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昌九曲亭记 编辑

宋代苏辙散文作品

武昌九曲亭记武昌九曲亭记

《武昌九曲亭记》是宋代文学家苏辙所作的一篇描写武昌九曲亭的散文。

全文记述了苏辙的哥哥苏轼重建武昌九曲亭的缘由,说明苏轼“适意为悦”的思想情趣,表现出苏轼游乐山水中的那份洒脱和磊落。显然,作者也在此寄托着思想。全文构思奇特,既抓住建亭的事实特点,也凸现苏轼的思想性格。

文章巧用双线结构,描写苏轼游山建亭行动与赞美苏轼“适意为悦”情怀相辅相成,而以后者为主线,每段结末之旬前后呼应,点明文章脉络,反复强调苏轼寄情山水,其乐无比。文章时空跨度大,忽而武昌之游,忽而少年之游,笔墨挥洒自如,并将叙事、写景、抒情、议论熔为一炉。景致美、人情美、哲理美浑然交融。

基本信息

编辑

作品名称:武昌九曲亭记

作者:苏辙

创作年代:北宋

作品出处:《栾城集》

文学体裁:散文

作品原文

编辑
武昌1九曲亭2记

子瞻3迁4于齐安5,庐6于江上。 齐安无名山,而江之南武昌诸山7,陂陁8蔓延,涧谷9深密10,中有浮图11精舍12,西曰西山13,东曰寒溪14。依山临壑,隐蔽松枥15,萧然16绝俗,车马之迹不至。每风止日出,江水伏息17,子瞻杖18策19载酒,乘渔舟,乱流20而南。山中有二三子21,好客而喜游。闻子瞻至,幅巾22迎笑,相携徜徉23而上。穷24山之深,力极而息,扫叶席25草,酌26酒相劳27。意适28忘反,往往留宿于山上。以此居齐安三年29,不知其久也。

然将适西山,行于松柏之间,羊肠九曲,而获小平30。游者至此必息,倚怪石,荫茂木,俯视大江,仰瞻陵阜31,旁瞩溪谷,风云变化,林麓32向背33,皆效34于左右。有废亭焉35,其遗址甚狭,不足以席众客。其旁古木数十,其大皆百围36千尺37,不可加以斤38斧。子瞻每至其下,辄睥睨39终日。一旦大风雷雨,拔去其一,斥40其所据,亭得以广。子瞻与客入山视之,笑曰:“兹欲以成吾亭邪?”遂相与营之。亭成而西山之胜始具。子瞻于是最乐。

昔余少年,从子瞻游。有山可登,有水可浮,子瞻未始不褰裳41先之42。有不得至,为之怅然移日43。至其翩然独往,逍遥泉石之上,撷林卉44,拾涧实,酌水而饮之,见者以为仙也。盖天下之乐无穷,而以适意45为悦。方其得意,万物无以易46之。及其既厌47,未有不洒然48自笑者也。譬之饮食,杂陈49于前,要之50一饱,而同委51于臭腐52。夫孰知得失之所在53?惟其无愧于中,无责于外,而姑寓焉54。此子瞻之所以有乐于是55也。

注释译文

编辑

词句注释

1.

武昌:今湖北省鄂城县,秦名鄂县。公元二二一年,孙权自公安县迁都于此,改名为武昌。

2.

九曲亭:旧址在鄂城县西山九曲岭,为孙吴遗迹。

3.

子瞻(zhān):苏轼的字。

4.

迁:贬谪。

5.

齐安:古郡名,即黄州,今湖北黄冈。

6.

庐:居住。

7.

江之南武昌诸山:黄州与武昌(今湖北鄂城)隔江相对。武昌诸山:指樊山,又名袁山。

8.

陂(pō)陁(tuó):起伏不平的样子。

9.

涧谷:山中的溪涧峡谷。

10.

深密:幽深浓密。

11.

浮图:梵语,指佛寺。

12.

精舍:僧人住所。

13.

西山:即樊山,在鄂城西,上有九曲岭,这里指西山寺。

14.

寒溪:水名,在樊山下,这里指寒溪寺,一名资圣寺。

15.

隐蔽松枥(lì):林木丰茂,隐蔽天地。 枥:同“栎”,即柞树,落叶乔木,果实叫橡,叶子可喂柞蚕。

16.

