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双砣子遗址 编辑
双砣子遗址,位于辽宁省大连市甘井子区营城子街道后牧城驿村北海地区,因地处两个相邻山丘,当地俗称“双陀子”。双砣子遗址是新石器时代至商朝的遗址。
民国十九年(1930年),双砣子遗址首被发现。1964年,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进行两次小规模发掘,发掘面积350余平方米。双坨子遗址共分三期文化类型,其中双坨子第一期和第二期文化是大连地区青铜时代早期文化遗址的典型。双坨子遗址第三期文化则属于大连地区青铜时代晚期文化。双坨子遗址的发掘为大连地区青铜文化提供了重要资料,为辽东半岛以及东北亚考古研究提供了丰富资料。
2013年3月5日,双砣子遗址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中文名:双砣子遗址
地理位置:辽宁省大连市甘井子区营城子街道后牧城驿村北海地区
所处时代:新石器时代至商代
保护级别: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批准单位: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
编号:7-0084-1-084
双砣子遗址
双砣子遗址
第一期文化类型
双砣子遗址房址
第二期文化类型
双砣子遗址第二期文化未发现房址。属青铜时代早期文化。
第三期文化类型
双砣子遗址第三期文化房址分布密集,属青铜时代晚期文化。在350平方米范围内有14座房址,均为近方形半地穴式单室建筑,保存较好,房址大体沿山坡呈横行排列,有一定的布局。大部分房址被火烧后废弃,而新的房址往往就地重建,甚至有的还利用旧房子的一部分墙基,因此,叠压和打破关系比较复杂。房址的结构和建筑方法基本相同,都是利用天然石块依半地穴的穴壁砌筑石墙。墙皆为单排垒砌,上部一般都向外倾斜,石块平整的一面朝里。各房址保存情况不一,遗存最高的石墙达1米多。室内居住面多为砂土硬面,一般都比较平坦,少数的中间低凹,部分屋内还保存有灶址。绝大多数房址都发现有数量不等的柱洞,其中周围的柱洞有的就砌在石墙里。房址的门道方向随所处的地势而有所不同,南坡向南,东坡向东。有的房址还有向外伸出的门道都是位于西南角,周围砌石,中间铺以石块作为台阶。
双陀子第一期文化屋内出土遗物有陶杯、陶碗、陶罐、石斧、石凿、石矛、陶纺轮等。生产工具主要是石器,多以辉绿岩和凝灰岩磨制而成,也有少量的页岩和砂岩。以长身的厚石斧比较突出,石刀的形制不规整,还有穿孔石斧、鳞、铲、环刃器和纺轮等,也有陶纺轮。生活用具陶器最多,都是采用手制法,有的口沿经慢轮修整。大型陶器多是由口、腹底相接,故出现大壶口部与腹部脱离的现象,有的大壶口部被当成灶圈使用。陶器绝大部分是细砂黑褐陶,因表面呈打磨光亮的黑色,陶胎却是褐色又被称为黑皮陶。常见的器形有壶、罐、碗、豆、杯等。浅盘高圈足镂空豆和杯底与把手相连的陶杯最具特征。陶器表面磨光,施以弦纹和乳点刻划、镂空等装饰。彩绘以红、白、黄三色构成几何形图案,是在陶器烧好以后补绘的,故颜色易脱落。
第二期文化类型
双砣子遗址堆积层
第三期文化类型
双陀子第三期文化14座房址中大部分室内都遗有陶器、石器,有的陶器还保持着当时位置,从1件到10余件不等。由于房屋是以木为骨架,四周和屋顶围(苫)干草,一遇大风,极易引起连环火灾。很可能是房屋被烧毁时,留在室内的日用陶器尚未来得及搬出,就被烈火吞没,故而完整地保存下来。
双陀子遗址第三期文化生产工具较为发达。石器中长方形扁平石斧相当普遍,半月形石刀和扁平三角形石大量出现,还有本文化期特有的长身弧背石锋。其他还有有肩石斧、石矛、石网坠、石纺轮等。骨、角制生立工具有骨凿、骨铲、鹿角凿等。出现了一定数量的陶网坠。生活用具陶器绝大多数为手制,部分口沿经过慢轮修整,个别的为轮制。陶质以细砂灰褐陶为最多,大型陶罐、壶的数量显著增加,典型器形有鼓腹小底罐高领罐、细柄矮足豆、圈足簋、敛口曲腹盆等,还有三足或五足的多足器有的圈足削成三个缺口,都是双砣子遗址第三期文化的特有遗物。陶器表面以磨光为主,刻划纹数量较双砣子遗址第一、二期文化显著增多,并有许多刺点纹,还出现竖行排列的附加堆纹。
遗址碑
地理位置
双砣子遗址位于辽宁省大连市甘井子区营城子街道后牧城驿村北海地区。
后牧城驿村
交通信息
自驾:自辽宁省大连市甘井子人民政府开车前往双砣子遗址,路程约12.2千米,用时约25分钟。
1、本站所有文本、信息、视频文件等,仅代表本站观点或作者本人观点,请网友谨慎参考使用。
2、本站信息均为作者提供和网友推荐收集整理而来,仅供学习和研究使用。
3、对任何由于使用本站内容而引起的诉讼、纠纷,本站不承担任何责任。
4、如有侵犯你版权的,请来信(邮箱:baike52199@gmail.com)指出,核实后,本站将立即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