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帝城遗址 编辑

重庆市第八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白帝城遗址白帝城遗址

白帝城遗址,位于重庆市奉节县夔门街道办事处瞿塘峡社区、白帝镇紫阳村,坐落在“众水汇涪万,瞿塘争一门”的夔门西口,“据荆楚之上游,为巴蜀之喉吭”,凭高控深,历来为兵家必争之地。自战国以降,先后建立过捍关、江关、赤岬城、巴东郡、夔州都督府、夔州路、瞿塘关等以军事防御功能为主的重镇,尤以宋元战争时期修建的白帝城规模最大。

白帝城遗址本体占据鸡公山、马岭、白帝山“两山夹一岭”的险要地形,面积约1.5平方千米。城址平面不规整,略呈马形,由白帝、下关、子阳三城相连而成,外城墙长约6100米。子阳城皇殿台和校场坝以南沿山脊至长江各筑有一道“一”字城墙,皇殿台南侧一字城墙长约680米,校场坝一字城墙已塌毁。发现了南宋时期的火药及17枚保存完好的火器铁火炮,应为中国考古所见最早的火药与最完整的铁火炮实物,填补了中国南宋火药与火器共存发现的考古空白。

2019年10月7日,白帝城遗址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第八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名单。 包括白帝城遗址在内的宋元山城遗址已向国家文物局申请列入《中国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单》,争取早日能够成功申报世界文化遗产。

基本信息

编辑

中文名:白帝城遗址

外文名:Baidicheng Site

地理位置:重庆市奉节县夔门街道办事处瞿塘峡社区、白帝镇紫阳村

所处时代:南宋

占地面积:约 1.5 km²

保护级别:第八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批准单位: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

编号:8-0126-1-126

历史沿革

编辑

白帝城遗址位置示意图白帝城遗址位置示意图

1976~1994年,重庆市博物馆、白帝城文管所、四川省考古研究所、吉林大学考古系三峡工作队等单位对遗址开展了考古调查和小面积试掘工作。

1998~2005年,重庆市文物考古所(现重庆市文物考古研究院)以三峡工程文物保护为契机,以白帝城遗址为重点开展宋元战争山城防御体系的考古工作。

2013~2020年,为配合重庆后续三峡大遗址白帝城遗址的保护,重庆市文化遗产研究院(现重庆市文物考古研究院)联合中山大学、荆州博物馆、奉节县白帝城文管所、奉节县文物保护管理中心等单位对白帝城遗址开展了六次系统的考古调查和发掘,工作方式主要以实地踏查、探沟试掘和局部发掘为主。通过调查和局部发掘获得的线索过于零散,不利于整体把握和廓清遗址的内涵。

2021年4月至10月,重庆市文物考古研究院、奉节县文物保护管理中心联合对白帝城白帝村遗址进行了考古发掘。

遗址特点

编辑

综述

白帝城遗址本体占据鸡公山、马岭、白帝山“两山夹一岭”的险要地形,面积约1.5平方千米。城址平面不规整,略呈马形,由白帝、下关、子阳三城相连而成,外城墙长约6100米。子阳城皇殿台和校场坝以南沿山脊至长江各筑有一道“一”字城墙,皇殿台南侧一字城墙长约680米,校场坝一字城墙已塌毁。若以校场坝一字城墙与长江天堑作为城址西界,则城址围合面积约1.3平方千米;若以白帝城、下关城和子阳城三城相连的外城圈计算,则城址围合面积约0.65平方千米。其中,子阳城城圈长约3600米,围合面积约22万平方米;白帝城、下关城城圈长约3567米,围合面积43.8万平方米。

城墙多依山脊走势而建,沿线设置有城门、墩台类防御设施。已发现城门11座,其中3座有瓮城;墩台5座,均分布于沿北门沟、草堂河一线。城内子阳城、白帝城修建有防御性的台状内城,子阳城自西往东依次营建有樊家台、中间台、寨子、皇殿台四座台城,深刻凸显出子阳城作为陆路攻防体系中前哨阵地的军事特质。白帝山顶顺山脊又筑有内城,充分利用长江天堑和马岭的特殊地形以达到控扼夔门的军事目的。

下关城大北门及外侧瓮城布局示意图下关城大北门及外侧瓮城布局示意图

下关城遗址区、子阳城外坡片区勘探新发现战国至明清时期墓葬135座,包括土坑墓116座、土洞墓13座、砖室墓5座、崖墓1座。其中,战国至汉代土坑墓94座、砖室墓4座、崖墓1座,唐代土洞墓13座,唐宋土坑墓14座,明代土坑墓5座、砖室墓1座,清代土坑墓3座。在下关城西侧勘探发现宋代夯土包石城墙1段,长约195米,宽约5-8米。在子阳城皇殿台东北部山脊末端及东南部山脊中部、北城墙狗望台沿线新发现宋代凸字形石砌城门4座。在大北门外侧勘探发现瓮城1座,瓮城墙现存约136米,宽约6米,占地面积约2300平方米,是白帝城已发现的规模最大的瓮城遗址。

白帝城遗址存留有战国、汉、三国、东晋、唐、五代、北宋、南宋、明、清不同时期的遗存,类型丰富,年代序列完整,特别是三国巴东郡、唐夔州、宋夔州路、南宋白帝城、明瞿塘卫等各时期城址叠压分布,是峡江地区古代城址发展演变的重要见证。

