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刘祥道 编辑
刘祥道(596年-666年),字同寿,魏州观城(今山东莘县)人。户部侍郎刘林甫之子,唐朝时期宰相。
刘祥道少袭父爵,任御史中丞。高宗永徽年间,历任中书舍人、御史中丞、吏部侍郎。显庆二年(657年),迁黄门侍郎,仍掌管吏部选事。显庆四年(659年),迁刑部尚书。
麟德元年(664年),拜右相。他生性谨慎,不愿为相,多次以年老多病请求退居闲职。后转任司礼太常伯。随高宗封禅泰山,担任终献,事后进爵广平郡公。乾封元年(666年),以金紫光祿大夫致仕。不久病卒,年七十一。
字:同寿
所处时代:唐朝
民族族群:汉族
出生地:广平易阳
出生日期:596年
逝世日期:666年
主要成就:辅佐唐高宗
本名:刘祥道
官职:御史中丞 刑部尚书 右相 礼部尚书
爵位:乐平县男—阳城县侯—广平郡公
封赠:幽州都督
谥号:宣
中书令杜正伦亦言入流人多,为政之弊。高宗遣祥道与正伦详议其事。时公卿已下,惮于改作,事竟不行。祥道寻以修礼功,进封洛州阳城县侯。四年,迁刑部尚书,每覆大狱,必歔欷累叹,奏决之日,为之再不食。龙朔元年,权检校蒲州刺史。三年,兼检校雍州长史,俄迁右相。生性谨慎,既居宰相,深怀忧惧。数自陈老疾,请退就闲职。俄转礼部尚书,罢知政事。麟德二年,将有事于泰山。有司议依旧礼,皆以太常卿为亚献,光禄卿为终献。祥道驳曰:“昔在三代,六卿位重,故得佐祠。汉魏以来,权归台省,九卿皆为常伯属官。今登封大礼,不以八座行事,而用九卿,无乃徇虚名而忘实事乎!”唐高宗从其议,竟以司徒徐王李元礼为亚献,祥道为终献。事毕,进爵广平郡公。乾封元年,又上表乞骸骨,优制加金紫光禄大夫,听致仕。其年卒,年七十一,赠幽州都督,谥曰宣。子袭爵。
曾祖:刘矜,北魏太尉司马、青徐光兖四州刺史、城阳县公。
祖父:刘会,北周濮阳郡守赠上仪同大将军。
父亲:刘林甫,唐朝开国重臣,户部侍郎;
弟弟:刘应道,秘书少监,迎娶隐太子李建成之女李婉顺(闻喜县主)
儿子:刘齐贤,侍中、同平章事
其二曰:古之选者,为官择人,不闻取人多而官员少。今官员有数,入流无限,以有数供无限,遂令九流繁总,人随岁积。谨约准所须人,量支年别入流者。今内外文武官一品以下,九品已上,一万三千四百六十五员,略举大数,当一万四千人。壮室而仕,耳顺而退,取其中数,不过支三十年。此则一万四千人,三十年而略尽。若年别入流者五百人,经三十年便得一万五千人,定须者一万三千四百六十五人,足充所须之数。况三十年之外,在官者犹多,此便有余,不虑其少。时年常入流者,遂逾一千四百,计应须数外,其余两倍。又常选放还者,仍停六七千人,更复年别新加,实非处置之法。
其三曰:儒为教化之本,学者之宗。儒教不兴,风俗将替。今庠序遍于四海,儒生溢于三学。诱掖之方,理实为备,而奖进之道,事或未周。但永徽已来,于今八载,在官者以善政粗闻,论事者以一言可采,莫不光被纶音,超升不次。而儒生未闻恩及,臣故以为奖进之道未周。
其四曰:国家富有四海,已四十年,百姓官僚,未有秀才之举。岂今人之不如昔人,将荐贤之道未至?宁可方称多士,遂间斯人。望六品已下,爰及山谷,特降纶言,更审搜访,仍量为条例,稍加优奖。不然,赫赫之辰,斯举遂绝,一代盛事,实为朝廷惜之。
其五曰:唐、虞三载考绩,黜陟幽明。两汉用人,亦久居其职。所以因官命氏,有仓、庾之姓。魏、晋以来,事无可纪。今之在任,四考即迁。官人知将秩满,必怀去就;百姓见有迁代,能无苟且?以去就之人,临苟且之辈,责以移风易俗,其可得乎!望经四考,就任加阶,至八考满,然后听选。还淳反朴,虽未敢必期;送故迎新,实稍减劳弊。
其六曰:尚书省二十四司及门下中书都事、主书、主事等,比来选补,皆取旧任流外有刀笔之人。纵欲参用士流,皆以俦类为耻,前后相承,遂成故事。且掖省崇峻,王言秘密,尚书政本,人物攸归,而多用胥徒,恐未尽铨衡之理。望有厘革,稍清其选。
1、本站所有文本、信息、视频文件等,仅代表本站观点或作者本人观点,请网友谨慎参考使用。
2、本站信息均为作者提供和网友推荐收集整理而来,仅供学习和研究使用。
3、对任何由于使用本站内容而引起的诉讼、纠纷,本站不承担任何责任。
4、如有侵犯你版权的,请来信(邮箱:baike52199@gmail.com)指出,核实后,本站将立即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