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柴窑 编辑
柴窑是五代十国皇帝周世宗柴荣的御窑。据记载,柴窑创建于五代后周显德初年,其窑址在今河南省郑州市。柴窑出产的瓷器“青如天,明如镜,薄如纸,声如磬,滋润细媚有细纹。”制作精美光彩绝伦,是当时诸多窑中最佳的,被称为“瓷皇”。柴窑与汝窑、官窑、哥窑、钧窑、定窑有“六大名窑”之称,柴窑位居“六大名窑”之首,明代以后,柴窑开始绝迹,“六大名窑”逐渐演变成了“五大名窑”。
柴窑是五代十国皇帝周世宗柴荣的御窑。据记载,柴窑创建于五代后周显德初年,其窑址在今河南省郑州市。
柴窑出产的瓷器“青如天,明如镜,薄如纸,声如磬,滋润细媚有细纹。”制作精美光彩绝伦,是当时诸多窑中最佳的,被称为“瓷皇”。
柴窑与汝窑、官窑、哥窑、钧窑、定窑有“六大名窑”之称,柴窑位居“六大名窑”之首,明代以后,柴窑开始绝迹,“六大名窑”逐渐演变成了“五大名窑”。
明 曹昭《格古要论》古窑器论篇记载:“柴窑出北地,世传柴世宗时烧者,故谓之柴窑。天青色,滋润细媚,有细纹,多是粗黄土足,近世少见。”
明 王佐《新增格古要论》中记载:“柴窑器出北地河南郑州。”
明 张应文《清秘藏》记载“青如天、明如镜、薄如纸、声如磬”和“论窑器,必曰:柴、汝、官、哥、定。”
明 谢肇淅《五杂俎》记载:“世传柴世宗时烧造,所司请其色,御批云:‘雨过天青云破处,这般颜色做将来’。”
明 吕震撰《宣德鼎彝谱》记载:“内府所藏古代名窑资柴、汝、官、哥、钧、定”。
明 朱琰《陶说》中记有:“五代、赵宋,河南有窑者郑州、开封、陈留、阳翟、临汝、宝丰、修武、汤阴、登封、密县、荥阳、郏县、鲁山、邓县、唐河、新安、宜阳、淇县、林县、辉县等二十余州县,郑州窑为首。”
清 寂园叟《陶雅》说:“柴窑出河南郑州。”
清 蓝浦《景德镇陶录图说》记载:“五代周显德初所烧,出北地河南之郑州,其地本宜于陶,以世宗姓柴,故名。然当时亦称御窑,入宋,始以柴窑别之。其瓷青如天,明如镜,薄如纸,声如磬,滋润细腻,有细纹。制精色异,为古来诸窑之冠,但足多粗黄土耳。”
民国 黄矞《瓷史》记有:“五代数十年间,其瓷窑可考者有五,曰郑州窑、耀州窑、宣州窑、南平窑、越州窑。”
周世宗柴荣
自1950年起,郑州城内便不断有古瓷和瓷窑遗址被发掘。郑州二里岗原始青瓷文化遗址1950 年在二里岗田野发现了商代文化遗址,出土了大量的原始青瓷片和残器。1965 年,在郑州市人民公园西墙外的西陈庄发现了窑址,也出土了一个原始青瓷完整器。1994 年,郑州市北大街开始改造。发现诸多瓷窑遗址。1995年,郑州市东大街红旗大楼和解放电影院拆迁,发现瓷窑遗迹以及许多黑瓷片和青瓷片。1996年,郑州书院街第四木器厂与创新街小学附近的空地上发掘出窑址。1997 年,修建紫荆山路时,在法院东街地区,出土一件碧绿菊口盘和一件碧绿钵,还有很多古瓷片和窑具。2001 年,东西大街拓宽改造时,在紫荆山路西东大街路北,小浪底宾馆建设工地上,省文物考古院在此发掘出土了古窑址群。并发掘出宋元时期的青瓷片,其中有两件异常精美的完整器物,薄胎、碧绿色。当时就有人将这些瓷器和柴瓷联系到了一起,但可惜的是,由于没有进行系统的考古发掘和后期研究,最终无法确认这两件精美的瓷器就是柴瓷。
郑州出土的柴窑文物
