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朝那城 编辑
朝那古城,秦汉时期的朝那古城遗址,位于固原市彭阳县城西15公里处的古城镇,地当茹河与任三河交汇处的茹河北岸。这里北距战国秦长城12公里,西北距固原27公里。历史早期,朝那古城地处古代关中北出西域的军事要冲,军事地理位置十分重要。现存的遗址,大约筑于汉代。古城为长方形,东西长682米,南北宽480米,占地面积32.7万平方米;城墙残存1-10.8米,城墙底厚14米;东西南北四门,二千年的风雨战火,依然抹不平它高耸的身躯,轮廓清晰,气势恢宏。历史上的朝那县,由于战乱等因素,辖域几经扩缩,县城多次迁徙。
朝那古城
城址坐北向南,半山半塬,占地约0.8平方公里。北依塬面葫芦形腰弦处筑城墙,南以半山坡凸兀起的城头岭为中轴,沿左右两个地势相似的山湾呈扇形向南扩延。东西山湾中部,各有水泉3眼,水源旺盛,甘甜可口。城东南有柳扇梁向西,西南有皇甫岭向东,如两臂环抱,当地人称“二神护城”。
遗存布局
北城墙外有两处胡同形壕沟,当地人称其为马道。一处南起西城门,向北与朝龙公路相接,全长1.2公里。另一处西接三里村农用公路,向东经古城遗址,贯穿社古、后沟、堡子三村,全长约5公里。两处马道宽窄相同,深浅一致,宽4米,深2米。现为耕地,表土内有秦汉以来各个时代陶片、瓦砾等。从社古村群众居住区暴露的一段马道底部看,道面踏积层厚0.26米,内有新石器晚期红陶片,踏积层上的表土层厚1.14米,内有汉唐至明清瓦砾、陶片。
两处马道虽依塬面地形高低起伏,但笔直无弯,宽窄不变,深浅如一,非人工开挖莫及。据当地群众传说及暴露的部分情况分析,这两处平塬上的壕沟,系古代车马道无疑。其时代与朝那古城遗址相承。
朝那城
城内塬面部分为群众修房种地所占。地面散有新石器晚期至明清陶瓷片、瓦片、残砖及人工雕凿的残石块。其中汉唐遗物居多。城东端一片开阔地段,当地人称老道巷,地面散布汉唐陶片、瓦砾较多,地下积压石块、灰坑。传说这里曾是古朝那县城的集市贸易场所。城西端一块略高于塬面的台地,曾是“大寺殿”的所在地,台地断面有夯土痕及房屋残基,地面残砖、破瓦比比皆是。
塬面下向南的扇面形山湾,上部为当地群众居住区,断面上房屋基座残迹、灰坑、残石板等暴露较多。中部为落差较大的梯田,地边残砖、破瓦、石块成堆,其中较为典型的遗物有绳纹灰陶片,弦纹灰陶片,绳纹板瓦,长方形青砖。梯田断面有料姜石三层,石层厚1—1.5米,间距7—11米。每层石层下开凿有正方形窑洞若干孔,当地人世代相传,称其为仓窖。窑洞大部分因山体滑坡,门口已被填封,有的只残留不足1平方米的缺口,窑内淤泥堆积,人进入难以直身。保存较好的有16孔,大小基本一致。排列整齐有序,窑深12—13米,宽5米,高5米,窑内有横窑相互贯通,侧壁开凿灯窝,端壁留长0.5—1米,宽0.5—0.7米,高1米的歇台或方形小窑。窑为尖刃器凿成,刀沟宽1厘米,壁用土、草木灰掺草合成的泥浆抹光,抹泥厚0.5厘米,质地柔软有弹性,色为青灰色。所见窑内均无烟熏痕迹,个别窑内烟釉黑亮,为以后人们住宿所留。从窑洞大小一致,排列整齐,内无烟痕的迹象分析,民间称其为仓窑是可信的。
城址正中的城头梁,低于塬面40米,北依山湾正中,呈三个距离基本相等的台地笔直向南,三面临空,岭脊宽20米,长300余米。每个台地上各有一凸出地面的正方形建筑物残基,基为杂土夯筑,上堆大量破砖碎瓦,相传这里曾是护仓军队的驻地。
据以上遗迹及相应的地名,朝那古城大体为中城、东街、西寺、南仓的布置格局。其始建年代大体在西汉中期,东汉至魏、晋时为兴盛时期,唐、宋以后逐渐败弃。
朝那古城
历史悠久,是宁夏境内设置最早的四个县治之一。公元前272年,秦昭襄王伐灭义渠戎国,以朝那邑为中心,有县治达1200多年,明降为东山里,清为古城川堡。
汉文帝十四年匈奴单于14万骑入朝那萧关,北地都尉孙卬碧血撒疆场,朝野震动。1949年中国人民解放军任山河战斗惊天地、泣鬼神。几经沧桑,朝那古城已残缺严重,但朝那城址轮廓清晰,气势雄伟。1985年被县人民政府公布为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地址: 位于县城西16公里处的古城镇人民政府驻地
1、本站所有文本、信息、视频文件等,仅代表本站观点或作者本人观点,请网友谨慎参考使用。
2、本站信息均为作者提供和网友推荐收集整理而来,仅供学习和研究使用。
3、对任何由于使用本站内容而引起的诉讼、纠纷,本站不承担任何责任。
4、如有侵犯你版权的,请来信(邮箱:baike52199@gmail.com)指出,核实后,本站将立即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