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束之高阁 编辑
束之高阁(拼音:shù zhī gāo gé)是一个成语,最早出自于唐·房玄龄《晋书·庾翼传》。
束之高阁(高阁:储藏器物的高架)本义是把东西捆起来以后放在高高的架子上。指弃之不用或置之不理。动补式结构,含贬义;在句中一般作谓语、宾语、定语。
中文名:束之高阁
拼音:shù zhī gāo gé
近义词:置之不理
反义词:爱不释手
出处:《晋书·庾翼传》
注音字母:ㄕㄨˋ ㄓ ㄍㄠ ㄍㄜˊ
语法结构:动补式
语法属性:作谓语、宾语、定语
后世据此典故引申出成语“束之高阁”。
当时东晋有两个很有名气的人。一个人名叫杜乂,是西晋名臣杜预的孙子。容貌很美,性情柔和。大书法家王羲之称赞他“肤若凝脂,眼若点漆,神仙中人也。”另一个人名叫殷浩,喜读《老子》《易》,善于清谈玄理。这两个人都名噪一时。
当时,有人在庾翼面前称赞杜乂和殷浩,推荐他们出来做官。但是,庾翼很看不起他们。他常常对人说:“对待杜乂、殷浩这样的人,最好的办法是像对待那些无用的东西一样,捆束起来,放在高高的阁楼上。等天下太平以后,再考虑给他们一个什么官做。”
后来的事实证明庾翼对人的观察是正确的。东晋权臣桓温掌政以后,任命殷浩都督扬、豫、徐、充、青五州军事,统率军队进取中原。他先为先秦败于许昌,后又在山桑遭到伏击,大败而归。桓温一怒之下撤销他的一切官职,把他降为老百姓。
成文用法
“束之高阁”本义是把东西捆起来以后放在高高的架子上。指弃之不用或置之不理。动补式结构,含贬义;在句中一般作谓语、宾语、定语。
运用示例
宋·司马光《论风俗札子》:“读《春秋》未知十二公,已谓‘三传’可束之高阁。”
清·黄遵宪《人境庐诗草·自序》:“余年十五六,即学为诗。后以奔走四方,东西南北,驰驱少暇,几几束之高阁。”
梁实秋《雅舍小品·搬家》:“都是朋友们的宠锡嘉贶……常常是在拜领之后就进了储藏室或是束之高阁。”
路遥《平凡的世界》七章:“麦子种完,犁铧一挂,就到了白露;这时节,锄头也就要束之高阁了。”
“束之高阁与“置之不理”意义相近,两者都有放在一旁、不理不踩的意思。区别在于“束之高阁”偏重在不用,“置之不理”偏重在不理;“束之高阁”的对象是物,可以是具体的物,也可以是抽象的物,“置之不理”的对象是事。其次两者用法也不同。“束之高阁”前边经常用介词短语“把……”作状语,“置之不理”前边经常用介词短语“对……”“对于····”作状语。
1、本站所有文本、信息、视频文件等,仅代表本站观点或作者本人观点,请网友谨慎参考使用。
2、本站信息均为作者提供和网友推荐收集整理而来,仅供学习和研究使用。
3、对任何由于使用本站内容而引起的诉讼、纠纷,本站不承担任何责任。
4、如有侵犯你版权的,请来信(邮箱:baike52199@gmail.com)指出,核实后,本站将立即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