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古城遗址 编辑
古城遗址一般指古代城市遗址,如:良渚古城遗址、中山古城遗址、苏州木渎古城遗址 、前公主陵古城遗址 等等。
中文名:古城遗址
外文名:The ruins of the ancient city
志书记载
旧城,以旧有古城遗址为名。 旧城,古城邑。据《安徽省利辛县地名录》载:“宋初,越王钱俶孙钱鏐朝
觐见宋太祖,归国途中,闻朝内有变,不敢回国,太祖即以此地封其为百里王,都此,不久即殁。”后人称之为旧城。据《利辛县志》载:旧城古城邑,明《寿州志》:“旧城,蒙城县西北七十里”。民国《蒙城县志》:汉置梁国蒙县。”位于今利辛县东北18公里,芡河东岸。城址东西1.25公里,南北1.5公里。城址地表可采集到灰陶四分式卷云瓦当、绳纹简瓦、几何形空心砖,侧表模印菱形,方格纹砖等汉代遗物。城址外曾发现规模较大的汉砖石墓、墓葬石门,雕刻有朱雀图案及铺首街环。
旧城镇
民间传说
众所周知,坐落在利辛县东北十八公里的旧城原是一座古城池。《利辛县志》载,“……旧城镇在利辛县东北,芡河东岸。”
王集位于旧城东三里,濒临芡河,它与旧城有着怎样的渊源呢?在当地流传着这样一个传说。
据传,宋初越王孙钱俶朝觐宋太祖。归国途中,听说朝内有变,不敢回国,就权且在当地一个小村庄暂住下来。他经常轻车简从,深入民间,与当地百姓同吃同住,体验民间疾苦,因而深受当地百姓爱戴。因世道多变,众百姓为保护越王的安全,就在小村庄的周围挖壕修寨。由于村子北面有两条沟,叫灰沟和白羊沟(当地有灰狗撵白羊,十万八千长之说),人们就修了东西南三个寨门。寨内建有关公庙,鹤家庵等,众人皆慕越王的为人忠厚,远远近近都来拜见,村子一时热闹非凡,渐渐成一集市,人们称之为王集。
后来,宋太祖加封越王孙钱俶为百里王。随后,越王在村西南三里修建城池。城非常壮观,规模庞大,有御花园,有大殿,有七十二口井,落星桥,老龙滩等等——这就是后来的旧城。
城修好后,越王便搬到旧城去了。但王集依旧人来车往,非常热闹,集市不衰。
王集上现留有不少古迹,让不少好古之人流连忘返。比如犀牛望月桥、108拱、九龙口、传砖寺、三山加一井、三步两桥、杨家庙古碑等。还有不少传说,给后人留下了无限的想象。当地仍流传“竖旗杆”之风俗,据说谁家为祈求子嗣,在鹤家庵捏一个泥娃娃,然后用红布裹着抱回家中,不久便会生子,很是灵验。
济南古城遗址
浙江省安吉县古城遗址位于安吉县安城镇的西北。
定胜渠流经城北,龙山雄踞城南,白石山坐于城西,城东是开阔的平原。据史载:古城,秦代称鄣城,汉代称故鄣城,秦汉之间彰郡治所设于此城。
唐武德七年(624)并入长城(今长兴县),明成化二十三年(1487)划归安吉。后因其系古代城垣,便称古城。元代赵孟頫有诗云:“山深草木自幽清,终日闻莺不见莺。好作束书归隐计,蹇驴来往听泉声”。
城墙土筑,基本呈方形。东西长600米,南北宽558米,面积约0.33平方公里。残存城墙高5.9米,宽2.3米。城内陶器残片堆积丰富,陶片纹饰多样,有方格纹、筛纹、米字纹、回纹等,以汉代陶片为主,也有战国时代的印纹硬陶片。还有绳纹简瓦、板瓦、印纹陶罐片,本地农民曾在城内田中出土过金豆子(楚国金币—蚁鼻,又名鬼脸钱)。城南龙山坡上,土墩密集,是汉时墓地。现为省文物保护单位。