陈家包建筑基址

图为在陈家包发掘区的瞿塘卫右千户所核心建筑 图为在陈家包发掘区的瞿塘卫右千户所核心建筑

陈家包建筑基址坐西北朝东南,方向为北偏西9°,揭露部分南北最长处45米,东西最宽处46米,四周均未至建筑基址边界,建筑体量较大。建筑基址均为夯土包石台基建筑,由南往北揭露有逐级抬升的四级台基,前后两级台基各构成一进院落,中轴线甬道有意识偏左,建筑规划呈左窄右宽的空间格局,台基外围北、东、西三面以高台基址围合,形成两进封闭的院落布局。

初步勘探显示,陈家包建筑基址区分布面积逾6000平方米,已发掘面积1183平方米,清理有房址、天井、道路、排水沟等45处遗迹,出土以陶瓷器为主的遗物371件。根据垫土和废弃堆积内出土的青花瓷碗特征来看,该组建筑建造于明代中后期,废弃于明代崇祯年间。基址主体建筑为面阔五间、进深三间,遵循“前朝后寝”的规划原则,以甬道为轴线形似“工字殿”建筑布局,用方砖、条砖墁地的方式营造,结合相关史料和建筑群前方保存的“重建瞿塘卫右千户所碑”的碑文,专家初步认定为明代瞿塘卫右千户所公署建筑的重要组成部分,极大可能是听政堂、寝息退思堂等核心建筑。

文物遗存

编辑
白帝城遗址出土了大量器物标本。揭露遗迹以南宋城防设施为主,遗物包括陶、瓷、铜、铁、石、骨、琉璃诸类,器物类型多样,包括灯盏、铜帽顶等。年代涵盖汉至六朝、南宋、明、清各个时期,尤以南宋时期的各类兵器较为丰富,包括铁雷、铁箭镞、铁矛、铁镦、铁兵器构件、铜弩机、礌石等。

出土青花瓷碗

陈家包建筑基址区出土的明代遗物主要见于排水沟和天井内,出土遗物以陶板瓦、陶条砖、陶方砖、陶瓦当、陶滴水、柱础石等建筑材料为主,以及青花瓷碗、青花瓷杯、金簪、铜耳勺等小件器物。其中,在9号排水沟内出土1套共8件青花兰草、莱菔菜纹瓷碗,8号排水沟内出土1件“大明成化年造”青花瓷“喜”字碗。

历史文化

编辑

白帝城变迁初步推测

综合文献记载和考古成果,对宋代白帝城的变迁做一初步推测:

宋代白帝城布局及变迁过程推测图宋代白帝城布局及变迁过程推测图

宋淳祐二年(1242年),赵武重筑白帝城,其西北界应为下关城西城墙,在勘探西城墙夯土时发现下层夯土与子阳城区域的城墙夯土在成分和营造方式上存在明显区别,而与马岭区域的城墙夯土相似,夯土致密度较高,层次极其明显,应为版筑而成,与《宋史全文》所载“酬夔城版筑之劳也”相符。

宋宝祐四年(1255年),韩宣所筑瞿塘关城,“西南近江,城于江浒,则贼舟楫不能越。东北近山,城于山嵓,则贼矢石不能加”,可见韩宣在规划城池时已吸取了昔日白帝城被蒙(元)军从后方陆路破防的惨痛教训,将居高临下的皇殿台一线纳入城防计划,沿皇殿台西南、东北部山脊修筑城墙,布设瓮城、城门等多重防御设施。

最后一次大的城池拓展,就是将樊家台至校场坝一线的山体纳入城址范围,根据宋《蜀川胜概图》及历史地理学者的研究,这片区域即为宋代的卧龙山,宋景定四年(1263年),徐宗武为加强夔州后方城防所建的卧龙山堡囿,自此白帝城的城防布局更加完善,史料中再无从后方破城的记载,直至元至元十五年(1278年)降元后废弃。

文物价值

编辑
白帝城遗址发现了南宋时期的火药及17枚保存完好的火器铁火炮,其年代不晚于元至元十五年(1278年),应为中国考古所见最早的火药与最完整的铁火炮实物,填补了中国南宋火药与火器共存发现的考古空白。结合白帝城遗址内既往发现的陶火药罐、模具看,白帝城已构成了宋代火器制造和使用的证据链,是中国四大发明之一火药应用于古代军事的一次重大发现,对火器的制造和发展史研究乃至古代火药技术史、兵器史、战争史、科技史的研究意义极大,同时,证实了宋元战争时期是冷兵器向热兵器过渡的重要阶段,对军事史的研究具有重要历史价值。

明代瞿塘卫右千户所的发现有力证明了白帝城遗址自汉、六朝、唐、宋元、明不同时期都是扼守夔门天险的军事重镇,进一步丰富了白帝城遗址的内涵,彰显了白帝城在历史上“东控荆楚、西扼巴蜀”的重要战略地位;其次,瞿塘卫右千户所大型建筑基址的发现,丰富了明代的卫所材料,对研究明代的卫所制度、卫所公署建筑布局与营造提供了重要的实物资料。

保护措施

编辑
2019年10月7日,白帝城遗址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第八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名单。

包括白帝城遗址在内的宋元山城遗址已向国家文物局申请列入《中国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单》,争取早日能够成功申报世界文化遗产。

旅游信息

编辑

地理位置

白帝城遗址位于重庆市奉节县夔门街道办事处瞿塘峡社区、白帝镇紫阳村。

重庆奉节白帝城·瞿塘峡景区

交通信息

自驾:经渝宜高速公路到奉节夔门下道,经奉节新县城到白帝城,全程大约400千米,共4小时车程。

下一篇 张桓侯庙

上一篇 瞿塘峡摩崖石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