萧然:清静寂寞的样子。

17.

伏息:形容江水平静,缓缓流动的样子。

18.

杖:拄。

19.

策:拐杖。

20.

乱流:横绝江水。

21.

二三子:指若干青年儒生;语出《论语》,是孔子对他的学生们一种称呼。

22.

幅巾:不著冠,但以幅巾束首。裹幅巾者不着冠,以示洒脱。

23.

徜(cháng)徉(yáng):自由自在地走。

24.

穷:穷尽。

25.

席:以……为席。

26.

酌(zhuó):斟酒。

27.

相劳:相互慰问。

28.

适:到。

29.

居齐安三年:这篇文章作于公元1082年(元丰五年),苏轼已在黄州住了三年。

30.

获小平:得到了一块稍微平缓的地方。小平,一作“少平”。

31.

陵阜(fù):大土山。

32.

林麓(lù):泛指山中的林木。

33.

向背:正面、背面。

34.

效:呈现,显现。

35.

有废亭焉:有一座荒废的亭子在这里。

36.

百围:形容树干很粗。

37.

千尺:是指树的高度。

38.

斤:斧子一类的工具。

39.

睥(pì)睨(nì):侧目斜视,有所打算。

40.

斥(chì):开拓。

41.

褰(qiān)裳:提起衣服。

42.

先之:走在前面。

43.

移日:时间消逝。

44.

撷(xié)林卉:摘取山林之中的花草。卉:草的总称;撷:摘取。

45.

适意:合乎自己的心意,表示自得其乐。

46.

易:改变。

47.

厌:满足。

48.

洒然:吃惊。

49.

杂陈:陈列着各种各样的食物。

50.

要之:总之。

51.

委:抛弃。

52.

腐臭:腐烂发臭。

53.

夫孰知得失之所在:意谓没有人能够知道人生乐趣是从哪里获得的,又是在哪里失掉的。

54.

惟其无愧于中,无责于外,而姑寓焉:由于得失无常,因此只能要求自己问心无愧,处世无可责备,而姑且这样地生活在人世。姑:姑且;寓:寓世,住在人世;中:内心;责:责备。

55.

是:这,即指适意而言。

白话译文

子瞻被贬到齐安(今湖北黄冈)后,他的家就住在江边。齐安没有什么名山,可是长江南岸武昌(今鄂州)的群山,连绵起伏,山谷非常幽深,其中有寺庙、僧舍,西边的叫西山寺,东边的叫寒溪寺。它们紧靠着山梁,面朝山沟,被茂密的松树枥树丛所隐蔽,其中寂寞、清静、恍然绝世,听不到车马的喧嚣,看不见人的足迹。每当风停了,太阳出来的时候,江面波平浪静,子瞻就拄着拐杖,带上酒,驾着渔舟,到江南去。山中有几个人,待客热情,都爱好游玩,听说子瞻到来,急忙裹着头巾,笑着出来迎接他,然后一起去游玩,一直走到深山尽处,大家都很疲惫了,他们扫去落叶,席地而坐,大家举起酒杯,互相问候,玩得非常开心,都忘记了回家,常常在山上夜宿。因为过着这样惬意的生活,子瞻在齐安住了三年,没觉得时间有多长。

可是要到西山去时,必须经过青松翠柏之间,还要走弯弯曲曲的羊肠山路,才能到达平坦的地方,游人到了这里一定要休息一会儿。人们倚靠在奇形怪状的石头上,在大树的树荫下休息,向下可俯视滚滚大江,向上可以看到巍巍高山,小溪幽谷就在旁边,还有风云变化和树林山脚的阴面和阳面的景像,都展现在人们面前。这里还有一座破旧的亭子,它的遗址非常狭小,不能容纳游人。亭子旁长着几十棵古树,树干很粗壮、千尺之高,不能够用刀斧来砍伐。子瞻每次到了树下,就成天在观察它们。一天,来了一阵暴风雷雨,其中一棵古木被连根拔起,子瞻趁机把长树的地方开辟出来,亭子的地基子是扩大了。子瞻与朋友们进山看了看,笑着说:“这大概是上天想成全我们重修亭台的愿望吧?”一座新亭子就开始修建了。亭子建成后,子瞻非常高兴。

