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华大蟾蜍 编辑
中华大蟾蜍是无尾目蟾蜍科蟾蜍属两栖动物, 又名癞蛤蟆、虾蟆、蚧巴子。 体形如蛙,四肢比蛙粗壮。头宽大,口阔,吻端圆,吻棱显著;舌分叉;口内无犁骨齿,上下颌亦无齿;皮肤粗糙,全身布满大小不等的圆形瘰疣,头顶部两侧有一对大而发达的耳后腺。雄性背面多呈橄榄黄色,有不规则的花斑,疣粒上有红点,雌性背面呈浅绿色,花斑酱色,疣粒上也有红点;头后背正中常有浅绿色脊线,上颌缘及四肢有深棕色纹;两性腹面均为乳白色,一般无斑点,少数有黑色分散的小斑点;生殖季节雄性内侧三指基部有黑色婚垫。
中华大蟾蜍分布在俄罗斯、朝鲜。在中国东北、华北、华东、华中、西北、西南等地亦有分布。 喜湿、喜暗、喜暖。白天栖息于河边、草丛、砖石孔等阴暗潮湿的地方,傍晚到清晨常在塘边、沟沿、河岸、田边、菜园、路旁或房屋周围觅食,夜间和雨后最为活跃,以蜗牛、蛞蝓、蚂蚁、蚊子、孑孓、蝗虫、土蚕、金龟子、蝼蛄、蝇明及多种有趋光性的蛾蝶为食。雌雄异体,体外受精,体外发育,雌体产卵于浅水沟。一只雌蟾蜍年产卵2—5次,每次产卵3000—5000粒,每年3月产卵。
中华大蟾蜍不仅是防治农作物、牧草和森林害虫的天敌之一,也是中国传统动物药—蟾酥的药源。 蟾酥具有解毒、止痛、开窍醒神之功效,用于痈疽疔疮、咽喉肿痛、中暑神昏、痧胀腹痛吐泻。被《国家重点保护野生药材物种名录》列为Ⅱ级保护动物。商品药材主要来源于野生。
中文名:中华大蟾蜍
拉丁学名:bufo gargarizans
别名:大蟾蜍、癞肚子、癞蛤蟆
界:动物界
门:脊索动物门
纲:两栖纲
目:无尾目
科:蟾蜍科
属:蟾蜍属
种:中华大蟾蜍
分布区域:中国东北、华北、华东、西北都有分布。俄罗斯、朝鲜也有分布。
保护级别:三有保护动物
中华大蟾蜍
中华大蟾蜍形如蛙,体粗壮,体长10厘米以上,雄性较小,皮肤粗糙,全身布满大小不等的圆形瘰疣。头宽大,口阔,吻端圆,吻棱显著。舌分叉,可随时翻出嘴外,自如地把食物卷入口中。舌面含有大量粘液。近吻端有小形鼻孔1对。眼大而突出,对活动着的物体较敏感,对静止的物体迟钝。眼后方有圆形鼓膜,头顶部两侧有大而长的耳后腺1个。躯体粗而宽。在繁殖季节,雄蟾蜍背面多为黑绿色,体侧有浅色斑纹;雌蟾背面斑纹较浅,瘰疣乳黄色,有棕色或黑色的细花斑。四肢粗壮,前肢短、后肢长,趾端无蹼,步行缓慢。雄蟾前肢内侧3指(趾)有黑色婚垫,无声囊。
口内无锄骨齿,上下颌亦无齿。近吻端有小形鼻孔1对。眼大而凸出,后方有圆形的鼓膜。头顶部两侧各有大而长的耳后腺。躯体短而宽。在生殖季节,雄性背面多为黑绿色,体侧有浅色的斑纹;雌性背面色较浅,瘰疣乳黄色,有时自眼后沿体侧有斜行的黑色纵斑;腹面不光滑,乳黄色,有棕色或黑色的细花斑。前肢长而粗壮,指趾略扁,指侧微有缘膜而无蹼;指长顺序为3、1、4、2;指关节下瘤多成对,掌突2,外侧者大。后肢粗壮而短,胫跗关节前达肩部,趾侧有缘膜,蹼尚发达,内跖突形长而大,外跖突小而圆。雄性前肢内侧3指有黑婚垫,无声囊。体长79~120毫米。
中华大蟾蜍 | 史氏蟾蜍 |
---|---|
体长10厘米以上,雄性较小。 | 头体长雄性40~48毫米,雌性52~58毫米。 |
皮肤粗糙,全身布满大小不等的圆形瘰疣。 | 皮肤粗糙,背面密布小锥状疣,其间杂有稍大的圆形瘰疣。 |
雄性背面多呈橄榄黄色,有不规则的花斑,疣粒上有红点,雌性背面呈浅绿色,花斑酱色,疣粒上也有红点。 | 背面灰褐色,有极细的浅色脊纹,肩背各有一浅色三角斑,背部有“八”形黑纹。 |
|
|
中华大蟾蜍
国内分布于东北、华北、华东、华中、西北、西南年省区。国外分布在俄罗斯、朝鲜。分布广泛,而且在不同海拔的各种生境中数量很多。不仅是农作物、牧草和森林害虫的天敌,而且是动物药——蟾酥的药源。但要合理开发利用,不能乱捕滥捉。
建池
