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沟石刻 编辑

第三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亚沟石刻亚沟石刻

亚沟石刻,位于黑龙江省哈尔滨市阿城区亚沟街道全店村以东5千米的石人山南麓崖壁上, 为金代(1115~1234年)石刻艺术遗迹。是金代早期平雕线刻作品。

亚沟石刻其图右为男像,头戴战盔,身着圆领窄袖袍,足蹬尖头靴,右手执短剑,左手扶靴,左腿盘回呈端坐姿,形似女真武士;女像在左,头戴帽,衣左衽,双手合袖于胸,双腿盘回而坐,是金代保留下来的唯一的石刻画像,是宝贵的金代文化遗产,是具有观赏和研究金史的双重价值的珍贵文物。

1988年1月13日,亚沟石刻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第三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基本信息

编辑

中文名:亚沟石刻

地理位置:黑龙江省哈尔滨市阿城区亚沟街道全店村以东5千米

所处时代:金

保护级别:第三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编号:3-0166-4-003

批准单位: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

历史沿革

编辑
民国二十六年(1937年),亚沟石刻被考古者发现。

石刻特点

编辑
亚沟石刻图像所在的崖壁高10余米,宽5~6米,立面是自然穿圆领窄袖袍,袍角左撩,掖于风化而成,西南向,凿刻人物图像时对崖面未经特殊加工。镑刻的图像为一男一女,有如夫妇并坐。左幅男像,为武士装束,通高185厘米,宽105厘米。头戴盔,上起尖顶,两侧有卷翼。头部高33厘米、脸宽22厘米,面部丰腴端庄,表情威严坚毅。膀阔腰圆,身材魁梧,腰间肩着披风。腿左盘右伸,足穿高腰靴,靴长17厘米,高32厘米。左手抚于靴上,外廓有改刻痕迹。右手握剑,剑长59厘米。男像线条清晰流畅,显得威武雄壮。右幅女像头戴帽,面容温和慈祥,神情庄重从容,身着直领左衽长袖衣,双手合于胸前,盘膝端坐,与左侧男像比例适中,由于久经风雨剥蚀,女像线条残损浸漶,部分模糊,但整个画面仍然可辨。

亚沟石刻

文物遗存

编辑
亚沟石刻仅存两幅图画,一幅是男武士图像;另一幅在男武士的右边,是一个女真贵妇图像。

历史文化

编辑

石刻的断代

亚沟石刻图像,应属于金代早期石雕艺术遗存。它地处金上京腹地,且又临近金代帝王陵墓区,可资为断代佐证。尤其图像中的男女服饰,颇具金初女真人衣着特色,合于《金史•舆服志》:“金人之常服有盘领衣、乌皮靴”,“窄袖”,“妇人服”则有“直领,左衽”的记载。也合于《大金国志》“北方苦寒”,“妇人以羔皮帽为饰”的记述。

在对亚沟石刻图像断代上,国内学术界意见比较一致。但对图像内涵的见解却众说纷纭。有的认为,石刻图像是金太祖及其皇后的形像;有人认为,石刻图像与金代陵墓有关;有人认为,石刻图像是金代护国林神形象;也有人认为,石刻图像是用来护墓的。查石人山下仅有砬子沟一条小河,地处阿什河中游,远非阿什河(古按出虎水)发胡凯山。尤其令人值得瞩目的是,武士图像之左手有改刻痕迹。在大金帝制确立后,金朝由奴隶制向封建制迅速过渡的进程中,如此改修太祖之御容,有悖历史真实之嫌。且史载御容都在太庙奉安。如金天辅七年(1123年)九月,“太祖葬上京宫城之西南,建宁神殿于陵上,以时荐享。自是诸京皆立庙,惟在京师者则日太庙,天会六年,以宋二帝(徽宗、钦宗)见太祖庙者,是也。”金天眷二年(1139年)九月,“又以上京庆元宫为太祖皇帝原庙”。至金皇统八年(1148年),新建“太庙城,则上京之庙也”。此期间乃至以后,既立太庙,不应再于山野刻画太祖御像。因而认为,亚沟图像应为女真王公贵族崖墓的标志,墓主即为画中夫妻形象。迄今民间尚传说,崖下曾有岩洞,并有石桌、石香炉类的祭器,仍可资参证。可能是金太祖时,有人为追思其先考先妣业绩,仿辽代习俗和葬制,在其陵地雕刻的纪念性作品。

文物价值

编辑
亚沟石刻属于金代文化遗存,是金源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国保持最完整的金代摩崖石刻画像。

亚沟石刻图像是采用平雕,也即线刻方法而成的,雕刻者以金属工具在天然花岗岩平面上刻出浅细的线条(深为3~5毫米)。中国的石刻线画,产生于商、周、唐代时技法已趋成熟。亚沟石刻图像继承了唐代的优秀传统,线条道劲有力,人像各部比例适当,展现了女真人健美的姿态。亚沟石刻图像对于研究金代北方雕刻艺术和金代历史具有重要价值。

文物保护

编辑
亚沟石刻保护范围:文物本体外延100米。建设控制地带:保护范围外延250米,东北角以隧道为边缘。

1981年1月,亚沟石刻经黑龙江省人民政府批准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1988年1月13日,亚沟石刻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第三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旅游信息

编辑

地理位置

亚沟石刻位于黑龙江省哈尔滨市阿城区亚沟街道全店村以东5千米的石人山南麓崖壁上。

亚沟摩崖石刻像

交通信息

从阿城区出发走老道穿过亚沟镇,途经砬子沟水库,向左转大约再行2千米到达目的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