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扬文化 编辑

江苏的地域文化

淮扬文化的中心城市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扬州。淮扬地区包括淮河与扬子江的下游地区,包括扬州泰州镇江盐城淮安等地,该地区位于长江南北,紧挨京杭大运河,从地理上看是连接南北西东的重要交通枢纽,在饮食方言风俗等方面较为接近。

淮扬地区河多水多,船多桥多,呈现出古、文、水、绿、秀的地域风貌,在南北文化交流中形成清新优雅与豪迈超俊相结合的显性特征。

淮扬文化中的历史文化遗产主要有:龙虬庄遗址、九里—千墩汉墓群、瓜洲古渡、文昌阁、御码头、隋炀帝陵、大明寺等;扬剧、木偶戏、扬州弦词、扬州清曲、扬州漆器、扬州玉器等为世人所熟知。

基本信息

编辑

中文名:淮扬文化

中心城市:扬州

背景介绍

编辑
扬州是古“九州”之一。《尚书·贡》曰:“淮海惟扬州……三江既入,震泽厎定……沿于江海,达于淮泗。”《周礼》说:“东南曰扬州”,这是我国古代文献对扬州及其地域的概要记载。在历史发展进程中,扬州的地理范围也不断演变。

淮扬文化是一种特色鲜明的地域文化,其所在区域的经济社会发展为这一文化的形成奠定了物质基础、提供了发展载体。

发展历史

编辑

四个发展阶段

淮扬文化在扬州大致经历了四个发展阶段。

人们常说扬州有2500多年建城史,这是从公元前486年夫差开邗沟、筑邗城算起,事实上,考古证据显示这一区域人类活动的时间要早得多。

从春秋至秦汉,这一阶段是扬州发展的第一个历史高峰。这一发展高峰的出现既得益于战争、交通等因素,也得益于吴文化、邗文化的相互碰撞与交融。

秦汉时期,扬州迎来了又一个发展高峰。刘邦建汉分封子弟,刘濞被封吴王,定国都于广陵(今扬州)。刘濞大量铸币、造船,煮海为盐,发展经济,极大推动了淮扬地区社会文化的发展。现扬州博物馆内收藏的许多玉器、铜器均造于汉代。

唐宋时期是第三个高峰。大运河的贯通使得扬州交通枢纽的重要地位日渐显现。农业、手工业、制造业等行业发展兴盛,故有“扬一益二”、“天下三分明月夜,二分无赖是扬州”等说法,而杜牧的“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萧”更是让人们对扬州耳熟能详。

低谷后,明清时代的扬州很快迎来了又一发展高峰期。文化方面,大批典型代表纷纷涌现,学术文化如扬州学派、泰州学派、太谷学派,工业文化如制盐、漆器、玉器、刺绣,饮食文化有淮扬菜系,文学艺术有扬州八怪。这一时期扬州的发展有着得天独厚的地理和社会条件,尤其是两淮巡盐察院署和两淮都转盐运使司均设在扬州,众多盐商聚集扬州。瘦西湖、莲花桥、钓鱼台、白塔等建筑作品,建造之初都与盐商密切相关。

三大学术流派

清代淮扬地区出现了扬州学派、泰州学派、太谷学派等学术流派。

扬州学派形成于清乾隆、嘉庆时期,是乾嘉学派的重要分支。在当时,像扬州学派这样“能见其大,能观其通”,既博大又通达,既谱系庞大又相对清晰的学派是不多见的。其中,任大椿、汪中、刘台拱、焦循阮元刘宝楠等人,在经学、小学、校勘学等领域都取得了突出成就。

如果说扬州学派是阳春白雪,太谷学派则是走向民间。太谷学派出现于清嘉庆、道光年间,作为民间儒家学派,其生命力十分顽强。太谷学派谱系极为清晰,创始人为周太谷,第二代有张积中、李龙川(李光炘)等,第三代发展迅速,人数众多。如果说扬州学派承继了乾嘉学派精细考据传统的同时,又对中国传统文化予以整理的话,太谷学派则在阐释中国传统文化的同时又对其进行了发挥,将儒释道三者结合起来。太谷学派的思想主张集中在两方面,一是养天下,二是教天下。养天下即注重民生,教天下即重视文化教育。

刘鹗是太谷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除了《老残游记》等文学作品和学术创作之外,刘鹗的另一个重大贡献在于甲骨收藏和编辑出版甲骨文著录。他得到了金石学家王懿荣收藏的大部分甲骨,并对近5000片甲骨进行著录、考释,出版了我国第一部甲骨文著录——《铁云藏龟》。

泰州学派兴起于明中叶以后,具有浓厚的启蒙色彩。创始人为王艮,其弟子及再传弟子韩贞、徐樾、罗汝芳何心隐等,都继承并进一步发展了王艮的学术思想。

下一篇 楚汉文化

上一篇 南京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