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国家信用 编辑
国家信用是指以国家为主体进行的一种信用活动。国家按照信用原则以发行债券等方式,从国内外货币持有者手中借入货币资金,因此,国家信用是一种国家负债,指以国家为一方所取得或提供的信用。包括国内信用和国际信用。国内信用是国家以债务人身份向国内居民、企业、团体取得的信用,它形成国家的内债。2022年9月30日,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认证认可技术研究中心发布《市场监管总局认研中心关于开展人员能力验证工作(第二批)的通知》,面向社会正式开展人员能力验证工作。其中包含信用管理师能力验证。
国家信用
市场监管总局认研中心关于开展人员能力验证工作(第二批)的通知
(2)从事信用风险管理和征信技术工作的专业人员、各类金融机构、信贷管理、担保、评级、商账追收从业人员;
(3)政府经济管理部门、行业社团中从事信用管理工作的人员;
(4)有志于从事信用管理领域的各类人员等。
信用管理师人员能力验证《学时证明》
信用管理师人员能力验证证书" alt="
信用管理师人员能力验证证书" src="https://bkimg.cdn.bcebos.com/pic/0eb30f2442a7d933c89587a8d71dc61373f08302abe8?x-bce-process=image/format,f_auto/resize,m_lfit,limit_1,h_336"/> 信用管理师人员能力验证证书
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认证认可技术研究中心
高校顶着国家信用收费
在资本的原始积累时期,国家信用是强有力的杠杆之一。在资本主义制度下,政府债券主要是通过资本主义大银行或在公开金融市场上发行的,银行不仅可以从中取得大量回扣,而且政府发行的各种债券还为银行的股份公司提供了大量虚拟资本和投机的重要对象。并且随着资本主义经济危机和财政危机的加深,通过国家信用取得的收入,已成为国家财政收入的重要来源,是弥补亏空的主要手段。在现代西方发达国家,国家信用已不单纯是取得财政收入的手段,而且已成为调节经济运行的重要经济杠杆。
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国家信用也从国内发展到了国外,即一国政府以国家名义向另一国政府或私人企业、个人借债以及在国际金融市场上发行政府债券,它既成为弥补一国财政赤字的手段,也成为调节国际收支、调节对外贸易的有力杠杆。社会主义国家也存在国家信用。它主要不是用于弥补经常性财政收支出现的赤字,而是聚集资金用于经济建设的手段。特别是对国外发行政府债券,一方面可以弥补国内建设资金的不足,另一方面也可以引进国外技术,扩大对外贸易,调节国际收支。 国家信用的财务基础是国家将来偿还债务的能力,这种偿债能力源于属于国家(全体人民)的财务资源,它的现金流来源于三个方面:国家的税收收入、政府有偿转让国有资产(包括土地)获得的收入以及国家发行货币的专享权力。
高校顶着国家信用收费
一国财政赤字产生的原因很多,一般有:
①战争,除生命的巨大损失外,还要耗费大量社会财富,财政开支巨增;
②政府腐败,不注意发展经济,官吏贪占国家资财,奢侈浪费无度;
③脱离国力发展经济,财政超前支出。在现代和平环境下,这类情况居多。要发展经济,就要创造经济发展的环境和条件,必须开拓原材料工业,发展电力能源工业和交通运输,进行必要的市镇建设,发展服务行业等。
一般认为以债券形式弥补财政赤字
起源
1、1981-1986年,国家信用的初始阶段。改革之初发行国库券的出发点在于弥补财政赤字。当时由于财政一方面放权让利,一方面又为改革提供补贴等辅助手段以及加大建设规模等,收支之间的矛盾日益扩大。
而单纯向央行借款或透支容易引起通货膨胀。于是当时就采取了同时用借款和发行国库券两种方式来弥补赤字的手段。八一年开始发行国库券,主要是向个人和单位发行,期限10年。
国家信用
高峰
八一年开始发行国库券,主要是向个人和单位发行,期限10年
