别: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编号:7-0013-1-013
批准单位: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
2010年3月~9月,考古队对补要村遗址再次发掘,发掘总面积约2148平方米。
补要村遗址总面积约6万平方米。北京大学文博学院考古队考古发掘与整理,确认遗址分5期:仰韶时期、先商时期、晚商时期、东周至秦汉时期和唐宋时期。发现各个时期的灰坑300余座,墓葬37座,房屋4座,灰沟19条,窑址5座,地面青铜冶铸基址1处。经初步整理,已复原各个时期陶瓷器200多件。
第一期:仰韶时期。集中分布在发掘区北部,发现窖穴与灰坑约60座,房基1座,陶窑3座,灰沟6条。房基仅残存底部,为半地穴式建筑。灰坑有圆形、椭圆形、不规则形,多数深约1米。出土遗物主要为陶器、石器、鹿角器等。陶器中夹砂陶多于泥质陶,有灰陶、褐陶、红陶等,夹砂陶大多陶色不够纯正。陶器以素面为主,纹饰有附加堆纹、篮纹、弦纹、划纹、旋纹、压印纹、戳印纹、指甲纹、箍带纹等。部分器类腹部装饰鸡冠耳、柱状耳、带状耳或鋬耳,有的陶器口部压印花边。彩陶数量较多,一般饰以红褐或黄褐色陶衣,有红彩、紫褐色彩及少量黑彩,纹样有弧边三角纹、斜线纹、竖线纹、水波纹、水滴纹、网格纹、吊环纹等。夹砂陶器以小口罐、甑最为常见,二者组合配套作炊器使用。其中甑往往在腹部加装2个至4个柱状耳或鸡冠耳、鋬耳。夹砂陶器还有箍带纹小口高领瓮、罐、器盖、筒形杯、直口折沿小罐、小平底碗等。泥质陶器有小口高领壶、折腹盆、盆、罐、钵、碗等。石器有大型石铲、斧、凿、锛、纺轮等,石环数量较多。鹿角器有角锥。骨器有骨耒。蚌器以蚌镰和穿孔蚌刀较为常见。水生动物遗骸以各类贝壳为多。
补要村遗址先商时期遗物图
补要村遗址中、晚商时期遗物图
第四期:东周至秦汉时期。发现石砌墙基的房屋2座,建筑过程为先挖掘方形基坑,以石块垒砌墙基,之后垫土形成房屋地面。房屋中出土战国至汉代常见的瓮、甑、盆等陶器碎片及瓦片。
第五期:唐宋时期。主要遗迹为灰沟与墓葬。发现灰沟10条,墓葬21座。灰沟多为东西走向,与农田灌溉排水有关。墓葬多为土洞墓。土洞墓有竖穴墓道,部分墓葬以砖垒砌墓室。多为2人至3人合葬墓,葬式不规则。随葬器物有瓷碗、盘、双系罐、三足炉、三彩炉、陶罐、瓮、塔式罐、铜镜、铜带扣、带銙、钱币、铁钗、铁剪、玛瑙珠、陶珠等。在多座墓葬中发现有穿孔的砖或石块随葬。
补要村遗址出土彩陶钵、罐
补要村遗址出土的先商时期遗存填补了学术空白,成为冀中南部先商时期考古学文化代表。
补要村遗址祭祀坑平面图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地理位置
补要村遗址位于河北省邢台市临城县补要村境内。
补要村
交通信息
自驾:自河北省邢台市临城县人民政府出发前往补要村遗址,路程约2.8千米,用时约7分钟。
1、本站所有文本、信息、视频文件等,仅代表本站观点或作者本人观点,请网友谨慎参考使用。
2、本站信息均为作者提供和网友推荐收集整理而来,仅供学习和研究使用。
3、对任何由于使用本站内容而引起的诉讼、纠纷,本站不承担任何责任。
4、如有侵犯你版权的,请来信(邮箱:baike52199@gmail.com)指出,核实后,本站将立即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