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似是而非 编辑
似是而非(拼音:sì shì ér fēi)是一个成语,最早出自于战国·庄周《庄子·山木》。
似是而非指好像是对的,实际上不对;好像是,又好像不是; 多用于形容相似而不同但又容易被混淆的事物。 含贬义;在句中一般作谓语、定语、状语。
后世据此典故引申出成语“似是而非”。
西门豹问道:“成就功名有什么方法吗?”魏文侯说:“有。到一个地方去做那里的地方官,首先就要尊重当地的年老长辈,听取贤良人士的意见和建议,把他们当作老师一样来看待……”
魏文侯接着说:“还要注意听取不爱恭维、专爱批评的那些人的意见,仔细考察他的意见是否正确。因为好人和坏人、善意和恶意、正确和错误,有时是不容易辨别的呀!”西门豹觉得魏王说得非常有理,不住点头称是。
魏文侯朗声笑着说:“我刚才说的话,道理都很浅显,但要做到却不容易。尤其重要的是有很多东西是形状相类而实质不同的,就更不容易辨别了……”
魏文侯见西门豹面露困惑之色,便打比方说:“比如莠草的幼苗很像禾稻,毛色黄的黧牛就像老虎,一根白骨有时会被当作象牙,一块碔趺石(似玉的美石)有时会被当作白玉,这都叫作似是而非。要辨别真伪,就要细细考察。”
西门豹牢记魏文侯的教诲,在治邺期间,破除当地“河伯娶妇”的迷信,并开凿水渠十二条,引漳河水灌溉,发展农业生产。当地百姓为了纪念他,把“引漳十二渠”命名为“西门豹渠”。
1、本站所有文本、信息、视频文件等,仅代表本站观点或作者本人观点,请网友谨慎参考使用。
2、本站信息均为作者提供和网友推荐收集整理而来,仅供学习和研究使用。
3、对任何由于使用本站内容而引起的诉讼、纠纷,本站不承担任何责任。
4、如有侵犯你版权的,请来信(邮箱:baike52199@gmail.com)指出,核实后,本站将立即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