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南歌子·雨暗初疑夜 编辑
《南歌子·雨暗初疑夜》是宋代文学家苏轼在宋元丰二年(1079)任湖州(今属浙江)知府时所作的一首词。此词通过作者于江南水乡行路途中的所见所感,反映了他在宦海漂泊的生活经历中的复杂感受,抒发了人生之不得成仙而去的感慨。全词语言清丽,情景交融,寓意深远,余韵不尽。
作品名称:南歌子·雨暗初疑夜
作者:苏轼
创作年代:北宋
作品出处:《全宋词》
文学体裁:词
雨暗初疑夜⑵,风回便报晴。淡云斜照著山明⑶,细草软沙溪路马蹄轻⑷。
卯酒醒还困⑸,仙村梦不成。蓝桥何处觅云英⑹?只有多情流水伴人行。
词句注释
⑴南歌子:原唐教坊曲名,后用为词牌名。
⑵雨暗:言阴雨时天色昏暗。
⑶著(zhuó):同“着”。附着,附上。
⑷细草:尚未长成的草。软沙:细沙。
⑸卯(mǎo)酒:早晨喝的酒。卯:卯时,相当于早晨五点至七点。
⑹“蓝桥”句:唐人裴铏传奇《裴航》云:相传蓝桥有仙窟,为唐裴航遇仙女云英处。此处意谓自己没有像裴航那样的好运。
白话译文
阴雨时天色昏暗怀疑是夜晚,待到风把云吹散,迎来的就是晴天。淡云斜照山头逐渐明亮,一路上踏着细草软沙,马蹄轻快。
早晨酒醒后还是有些困意,酒意还没醒透,仙村梦游是不成了。蓝桥何处可以找到云英?只有多情的流水,伴着我向前流淌。
整体赏析
这首小词以轻松处着笔,聊发联想,词中所描写的雨后溪边行人骑马赶路的情景,寓寄着词人内心关于宦海浮沉的深切感受以及人生不得成仙而去的感慨。
上片首句描写雨后初晴的景象:由于夜来阴雨连绵,时辰到了,不见天明,仍疑是夜;待到一阵春风把阴云吹散,迎来的已是晴朗天气。“淡云斜照著山明”,把清晨阳光透过淡云斜照远处山色的景象表达得贴切而有神韵。“细草软沙溪路马蹄轻”这一句写得清新轻快,表达出作者春朝雨后乘马行于溪边路上之情味。此句由景及人,勾勒出一幅清丽优美的山水人物图。下片借传奇故事而抒情,寓意深远。“卯酒醒还困”一句,写作者早晨饮酒,仍感困倦,非因路途劳顿,而是夜间寻仙梦境使然。“蓝桥何处觅云英”这一问句,借用唐代裴航遇仙女云英之典故:唐人裴铏所作《传奇》中,有一篇题作《裴航》的小说,故事离奇曲折,略谓:裴航下第归,与一仙女同舟,得其所示诗,有云:“蓝桥便是神仙窟,何必崎岖上玉清。”及至蓝桥驿,下道求浆,得遇云英,云英,女仙之妹也。裴航经历访求玉杵臼、捣药服食诸曲折,终得结褵而升仙。苏轼此词中所谓“仙村”,即指蓝桥而言;所谓“梦不成”者,谓神仙飘渺不可求,故有“何处觅云英”之感叹。最后,作者觉得路边的溪水也还是有情的,它正鸣着潺潺的乐曲,伴随着自己,向前流淌着,这就是“只有多情流水伴人行”。
这首词的结尾一句——“只有多情流水伴人行”,与李煜笔下的“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有异曲同工之妙。空对流水惆怅不已,这正是词人孤寂、落寞、凄婉的心绪之写照。从词的意境中,可以看到佛老“静而达”的因子,而无“超然玄悟”的神秘色彩。虽有梦境与幻觉,但终归现实。
名家点评
现代词学家夏承焘:“作者流水这一无情的客体中赋予主体的种种情思,读来意味深长,余韵不尽。欲成仙而不得,从梦境回到现实,空对流水惆怅不已,这正是词人孤寂、落寞、凄婉的心绪之写照。”(《唐宋词论丛》)
1、本站所有文本、信息、视频文件等,仅代表本站观点或作者本人观点,请网友谨慎参考使用。
2、本站信息均为作者提供和网友推荐收集整理而来,仅供学习和研究使用。
3、对任何由于使用本站内容而引起的诉讼、纠纷,本站不承担任何责任。
4、如有侵犯你版权的,请来信(邮箱:baike52199@gmail.com)指出,核实后,本站将立即删除。
下一篇 浣溪沙·徐门石潭谢雨道上作五首
上一篇 洞仙歌·冰肌玉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