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老鼓楼衙署遗址 编辑
老鼓楼衙署遗址,又称老鼓楼南宋衙署遗址,位于重庆市渝中区解放东路望龙门街道巴县衙门片区,是南宋至清朝时期的古遗址。 宋元山城遗址组成部分。
老鼓楼衙署遗址为南宋四川制置司及重庆府衙治所,并且是南宋川渝山城防御体系的战略枢纽和指挥中心。该遗址规模宏大,宋元、明代、清前期三个时期的衙署建筑叠压分布,纪年明确,文物遗存丰富,地层关系清晰。其中,宋代夯土包砖式高台建筑是最重要的发现,为清代晚期张云轩所绘《重庆府治全图》中标记的建筑“老鼓楼”,老鼓楼衙署遗址由是得名。老鼓楼衙署遗址是宋代砖砌高台重要的实物资料,是当时营造技术水平的直观、真实反映,对探讨、丰富高台建筑营建、修葺及废弃过程提供了新的线索。老鼓楼衙署遗址的发现,不仅对研究重庆城市沿革变迁、宋代营造技术具有重要学术价值,同时也为山城防御体系找到了发源地。它的发现不仅填补了重庆城市考古的重要空白,而且对研究重庆城市沿革变迁、川渝地区古代建筑及宋蒙战争等都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
2013年3月5日,老鼓楼衙署遗址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包括老鼓楼衙署遗址在内的宋元山城遗址已向国家文物局申请列入《中国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单》,争取早日能够成功申报世界文化遗产。
中文名:老鼓楼衙署遗址
地理位置:重庆市渝中区解放东路望龙门街道巴县衙门片区
所处时代:南宋至清
保护级别: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批准单位: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
编号:7-0402-1-402
2010年3月,在全国第三次文物普查中,渝中区文物管理所配合主城区危旧房改造工程,对文物进行调查,发现该遗址。
2010年~2012年,重庆市文化遗产研究院连续开展了考古工作,发掘总面积约12360平方米,发掘清理宋元、明清及民国时期各类遗迹261处,其中高台建筑F1是老鼓楼衙署遗址中最重要的发现之一。
老鼓楼衙署遗址挖掘现场
2019年8月~12月,重庆市文化遗产研究院对老鼓楼衙署遗址南区高台建筑基址开展了主动考古发掘,新清理面积约810平方米,揭露台基、房址、道路、排水沟、灰坑及石(砖)墙等各类遗迹29处。
《重庆府治全图》中的老鼓楼
老鼓楼衙署遗址地处金碧山下、长江左岸的台地之上,背山面江、坐北朝南。遗址兴建于宋蒙战争的历史背景之下,且曾为南宋川渝地区的军政中心。该遗址规模宏大,宋元、明代、清前期三个时期的衙署建筑叠压分布,纪年明确,文物遗存丰富,地层关系清晰。其中,宋代夯土包砖式高台建筑是最重要的发现,为清代晚期张云轩所绘《重庆府治全图》中标记的建筑“老鼓楼”,老鼓楼衙署遗址由是得名。
F1高台建筑
F1高台建筑
F1位于遗址发掘区南部,南邻解放东路,西邻巴县衙门街,北邻清代巴县衙门,部分压于解放东路下。F1顶部被近现代建筑破坏,台上建筑已毁坏不存,高台内部分夯土亦被取走,外部砖墙后期利用频繁,修凿取直痕迹明显。
F1高台建筑
门道(北→ 南)
H43元代水池
老鼓楼衙署遗址H 4 3 全景(西北→ 东南)
H43东部为明代衙署区,方向约307°。由水池及附属的排水沟、阶梯踏道三部分组成。水池略呈长方形,长11.75米、宽9.7米、深1.2~2.55米。坑壁整体保存较好,下层多利用基岩,上层由錾凿较规整的砂石层层垒砌而成。壁面凿痕规整,錾纹多斜向,缝间用白灰黏接。坑底凸凹不平,可能与采石有关。排水沟有两条,分别位于水池的西南部和南部。其平面均呈长条形,剖面筒形平底,为暗沟。保存较差,大部分被现代混凝土柱破坏。西南部排水沟,残长2米、宽0.2米、深0.25米,坡度约1°。盖板不存。出水口略呈方形,边长约0.15米。南部排水沟,残长3.8米、宽0.25米、深0.45米,坡度约1°。盖板保存较好。出水口呈不规则状,长约0.3米、宽0.12~0.17米。阶梯踏道位于南部排水沟西侧,平面呈长方形,外高内低。现存三级台阶,保存较差,多挤压变形。踏面宽约1.55米、进深约0.4米、阶高约0.15米。
铭文砖
老鼓楼衙署遗址筑墙砖上发现有“淳祐乙巳(1245)东窑城砖”“淳祐乙巳西窑城砖”等阴、阳模印纪年铭文。
瓷器
F1出土瓷器
遗址碑
地理位置
老鼓楼衙署遗址位于重庆市渝中区解放东路望龙门街道巴县衙门片区。
老鼓楼衙署遗址公园
交通信息
自驾:自重庆市渝中区人民政府开车前往老鼓楼衙署遗址,路程约3千米,用时约12分钟。
1、本站所有文本、信息、视频文件等,仅代表本站观点或作者本人观点,请网友谨慎参考使用。
2、本站信息均为作者提供和网友推荐收集整理而来,仅供学习和研究使用。
3、对任何由于使用本站内容而引起的诉讼、纠纷,本站不承担任何责任。
4、如有侵犯你版权的,请来信(邮箱:baike52199@gmail.com)指出,核实后,本站将立即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