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典章制度 编辑
典章制度,是指一个国家的政府在一定时期内行为规范的基本准则。从很早开始,中国历代统治者就十分重视典章制度的建设。
《史记》中的“书”和后来各朝正史中的“志”、“录”就留下了丰富的有关典制的记载。此外,还有不少典制方面的专书,如《文献通考》、《通典》、《通志》,以及各种“法令”、“律则”、“典章”、“会要”、“会典”等等。可见,历代先人们是十分重视政权制度建设的,并留下了内容丰富、行之有效的政府行为规范和操作方式。
中文名:典章制度
外文名:ancient laws and regulations
拼音: diǎnzhāng zhìdù
解释: 古代的法令规范
对于想了解、研究古代历史的人来说,不掌握古代典章制度,许多问题就永远也搞不清楚;而对于想再现古代社会历史的小说家、电视剧的编剧们来说,不了解典章制度也就无法真实地再现历史的风云,甚至会闹出似是而非、张冠李戴的笑话。
明朝
都察院 | 都察院是明清两代纠劾百官、辨明冤枉、督察各道的最高监察机构,而明代监察御史充任的职务远比前代繁重。 |
大理寺 | 大理寺是中国封建王朝设立的掌管审核刑狱案件的官署。在明代,大理寺对维持的司法公正起到了积极作用。 |
翰林院 | 翰林院是明皇朝中央集权政治体制中的一个职能部门,也是一种官僚制度。 |
内阁 | 明洪熙、宣德两朝以后,内阁这个机要秘书式的小衙门一度演变成了参决大政的中枢机构,阁臣为首者竟成了位跻三孤、权压六卿的“真相”。内阁的形成是明代极端君权专制的产物。 |
票拟 | 票拟是指由明朝时内阁代拟“御批”的稿本,供皇帝决定是否采纳。 |
通政使司 | 通政使司是明代中央掌受内外奏章、敷奏(陈述详情的奏折)、封驳之事的官署。 |
司礼监 | 礼监司起初掌宫廷礼仪,其后地位提升,与内阁并立,成为明朝皇帝集中皇权的两个政治砝码。 |
卫所制度 | 卫所制度是明太祖朱元璋模仿北魏隋唐的府兵制、又吸收元朝军制的某些内容而制定的,是明朝军队中最为重要的一项制度,在处理和平与战争不同时期军队的驻防和调遣方面具有一定的优越之处。 |
丞相 | 百官之长,典领百官,辅佐皇帝治理国政,权力相当大。 朱元璋为加强中央集权,先从削弱地方权力开始,逐步削弱并废除了丞相制。 |
祭天 | 祭祀 明朝,洪武皇帝朱元璋对于祭天尤为重视。嘉靖皇帝建天坛于南郊,冬至日至彼祭天并被列为朝廷三大节之一。清朝顺治元年(1644年)始按明代礼节祭天。 |
清朝
清 湘军是晚清时期对湖南地方军队的称呼,也称“湘勇”。曾国藩以湘乡练勇为基础在湖南编练 “湘军”,镇压太平天国。曾国藩以儒家三纲五常的礼教、尊卑上下的等级制度与同乡共里的乡土观念维系官兵,使湘军成为一支战斗有力的军队。
淮军
清 淮军原出于湘军,是晚清时期在曾国藩指使下由李鸿章招募淮勇编练的一支军队。淮军隶属关系上的私人色彩,特别是将领的统属关系,多以宗族、家族、姻亲、年谊、师生为联系的纽带,结成互为亲属或师生的群体,因而具有较强的战斗力。
元旦大朝
清 朝会制度 朝廷在一年之始的元旦举行的庆典活动。
密建皇储
清雍正 建储制度 密建皇储,即清代自雍正朝实行的秘密确定皇位继承人的制度。
南书房
清康熙 教育制度 南书房原为康熙皇帝读书处,位于乾清宫南庑的西端。
清代殿试
清 教育制度 清代殿试是科举制度中由皇帝对会试录取的贡士在殿廷上亲自主持的考试,也叫廷试。
军机处
清 政务制度 军机处全称办理军机事务处。官署名。清代辅助皇帝处理政务的机构。
1、本站所有文本、信息、视频文件等,仅代表本站观点或作者本人观点,请网友谨慎参考使用。
2、本站信息均为作者提供和网友推荐收集整理而来,仅供学习和研究使用。
3、对任何由于使用本站内容而引起的诉讼、纠纷,本站不承担任何责任。
4、如有侵犯你版权的,请来信(邮箱:baike52199@gmail.com)指出,核实后,本站将立即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