兴安盟境内已发现的辽金时代古城遗址近50处,其中科尔沁右翼前旗分布较多。这些古城遗址形状有长方形、正方形和环圆形,一般都有马面和角楼,城墙夯土修筑,少数较大的古城多为东西或南北两座。比较典型的古城遗址有以下几座
吐列毛都1、2号城址
位于科尔沁右翼中旗政府所在地巴彦呼舒镇西北100公里的吐列毛都镇内,坐落在霍林河谷北侧。城后有山,城西北是金界壕。山东有一小溪从北边的哈日木流来,经过古城东侧汇入霍林河。古城分东西两座,相距160米。编号为1号、2号城址,1号城址在西,2号城址在东。
1号城址,近似长方形,东南西北墙长度分别为703、504、682、493米,周长2382米。东墙和南墙的中部各开一门,门前皆有半圆形瓮城。瓮城直径均为19.2米。城门都朝东南开,残存城墙高3—4米,底宽3.5米,用土夯筑,夯层厚约10厘米。古城四角有角楼。城墙上面筑有马面31个,直径最大的12米,最小为8米,间距在4.3—8.3米。城内现已辟为耕地。南部有一处建筑只存台基,残存的台基高0.5米,底宽3.8米。台基周围发现大量残存瓦片,西北角发现水井一眼。在城西南角清理过一座房址,发现大量布纹瓦、铁环、铁钉,出土“元丰通宝”一枚。1号城里发现大量的铁锄、铁铧犁、马蹬、石臼、石杵、定瓦片、釉陶缸片、大卷沿夹砂灰陶片、铁刀、铁锏、铁矛等生产生活用具和兵器,另外还出土了“开元通宝”、“熙宁通宝”、“崇宁通宝”等大量铜钱。
内蒙古城遗址
经考证,1、2号古城建于金代,元代废弃,所处地址属金泰州。1、2号古城是乌古敌烈统军司的治所。
双城子城址
公主陵古城遗址
公主陵古城遗址
前公主陵1、2号城址
位于乌兰浩特市乌兰哈达镇前公主陵村。北面靠山,东面有洮儿河,西有111国道,南面为开阔地。共有两座城址,一座位于村北,编号为1号城址;一座位于村东,编号为2号城址。两城相距150米。
1号城址,近似长方形,夯土板筑。城址南北东西长度分别为666米、650米、255米、258米。城墙基宽10米左右。残墙高1—3米,夯层厚约0.1米。城门在南墙偏东部,宽23米。城门前有瓮城,城墙四角有角楼。城墙四周有马面15个,其中北墙6个、南墙5个、东墙2个、西墙2个。角楼、马面均高于残墙,呈半圆形突出于城墙。马面之间相距15-90米不等。城内东北隅有一内城,为夯土板筑,南北长180米,东西长208米。内外城共用一面北墙。内城东墙距外城东墙68米。墙宽约3米,为夯土板筑。内城南墙偏东侧有一城门,门宽15米。门外两侧各有一个建筑基址,呈方形、长方形两种。城内建筑基址分布规整。在城内发现许多残存的布纹灰瓦、陶片,还有少量的灰色兽面瓦当。
2号城,呈正方形,四周残存的城墙边长675米。墙基宽15米,残墙高1-2米。城墙四角有角楼。四周城墙有马面,间距50-70米。角楼与马面均高于城墙,呈半圆形突出于城墙。城墙为夯土板筑,夯层厚0.1米。城内西北角有一处窑址,呈圆形,周围残存有布纹板瓦、碎砖、窑具等。城北面中部有一处建筑基址。
在1、2号城址内采集到的有陶片、板瓦瓦当、粗瓷片、白瓷片等。陶瓷片为泥质灰陶,轮制,素面,鼓腹,有卷沿器口。灰色兽面瓦当主题纹饰为怪兽,四周辅以乳钉纹。板瓦为灰色布纹,粗瓷片为缸胎酱釉色,白瓷片微黄无开片。