2、1986-1991年偿债高峰期。这一时期出现了国债偿还的问题。86年还本付息金额仅50亿元左右,列入当年预算,影响不大。但到了后来,每年还本付息的规模日益扩大,这时,除了对单位的部分到期债采取发行转换债或推迟偿还之外,主要是通过发行新债偿还旧债。这时,开始认识到国债在长期而不是临时发行的条件下,可以不断借新还旧,始终有一笔资金为财政所用,不必偿还。这在认识上是一个突破,但仍担心债务由于还本付息而滚雪球般越滚越大。
市场化
3、1991-1996年走向市场化。从1988年开始,国债二级市场在部分城市进行试点。90年下半年到91年初,国债市场有普遍抛售转为普遍求购,1991年全面放开二级市场。在一级市场,1991年实行证券中介机构承购包销方式。1995年实行招标发行试点。1996年进行重大改革,采取投标发行的市场化发行方式,付息债采取收益率招标,无记名债在定利率和定条件的前提下采取划款期招标的方法。
市场化试点最初是为了改善国债的发行条件,和提高国债利率一样,是筹集资金的手段,这是因为中国的国债大都是长期国债,流动性很差,开辟二级市场便于短期资金流入,而一级市场发展一开始也是为了方便销售,之后采取招标方式使利率水平接近市场利率,思路仍是降低发行成本,调动承销机构的积极性,保证完成国债发行任务。但这些市场化的改革,对于中国金融市场、金融资产及商业银行和中央银行的行为,都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国家信用的作用得到进一步发展。
②国库券这是一种短期负债。以1年以下居多,一般为1个月、3个月、6个月等。
③专项债券这是一种指明用途的债券,如中国发行的国家重点建设债券等。
④财政透支或借款在公债券、国库券、专项债券仍不能弥补财政赤字时,余下的赤字即向银行透支和借款。透支一般是临时性的,有的在年度内偿还。借款一般期限较长,一般隔年财政收入大于支出时(包括发行公债收入)才能偿还。有的国家(如中国)只将财政向银行透支和借款算为财政赤字,而发行国库券和专项债券则作为财政收入而不在赤字中标示。
与社会总供求
一般认为以债券形式弥补财政赤字,是现有流通中货币购买力的转移,即企业居民等购买力转移给财政使用,没有增加社会购买力,不影响社会总需求和总供给之间的平衡关系。财政向银行透支和借款,是银行在对社会贷款及其他支付(如购买金银、外汇)以外增加的一笔支付,因而增大银行货币投放量,影响社会总需求与总供给的平衡。
只有在财政透支借款的同时,银行压缩对社会的贷款及其他支付或增加吸收存款等资金来源又不扩大贷款时,才不会出现信用超分配和信用膨胀,影响社会总需求与总供给的关系。另外,财政向企业推销公债,企业资金转移给财政,但企业生产和建设资金不足,可能加大对银行的压力,银行对企业贷款增加,无异于银行对财政的贷款。所以要使国家信用正常发展,财政、信贷与物资供给必须综合平衡。
债券发行与流通
在西方国家,银行大量掌握国家信用工具──国库券、公债及其他国家债券。它是银行的一项重要资产业务。商业银行往往对国家信用实行包销,推销不出的公债由银行购买。商业银行通过经营国家信用工具而获得巨大利益。中央银行则将买卖国家信用工具作为进行公开市场业务,调节货币流通的重要手段。在西方国家,国家信用工具通过市场发行与流通。初次发行,称为发行市场,又称一级市场。发行以后至到期前可以在市场买卖,称流通市场或二级市场。二级市场买卖流通是国家信用工具发行的重要条件。
在中国,50年代初期曾发行过公债券,后来一度取消。1979年经济改革以来,从1982年开始发行国库券,后又发行国家重点建设债券等国家信用工具。
一方面筹集部分资金弥补财政赤字,另一方面主要是为了增加生产投资,加快国家重点建设。到90年代,国家信用已成为中国筹集社会主义建设资金的重要工具,债券、发行市场和流通市场也有了很大发展。
1、本站所有文本、信息、视频文件等,仅代表本站观点或作者本人观点,请网友谨慎参考使用。
2、本站信息均为作者提供和网友推荐收集整理而来,仅供学习和研究使用。
3、对任何由于使用本站内容而引起的诉讼、纠纷,本站不承担任何责任。
4、如有侵犯你版权的,请来信(邮箱:baike52199@gmail.com)指出,核实后,本站将立即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