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丽斑麻蜥 编辑
丽斑麻蜥是有鳞目蜥蜴科麻蜥属爬行动物。 体圆长而略平扁,尾圆长,头略扁平而宽,前端稍圆钝。背棕灰夹青、棕绿、棕褐、黑灰等色,头顶棕灰色,头颈侧有黑镶黄色长纹3条;从两顶鳞后外缘开始向后有2条浅黄色纵纹直达尾的五分之一处;从两侧上唇鳞后端经耳孔、体侧到尾基部各具1条纵纹;背及体侧具有几乎纵行对称的眼状斑,中心近黄色或乳白色,周围棕黑色;腹部乳白色,四肢与尾部的腹面乳黄色。
丽斑麻蜥分布于朝鲜,蒙古,俄罗斯(布利亚特-蒙古图瓦、伊尔库茨克)。 在中国广泛分布于东北、华北及陕西、内蒙古、宁夏、青海、江苏、安徽等省(区)。栖息于平原、丘陵、草原及农田等各种不同生境。平时常在灌木丛或芨芨草堆周围活动。喜温。日出后外出活动,食物全部为昆虫,尤以蚂蚁、甲虫、蝇、蚊和蛾类为多。卵生。 5-7月为繁殖期,每产5枚左右,卵白色。
丽斑麻蜥是农林害虫的捕食者,该物种已被列入中国国家林业局2000年8月1日发布的《国家保护的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经济、科学研究价值的陆生野生动物名录》
别名:蛇虫子、麻蛇子、蝎虎子、蛇虎子
中文学名:丽斑麻蜥
拉丁学名:Eremias argus
界:动物界
门:脊索动物门
纲:爬行纲
目:蜥蜴目
科:蜥蜴科
属:麻蜥属
种:丽斑麻蜥
亚种:2个
分布区域:朝鲜、蒙古、俄罗斯、中国
命名人及年代:Peters,1869
丽斑麻蜥
丽斑麻蜥体型圆长而略平扁,尾圆长,头体46-56(平均53.9)毫米,尾长49-64(平均55.3)毫米。头略扁平而宽,前端稍圆钝。吻鳞五角形,邻接第一上唇鳞与上鼻鳞;外鼻孔不接唇缘,在3枚鼻鳞间;上鼻鳞大于下鼻鳞与后鼻鳞的总和,左右两片在吻鳞后相接;下鼻鳞狭长,下接第一、二唇片;后鼻鳞小,下接下鼻鳞,后接前颊鳞与上颊鳞;额鼻鳞成对,近x角形,紧接上鼻鳞之后,后缘斜接前额鳞,正接前额鳞前中央,外缘接上颊鳞;前额鳞成对,紧接额鼻鳞之后,内缘有1枚小的中央前额鳞间隔左右2鳞;额顶鳞成对,内缘在中线相接;顶鳞最大;顶间鳞盾形,略小;枕鳞不发达;颊鳞3枚;上睫鳞7枚,眶下鳞3枚,第二枚弧形狭长,下接第五、六、七3枚上唇鳞;上唇鳞8-10枚,多为9枚,第五枚最长;耳孔前背侧横斜1枚大鳞;颔片5对,第3对最大且左右在中线相接;从颔片到领围约由18-23枚细鳞组成一纵行;颔围明显,约由9-11枚鳞组成。
丽斑麻蜥背鳞细小颗粒状,背中段鳞约50-61枚,成一横列。腹鳞矩形平扁,斜向中央,12-15枚成一横列,不成纵行。泄殖肛孔横裂;肛前鳞1横列,中央4枚较大。有股窝9-12枚。指、趾腹面鳞片起棱,末端具爪。
丽斑麻蜥背棕灰夹青、棕绿、棕褐、黑灰等色,头顶棕灰,头颈侧有黑镶黄色长纹3条。从两顶鳞后外缘开始向后有2条浅黄色纵纹直达尾的1/5处;从两侧上唇鳞后端经耳孔、体侧到尾基部各具1条纵纹。背及体侧具有几乎纵行对称的眼状斑,中心近黄色或乳白色,周围棕黑色。腹部乳白色,四肢与尾部的腹面乳黄色。
丽斑麻蜥常在灌丛或草地周围活动,活动范围不大,对周围环境的干扰极为敏感,反应敏锐,一遇危险即迅速逃入洞穴或草丛中,有的也在原地迂回躲避,并不逃远。被追赶中的个体,如一时无掩体之处,能急停、变向、再行前进。丽斑麻蜥多在土质疏松的沙土中挖洞,洞口圆形,洞道短小狭窄,全长20-30厘米,终于盲端;有时也利用花背蟾蜍和啮齿类动物的洞穴。
丽斑麻蜥属变温动物,4月末出蛰,通常雄蜥出蛰早于雌蜥。10月气温降低,食物缺乏时,开始冬眠。入蛰顺序也以雄蜥先于雌蜥。越冬期不食不动,呈麻木状态。越冬地点一般是在沙土洞、石洞或树根洞内,距地表距离大于1-5米。
丽斑麻蜥动作敏捷,攻击力强,发现猎物时迅速疾行猛冲,小型猎物一次捕食,如遇较大猎物,则反复扑咬,最终吞食。捕食活动距所栖息的洞穴、草丛或灌木丛很近,一般不超过5米范围。丽斑麻蜥食性广泛,包括昆虫纲、蛛形纲、甲壳纲、多足纲、寡毛纲等动物,多为昆虫纲,其中,又以鞘翅目、鳞翅目、膜翅目及双翅目为主。食性随环境与时节变化而不同。5月食物主要是鞘翅目、膜翅目和蜘蛛目动物;6月后鳞翅目及双翅目昆虫比例有所增加。对蚱蜢、黏虫、地老虎、蝼蛄、金针虫、叶蝉等农业害虫有很强的捕食能力。8月下旬后主要捕食黏虫、叶蝉类、蟋蟀、蚱蜢等。成体与幼体在食性上无显著差异。丽斑麻蜥的耐饥饿能力很强。
中国分布在黑龙江、吉林、辽宁、内蒙、山西、河北、河南、山东、陕西、甘肃、青海、新疆、江苏、浙江等地。
分布范围
6月雌蜥多在沙土中挖洞产卵或者利用自然洞穴、石缝或其他动物洞穴产卵。年产2窝,窝卵数2-8枚,乳白色,长椭圆形,外被革质卵壳,壳质柔韧。利用环境温度孵出仔蜥,因环境、气温及湿度等差异,孵化期在1个半月左右;孵化后,幼蜥以卵齿叩破革质卵壳而出,不待体表干燥后即能爬动,且具刺激反应。
序号 | 中文名 | 学名 | 命名人及年代 |
---|---|---|---|
1 | 丽斑麻蜥指名亚种 | Eremias argus argus | Peters,1869 |
2 | 丽斑麻蜥西部亚种 | Eremias argus barbour | Schmidt,1925 |
(资料来源: )
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2013年濒危物种红色名录ver3.1—-近危(NT) 。
列入中国生物多样性红色名录——脊椎动物卷,评估级别为易危(VU) 。
注意:非法捕杀受国家保护的野生动物,将受到刑法制裁。
1、本站所有文本、信息、视频文件等,仅代表本站观点或作者本人观点,请网友谨慎参考使用。
2、本站信息均为作者提供和网友推荐收集整理而来,仅供学习和研究使用。
3、对任何由于使用本站内容而引起的诉讼、纠纷,本站不承担任何责任。
4、如有侵犯你版权的,请来信(邮箱:baike52199@gmail.com)指出,核实后,本站将立即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