选择水源充足,排灌方便,向阳安静的地方建池。大规模养殖应建产卵池、蝌蚪池、成蟾池。产卵池是供蟾蜍产卵时的场所,其面积占整个养殖场面积的1/30~1/20,每个产卵池的面积10~20㎡,长方形,水深30~40cm,并栽植些水草。蝌蚪培育池面积为20~30㎡,水深30~50cm。成蟾池面积1000㎡左右,空隙地和水面的比例为2~3.1,池深80cm,坡比1:2,池周筑高80cm以上的土墙并抹光滑,或使用其他材料制成防逃设施;池子上面搭遮阳棚,或在四周栽种丝瓜、佛手瓜、葡萄、扁豆等蔓类植物;墙内平地上垒大小不等的若干个洞穴,或放些破旧的空心砖,空隙地上栽种些玉米、大豆、蔬菜及耐湿、荫的花草等;池中稀植挺水性经济植物。
苗种培育
在淮河流域,3月下旬到4月下旬是蟾蜍产卵盛期,一是在产卵季节雨后在静水处寻找蟾蜍卵块,捞回后在池中孵化,每平方米放2500粒卵,温度18~25℃,3天就可孵化出小蝌蚪。此法必须选择同一天产的卵,并一次放足,否则孵化时间不一致,蝌蚪大小不一,影响成活率。二是在惊蛰后气温稳定在10℃以上,到野外潮湿的地方或浅水边捕捉越冬成体,选择健壮、无病无狎、发育良好的个体,雌雄比按3:1放到产卵池内养殖,让其自行交配、产卵、受精;每天收集卵放到孵化池中孵化;产后的亲蟾要另池存放。三是到养殖单位购买优良亲蟾或在野外采捕优良亲蟾,人工催产孵化。亲蟾每平方米放2~3只。 刚孵出的小蝌蚪,常吸附在卵壳或水草上,靠自身卵黄囊供给营养。2~3天后,小蝌蚪可吃水中藻类或其他料。养殖池提前1周施入少量发酵的猪、牛粪,繁殖浮游生物。蝌蚪入池后不能再泼洒粪尿,以免伤害应逐渐加深。水质太瘦可投喂些菜叶、鱼肠和猪牛血及淘米水或酵母粉,每天1~2次。经半个月培育,体长达3cm。
成蟾养殖
成蟾养殖方式有3种:一是利用水沟、池塘精养,每平方米水面放幼蟾40~50只;二是在玉米田、棉花田、稻田及菜地粗养,以自行捕食为主,不另投饵,每1000㎡放幼蟾800~1000只;三是在果园、花卉、苗圃园中每1000㎡放功蟾1000~1200只。 蟾蜍喜食蜗牛、蚂蚁、蜘蛛、蝗虫、蝼蛄、蚊虫、叶蝉、金龟子、蜻蜓、隐翅虫等及螺、小虾等水生动物与藻类。幼蟾生长快,食量大,食物来源;一是在养殖场上空装黑光灯,晚上开灯诱虫;二是将畜禽粪堆积在养殖池陆地上一角,让其自行诱集与孳生虫子,供蟾蜍捕食;三是寻挖蚯蚓或配套养殖蚯蚓;四是在无农药处理过的厕所里捞取蝇蛆,冲洗干净消毒后投喂。五是在果园或花卉苗圃中,将杂草与粪便堆积在树下,繁衍虫类供食用。如果饵料仍不足时,可用30%饼粕类,40%的屠宰下脚料,25%的麸皮,5%大豆粉做成含蛋白质30%以上的配合饲料驯食投喂。夏秋季池塘应根据水色变化及时灌住新水,保持水质清爽。果园里或旱作物田内挖2㎡的坑若干个,保持水深15~20cm,供蟾沐浴。作物收获时,将蟾一同捕起,放在池内养殖待售或者取酥加工。霜降后,气温降到10℃以下,蟾蜍隐蔽在土中或钻入洞穴中,也有的在池塘深水处集群冬眠。越冬期间,池塘要保持一定水位;陆地上洞穴要覆盖柴草保温。次年惊蛰水温回升到10℃以上时,蟾蜍开始醒眠、活动、觅食,这时应抓紧投喂。
注:中华大蟾蜍是国家“三有保护动物”,未经批准私自捕捉、饲养是违法的。
蟾蜍入药,始见于《本草别录》,其味辛,性凉,有毒。 归心、肝、脾、肺经,具有解毒散结、消积利水、杀虫消疳的功效。现代医学证明蟾蜍还有局麻、强心、升压、抗肿瘤等多方面的作用。
注:中华大蟾蜍是国家“三有保护动物”,未经批准私自捕捉、饲养是违法的。
注意:非法捕杀受国家保护的野生动物,将受到刑法制裁。
1、本站所有文本、信息、视频文件等,仅代表本站观点或作者本人观点,请网友谨慎参考使用。
2、本站信息均为作者提供和网友推荐收集整理而来,仅供学习和研究使用。
3、对任何由于使用本站内容而引起的诉讼、纠纷,本站不承担任何责任。
4、如有侵犯你版权的,请来信(邮箱:baike52199@gmail.com)指出,核实后,本站将立即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