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澍鹫寺塔 编辑
澍鹫寺塔,位于河北省张家口市阳原县县城西南方向22千米处的白家泉乡窑儿沟村西南方的半山上,现有路可到塔前。唐贞元年间(785―805年),兴建澍鹫寺,后历经修缮。20世纪60年代,澍鹫寺损毁仅佛塔保存。
澎鹭寺塔立于澍鹫寺台地北部边缘,南依鹭峰,北向平川。塔身通体砖砌,实心八角八级,高25米,由塔基、塔座、塔身、塔刹四部分组成。澍鹫寺塔是研究唐、辽佛塔建筑的特殊范例,对研究晚唐辽代早期建筑有重要的价值。
2013年3月5日,澍鹫寺塔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中文名:澍鹫寺塔
地理位置:河北省张家口市阳原县县城西南方向22千米处的白家泉乡窑儿沟村西南方的半山上
所处时代:金至元
保护级别: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编号:7-0725-3-023
批准单位: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
宋淳佑八年(1248年),澍鹫寺塔进行重修。
清康熙五十二年(1713年),立“鹭寺记”碑。
20世纪60年代,澍鹫寺损毁仅佛塔保存。
澍鹫寺塔
结构
澎鹭寺塔立于澍鹫寺台地北部边缘,南依鹭峰,北向平川,该塔身通体砖砌,实心八角八级,高25米,由塔基、塔座、塔身、塔刹四部分组成。
塔基高1.5米,原为条石砌筑,今石条遗失,近年维修时用毛石砌护。
塔座在塔基之上,由三层须弥座相叠组成,逐层内收,每层上下器涩均做成双层仰莲状,花瓣肥硕饱满,逼真,大有承托宝塔飞升之势。第一层须弥座束腰每面辟壶门三个,内有小佛像;第二层束腰较第一层束腰略高,每面辟如意云头形壶门两个,门周饰卷草纹边框,内立小佛像,像后有背光,今佛像均已不存;第三层束腰较第二层束腰略矮,每面用高堆塑莲花尊形间柱分为三个壶门,壶门内雕饰“佛经八宝”轮、罗、伞、盖、花、瓶、鱼、结等,间隔雕饰小坐佛像,莲花尊形间柱雕琢纹饰繁,角柱雕成兽面纹,其形颜类铺首。
塔身坐于第三层须弥座双层仰莲上,第一层塔身高2米有余,东南西北四正面辟拱形壶门,门上雕出方形破瓣门两个,拱形门额上起一周鼓楞弧线,两端随拱形于门替处向外侧卷成花瓣状,门内为佛算。其他四侧面设拱形盲窗,壶门、盲窗之上雕花饰,花饰中间为一尊力士像,力士两腿交叉盘膝而坐,两肘微架,两手拉于膝上,胸肌发达,头部均已残缺。两侧雕成瑞草莲花纹,枝叶密集,刀工洗炼。一层阑额上叠涩两层平砖,再上用双层仰莲座叠涩出。二层、三层叠仰莲式密檐,形体逐层递收,塔身各面无装饰。其上为覆钵形塔肚,浑圆敦厚。覆钵形塔肚无檐不算层数。四至七层各角设鼓腹花尊形角柱,平砖叠涩密逐层紧收,不做花饰。密形制与一至三层密檐风格迎异,疑是后世修萱重建之物,其上刹顶已残。
澍鹫寺塔
特点
澍鹫寺塔在结构上,密七级浮屠与覆钵塔肚间隔相叠,融人一身,造型别致。细部特征有辽代密檐佛塔的特点,(以仰莲为塔座装饰)而无辽塔所常见的塔形倚柱和倒垂如意云头;有唐代堆塑贴花工艺的遗韵(花尊形分间柱的制作风格),突破了唐塔无覆钵的常规其造型,外形轮廓,自成一体,为河北省现存古塔中罕见的一例。
澎鹭寺
澎鹭寺依山就势建在山腰一块台地上,台地西高东低,原有正殿、过殿、禅房等建筑,均在“文化大革命”中被毁。20世纪60年代,澍鹫寺遭损毁仅佛塔保存,鹭寺塔成为鹭寺仅存建筑,后几经维修。
地理位置
澍鹫寺塔位于河北省张家口市阳原县县城西南方向22千米处的白家泉乡窑儿沟村西南方的半山上。
窑儿沟村
交通指引
阳原县人民政府距离澍鹫寺塔22千米,可驾车前往。
1、本站所有文本、信息、视频文件等,仅代表本站观点或作者本人观点,请网友谨慎参考使用。
2、本站信息均为作者提供和网友推荐收集整理而来,仅供学习和研究使用。
3、对任何由于使用本站内容而引起的诉讼、纠纷,本站不承担任何责任。
4、如有侵犯你版权的,请来信(邮箱:baike52199@gmail.com)指出,核实后,本站将立即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