郑州市文物考古研究院院长张松林说,他们也曾在郑州老邮电大楼后面发掘出一些宋元青瓷残片,但因为没有发现相对应的窑址,而无法断定这些青瓷残片就是柴瓷。在省文物考古院发掘的同时,郑州市文物考古院在东大街路南,与小浪底宾馆工地斜对面,也发掘出宋元瓷窑遗迹4个。
2003 年,法院东街路南,紫荆山路西,北大街路东,易初莲花建设工地上,省文物考古院又发掘5个瓷窑遗址。2004 年,盐店后街的郑州三中扩建校舍,发掘出两座窑。2005 年,唐子巷东头与主事胡同北头有一防窑洞口塌陷,民工在修建时,挖出大量的瓷片和窑具。2010 年,法院东街路南的兴达国贸工地上,也发现了瓷窑遗迹。
郑州柴窑
在所试掘的100多平方米的范围内,出土能复原的瓷器多达上百件,以青瓷和白瓷为主。从该瓷窑遗址文化层堆积情况来看,瓷片堆积中除部分唐代的瓷片外,大多为五代至宋代的瓷片堆积。因此,月台瓷窑遗址被定为五代至宋的瓷窑遗址。从瓷窑年代上看,月台瓷窑遗址与五代柴窑年代相符。特别是遗址中出土有类似文献记载柴窑瓷“青如天、明如镜、薄如纸、声如磬”的青瓷瓷片,为探寻柴窑提供了重要线索。
种种迹象表明,月台瓷窑遗址可能就是中国陶瓷界苦苦寻觅多年的五代后周柴窑遗址。
明宣德三年(公元1428年),吕震编写的《宣德鼎彝谱》记载:“……内府收藏柴、汝、官、哥、钧、定名窑器皿,款式典雅者,写图进呈……其柴、汝、官、哥、钧、定中并选二十九种。”
2.据传,明朝权相严嵩父子,借皇帝之名,举全国之力,穷其一生搜罗到十数件柴窑瓷器。
3.《清稗类钞》记载,周竹卿藏柴窑小水盂;又记,清人徐应香收藏一柴窑小盂,色鲜碧,质莹薄,人间罕有。
4.清汪启淑《水曹清暇录》记载,有柴窑茶盏。
5.清梁绍壬《两般秋雨庵随笔》记载,清人何梦华为阮元购得柴窑一片,镶作墨床,色亦葱倩可爱。而光彩殊晦,疑为均窑混真。
6.清代刘体仁《七颂堂识小录》中,记其亲眼所见:“柴窑无完器,近复稍稍出焉,布庵见示一洗,圆而椭,面径七寸,黝然深沉,光色不定,‘雨过天青’未足形容,布庵曰:‘予目之为绛青’。”
7.清宫内府曾有收藏记载,《清高宗御制咏瓷诗》中,有四首咏柴窑器的诗:《咏柴窑碗》两首,《咏柴窑枕》、《咏柴窑如意枕》各一首。
8.邵蛰民撰、民国二十七年(1938年)刊印的《增补古今瓷器源流考》记载:“琉璃厂某古玩肆有残瓷一片,就琢为园形,周径约三寸余,厚分许,釉淡青色,光足可鉴人,四周露紫砂胚。柴瓷青如天,明如镜,虽色光俱佳,而薄如纸一节已属不符。”
9.民国赵汝珍《古玩指南》书中记载:“柴窑传世极少,故宫中尚可见之。”
10.民国时期,袁世凯的管家、大收藏家郭葆昌以一处宅子、二十亩良田与人交换了一件柴窑器。
11.2015年,一件有着天空般青色的青百合花瓶在日本武雄市阳光美术馆展出,它被怀疑很可能是中国已经失传千年的官窑“柴窑”。而这次展览也是其首次公开。
1、本站所有文本、信息、视频文件等,仅代表本站观点或作者本人观点,请网友谨慎参考使用。
2、本站信息均为作者提供和网友推荐收集整理而来,仅供学习和研究使用。
3、对任何由于使用本站内容而引起的诉讼、纠纷,本站不承担任何责任。
4、如有侵犯你版权的,请来信(邮箱:baike52199@gmail.com)指出,核实后,本站将立即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