我年轻的时候,跟随着子瞻到各地游玩。遇山就登山,遇水就划船,子瞻每次都是带头提起衣服卷起裤脚先下水。有些地方不能到达,子瞻一天就闷闷不乐了。有时他一个人飘然独游,自由自在地在泉边岩石上漫游,采摘着树林中的山花野草,随意捡着山中的落果,喝着溪水,看到他这样子的人都把他当做神仙。其实天下的乐事很多,而以使人心情畅快的事是最开心的。而当他称心如意的时候,什么都不能换取这种快乐;到了他兴尽的时候,常常感到吃惊,又自我解嘲。就好像是喝酒吃饭,丰盛的菜肴摆在面前,只不过是为了填饱肚子罢了,而吃下去后,那些食物同样都变成了腐臭的东西,有谁知道哪些东西该吃,哪些东西不该吃呢?只要心中无愧,外面不受到人家的指责,把心思寄托在这山林之间又有什么呢。这就是子瞻在这里找到快乐的原因。

创作背景

编辑
宋神宗元丰二年(1079),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苏辙受牵连被谪为监筠州盐酒税务。次年五月,苏辙在赴任途中,绕道送苏过母子到黄州苏轼处。在黄州逗留期问,苏辙与兄同游武昌寒溪西山,并有诗纪行。 宋神宗元丰五年(1082),苏辙到黄州看望哥哥苏轼。弟兄俩载酒泛流,到武昌西山上的九曲亭游玩。为了宽勉哥哥贬谪黄州,苏辙写了这篇游记。后世将此文与苏轼的《西山诗》合刻于九曲亭内堂的屏板上。

作品鉴赏

编辑

文学赏析

段落分析

全文共分三段。首段写苏轼在黄州期间,经常遨游西山。落笔先从他谪居写起,制高扼要,总挈文章。然后轻轻一句“齐安无名山”,随即扣住,将笔触由黄州移到顺江绵廷的武昌西山。寥寥数句,已有龙蛇曲屈之势。写西山,又承“庐于江上”,先用“陂陀蔓延,涧谷深密”八字,正面勾画了一幅顺江绵延的武昌诸山远景图,简练传神而极富特点。而后转出西山、寒溪两寺,既以两寺之“萧然绝俗”来体现西山的深秀幽绝,又自然引出下文。苏轼与客游玩西山一段文字,着墨不多,却能从服饰、神态、动作、表情等方面的刻画,真切地传达出入物的精神风貌来。

次段在结构上是应题,写苏轼扩建九曲亭的经过;在文意上,则是上段的回环与强化。“羊肠九曲”,点出九曲亭地处半山,地势佳而险。因此坐在亭上,可以“倚怪石,荫茂木,俯视大江,仰瞻陵阜,旁瞩溪谷,风云变化,林麓向背,皆效于左右。”这段文字,表面上写的是游人在亭上所看到的山川形势,读者却可品出内中深藏的寓意来:它隐微地勾画出一个在贬谪中以静观世事政局为乐的苏子瞻。写亭的扩建,也同样是饱蕴哲理。原先的亭比较窄,是因为被“百围千尺”的古木所环据。苏轼虽然“每至其下,辄睥睨终日”,但还是知其不可为而不为;后来自然界本身的大风雷雨把古木“拔去其一”,苏轼于是因以营建,则是知其可为而为之。在这里,他不过是以人力去顺应自然罢了,形象地体现出他那老庄式的旷达,而古木的结局,又隐隐含蕴了世事无常,穷通难测的经验与人才复出的希望。结尾“亭成而西山之胜始吴,子瞻于是最乐”,既呼应上文对西山胜景与苏轼游山之乐的描写,又因一“乐”宇,引出末段。

末段前半回忆,后半议论,集中揭示苏轼之乐的内涵所在,归结全文。苏辙以弟弟的身份,通过饱怀感情的回忆,塑写了一个逍遥山水的少年苏轼,与前二段的描写相印证,使形象更加完满。并由此引发议论,画龙点睛,直接道明了苏轼的思想实质:尽管他一生宦海浮沉,变故屡遭,但始终以忠君爱民为己任,洁身自好。在他看来,身处逆境,并不可怕,只要“无愧于中,无责于外”,尽可以适意为悦,暂且寄寓性情于山川形胜之中,得到身心的解脱和快乐。文章最后以“有乐于是”结笔,照应了首段的游山之乐与次段的修亭之乐,结构完美。