根据1、2号城址的特点与采集的标本特点推断,1号城为辽金时代古城,2号城为辽代古城。
鸡鹿塞遗址
鸡鹿塞遗址
窳浑古城遗址
窳浑古城,蒙语为保尔浩特,汉语也称土城子,位于蹬口县沙金套海苏木西南约三公里处,建于汉武帝元朔二年(前127年)。该城呈不规则的长方形,东西最长250米,南北最长200米,北与西北被沙漠覆盖,垣宽9~13米,南垣中部有一缺口宽约20米,约为城门。该城东墙北墙,残高1~2.5米。城中部略偏东处有一面积为10000平方米的台,探得文化层有1~3米深。
文化层下层为汉代文物,较厚,出土大量灰陶器和汉代建筑材料;中层为唐代文物,出土文物有白瓷器物残片数种;上层为明、清文化层,较厚,有大量钧窑瓷残片,如青花瓷残片。在断垣残壁的表面也可拣到铁链、三梭铜合金箭镞等。台地东100米处,曾出土两件唐代金碗,其一为莲花状口径;另一件呈圆形口径,刻有缠枝牡丹和忍冬花纹,工艺精巧,花纹逼真,虽在地下埋藏一千多年,出土时仍然金光闪闪。
临河市八一乡古城遗址
临河市八一乡东3公里处公路北侧,有一座汉代古城遗址。此城南北长约450米,东西宽210米,平面呈“目”字形。城内东北部和中部有两处台地,为古城的建筑区,出土大量砖瓦和陶器残片。城正北2公里处有汉代砖石墓葬群。
三顶帐房古城遗址
唐古城遗址
临戎古城遗址
唐古城遗址
三封古城遗址
三封古城亦称陶生井古城,位于瞪口县哈腾套海苏木约5公里处,建于汉武帝元狩二年(前121年)。古城筑有内城和外城。内城土垣长约118米。外城在北部及西南部有残存的土垣。内城西南角有一坍塌的土丘。内城内外,砖、瓦、陶片俯拾可得,箭挺、箭簇数量不少,均为东汉遗物。内城东南角和外城相近处0.5米深的土中,发现有文化层。遗址范围内有武帝和王莽时期的五株、大泉钱币等文物。
沃野镇古城遗址
沃野镇古城遗址位于乌拉特前旗苏独仑乡东南5公里处,建于北魏。古城东西长1040米,南北长680米,南墙东部还有东西约340米,南北约200米的外墙。城墙残高0.5~1.3米。城东北角有一高大夯土堆,可能是角楼遗址。城内到处有砖瓦和碎陶片,曾出土有瘦莲花纹瓦当,均属北魏遗物。
西受降城遗址
西受降城遗址位于乌拉特中旗乌加河乡西南15公里的圄圈补隆村东。建于唐代。此城东西宽280米,南北长420米。城墙大部分坍塌,只留北墙示口东南城角楼。出土文物有“开元通宝”和“乾元重宝”等铜钱数枚。受降城是唐代设置的军事城堡。
除上述古城遗址外,还有乌拉特中旗的城圄圈古城、石兰计山口南西夏古城、乌拉特前旗增隆昌古城(汉、北魏)、城二壕古城(汉唐)、张连喜古城、城台子古城(北魏)、西山咀晚唐遗址、麻个奈古城(北魏)、五原县西土城古城(汉、唐)、蔡家地古城(汉)、向阳乡西夏遗址、五份桥古桥(汉)、临河县的黄羊木头古城(汉)等。
1、本站所有文本、信息、视频文件等,仅代表本站观点或作者本人观点,请网友谨慎参考使用。
2、本站信息均为作者提供和网友推荐收集整理而来,仅供学习和研究使用。
3、对任何由于使用本站内容而引起的诉讼、纠纷,本站不承担任何责任。
4、如有侵犯你版权的,请来信(邮箱:baike52199@gmail.com)指出,核实后,本站将立即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