狄仁杰祠堂碑 编辑

河北省邯郸市境内第八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狄仁杰祠堂碑狄仁杰祠堂碑

狄仁杰祠堂碑,位于河北省邯郸市大名县,始建于大周圣历元年(698年),唐宪宗元和六年(811年)十一月,魏博节度使田弘正在原址为狄公重建祠堂及碑。

狄仁杰祠堂碑青石质地,由碑首、碑身、碑座三部分组成。碑体(除座)高4.46米,宽1.46米,厚0.46米。阳面楷书碑文,27行60字。 碑座深埋于地下。碑体阳面楷书碑文,。立于五礼屯村的五礼记碑高11.95米,是中国最大的古石碑,原为唐代书法家柳公权撰文的“何进滔德政碑”。 现碑身淤地之半,上部稍风化,有轻微裂痕,碑座淤埋地下完好。

2019年10月7日,狄仁杰祠堂碑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第八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基本信息

编辑

中文名:狄仁杰祠堂碑

地理位置:河北省邯郸市大名县

所处时代:唐朝

保护级别:第八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编号:8-0478-4-001

批准单位: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

历史沿革

编辑
狄仁杰祠堂碑始建于大周圣历元年(698年),后祠堂及碑因战乱而毁。

唐宪宗元和六年(811年)十一月,魏博节度使田弘正在原址为狄公重建祠堂及碑。现祠堂已不存在,仅残留此碑于原址。

狄仁杰祠堂碑狄仁杰祠堂碑

建筑格局

编辑

狄仁杰祠堂碑狄仁杰祠堂碑

狄仁杰祠堂碑青石质地,由碑首、碑身、碑座三部分组成。碑体(除座)高4.46米,宽1.46米,厚0.46米,已1170多年的历史。碑身有轻微裂痕,虽已风化但碑文清晰可见。阳面楷书碑文,27行60字,由冯宿撰文,胡澄书丹。字体秀丽飘逸,颇有唐风。 碑座深埋于地下。碑体阳面楷书碑文,由冯宿撰文,胡澄书丹。碑文记述了狄公任魏州(今河北大名)刺史时的政绩和重修此碑的经过。立于五礼屯村的五礼记碑高11.95米,是中国最大的古石碑,原为唐代书法家柳公权撰文的“何进滔德政碑”,后宋徽宗毁何碑改刻“五礼之记”,至今碑上残存柳公权笔迹。 现碑身淤地之半,上部稍风化,有轻微裂痕,碑座淤埋地下完好。祠堂碑碑额、碑身一体,赑屃碑座。

文物遗存

编辑
狄仁杰祠堂碑碑首为六龙戏珠圆首,碑额阳篆“大唐狄梁,公祠堂之碑”,分三行三字排列。

历史文化

编辑

相关人物

狄仁杰祠堂碑狄仁杰祠堂碑

狄仁杰是中国历史上以廉洁勤政著称的清官。几十年的仕途中,他以“圣人无常心,以百姓心为心”作为从政处事的准则。为了拯救无辜,他敢于拂逆君主之意,始终保持体恤百姓、不畏权势的本色,废弃了许多误国害民的苛政劣规,后人称之为“唐室砥柱”,是推动唐朝走向繁荣的重要功臣。狄仁杰从政经历了唐高宗时期,曾担任国家最高司法职务,判决积案、疑案,纠正冤案、错案、假案;他任掌管刑法的大理丞,到任一年,便处理了前任遗留下来的一万七千多件案子,其中没有一人再上诉申冤,其处事公正可见一斑,成为朝野推崇的断案如神、摘奸除恶的大法官。狄仁杰还敢于犯颜直谏。仪凤元年(676年),武卫大将军权善才误砍了昭陵的柏树,狄仁杰上奏应当免职,高宗说那就杀了吧,狄仁杰说罪不当死。高宗生气了:“他砍了陵上的柏树,让人们以为我不孝,一定得杀。”狄仁杰面无惧色地说:“违背圣旨自古没有好下场。不过那是纣的时代,尧舜时就不会有这样的事情发生.....如果陛下因为昭陵的一株柏树就杀掉一个将军,千年之后会留下什么样的名声?所以我不能依祖制杀掉善才,陷陛下于不道。”权善才因而保住了性命。

文物价值

编辑

狄仁杰祠堂碑狄仁杰祠堂碑

狄仁杰祠堂碑碑文记述了狄公任魏州刺使时的政绩和重修此碑的经过。此碑为研究武则天时唐史提供了有价值的参考资料。

保护措施

编辑
2019年10月7日,狄仁杰祠堂碑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第八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旅游信息

编辑

地址

狄仁杰祠堂碑位于河北省邯郸市大名县。

狄仁杰祠堂碑

交通

乘坐大名公交7路可前往狄仁杰祠堂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