艺术特色

《武昌九曲亭记》在艺术上达到了比较高的水平。首先,文章叙事写景,空灵淡泊,与人物的心灵和情趣融合为一。本文无论写景还是叙事,都是为了写人,在叙事写景上空灵洒脱,恰当地表现了苏轼心境空灵、内无滞障、与物游息、适意为悦的内心世界和人生态度。其次,含蓄蕴藉,寄意遥深。本文是在兄弟二人遭受政治迫害,受到贬逐的情况下写成的,因而这是一篇兄弟二人相互抚慰的文章,虽然文章没有一句愤激语,没有一句悲酸言,但在恬淡洒脱的背后,其悲苦之情还是不难体味的。

构思特点

这篇散文构思巧妙,富有特色。作为记事散文,并不单纯为叙事而叙事,而是叙事见人,突出展现了苏轼的思想情趣;作为记游文字,并不单纯描绘西山景色,而是把绘景、抒情融为一体,相映生辉。因而,在作者笔下,西山的一草一木,一泉一石,皆与苏轼的活动紧密相连;西山的一邀一游,一吟一咏,都与苏轼的思想情趣浑然一体。写人,毫发毕现。生动形象。苏轼谪迁黄州,不居武昌,因此文章先从苏轼好游武昌诸山写起,特为指出苏轼在黄州三年“不知其久”的原因就在武昌西山风景好,山里人也好。这是为叙述建亭武昌铺垫,显出苏轼在失意遭遇中善于自得其乐。然后,便引出九曲亭址所在。这是游西山者“至此必息”的一处胜境,而且“有废亭焉”,但长久无人治理,冷落荒废,古木盘踞,重建困难,使苏轼有心无力。然而天助人愿,一场大风雷雨刮倒一棵大树,创造重建的条件,苏轼心愿实现,九曲亭重新建成。这就具体说明建亭的经过,含蓄地赞美建亭此举,兴废利众,符合天意,而苏轼获得了最大乐趣。最后就具体议论苏轼所追求的乐趣是“以适意为悦”,精神上求得符合心意的满足,并不计较个人的功利得失,因而处世为人,“无愧于中,无责于外”。这就委婉地说明苏轼建亭的目的,也是他处世为人的态度,从而赞扬他的品德风度,光明磊落,超然洒脱。如果结合他们当时的政治处境来看,作者写作这篇题记赞美其兄的思想情趣,确乎也表现出作者政治坚定和胸怀坦荡。

名家点评

明·茅坤《唐宋八大家文钞·颍滨文钞》十九:情兴心思,俱入佳处。

清·张伯行《唐宋八大家文钞》卷九:苍深历落之意,读之如在目前。无愧于中,无责于外,得乐字本领,自是名言,可以玩味。

清·沈德潜《评注唐宋八家古文读本》卷二十六:笔墨倚然,后半言乐,因乎心而不因乎境。虽未道出孔颜之乐,而与子瞻《超然台》意,已两心相印矣。当时四海一子由。不洵然耶?

清·吴汝纶《古文辞类纂点勘》卷二:此文后幅实为超妙,而前之叙次颇繁。

作者简介

编辑

苏辙画像苏辙画像

苏辙(1039-1112),北宋散文家。字子由,号颍滨遗老。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苏轼的弟弟。嘉桔进士。历任翰林学士、知制诰、御史中丞、尚书右丞、门下侍郎。死后追复端明殿学士,谥文定。

与父苏洵、兄苏轼合称“三苏”,同被列为“唐宋八大家”。生平学问深受其父兄影响,一生政治主张追随兄长苏轼,因此宦途多波折,晚年也是一贬再贬,后隐居颍川,过田园隐逸生活,筑室日“遗老斋”,自号“颖滨遗老”,以读书著述、默坐参禅为事。文章以政论、史论和亭台游记最见功力。其文的风格有别于父、兄,汪洋淡泊,疏宕有致;记叙文善于熔写景、叙事、抒情、议论于一炉。议论文针砭时弊,指陈利害。代表作品有《黄州快哉亭记》、《武昌九曲亭记》,著有《栾城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