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朱仙镇清真寺 编辑
朱仙镇清真寺,位于河南省开封朱仙镇东南隅的老虎洞街地区,是河南省开封的清真古寺之一,始建于明嘉靖十年(1531年),重修于清乾隆九年(1744年)。整个寺院占地九千余平方米。
朱仙镇清真寺整体建筑为典型的清代伊斯兰教清真寺建筑风格。朱仙镇清真寺由前山门、碑楼、卷棚、大殿、窑殿、耳房、南北厢房、沐浴室、后山门,以及“回”字形的庭院布局几部分构成。
2006年5月25日,朱仙镇清真寺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中文名:朱仙镇清真寺
始建年代:明嘉靖十年(1531年)
现存建筑:山门、厢房及大殿等
地理位置:河南省开封朱仙镇东南隅的老虎洞街地区
建筑面积:9000 m²
保护级别: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批准单位:国务院
编号:6-0653-3-358
朱仙镇清真寺
朱仙镇清真寺始建于明嘉靖十年(1531年),重修于清乾隆九年(1744年)。
建筑结构
朱仙镇清真寺
建筑风格
朱仙镇清真寺建筑外部特征以中国古代建筑为主,建筑内部则以伊斯兰文化为主。朱仙镇清真寺整体建筑来看为典型的中国传统的四合院式的建筑,其建筑布局设计是采用对称的围合院落,院内空间封闭独立、宁静、超脱,建筑与景观的相互穿插,空间上划分组合,形成功能分明的空间。
朱仙镇清真寺的建造风格融合了伊斯兰风格和中国传统建筑风格。朱仙镇清真寺是一座典型的“回”字形四合院建筑,分为前院和后院两个部分,分别有山门、大殿、南北厢房等区域构成,围墙围合厚重,中庭在通向大殿的两旁各有一条廊道,这种一殿两廊的具有对称性的建筑特色是中国古代宫殿建筑常见的风格,庭院成“回”字形结构依次递进,这种设计也凸显了伊斯兰教的庄严肃穆,因此寺庙具有浓重的中国传统宫殿式色彩以及伊斯兰风格完美的结合。朱仙镇清真寺是清代伊斯兰教清真寺建筑文化的典型代表。
建筑色彩
朱仙镇清真寺建筑采用红柱、青瓦,屋檐下的彩画,整个建筑与北方的自然环境和谐统一;在表现中国古建筑艺术的特征中,琉璃瓦和彩画是很重要的两个载体。朱仙镇清真寺为民间建筑,整体建筑色彩清新淡雅,屋顶就采用青绿色琉璃瓦,中间用黄色瓦拼凑菱形,黄绿对比丰富屋项视觉效果;彩画是中国古建筑中重要的一种艺术表现形式,有实用和装饰两方面的作用。朱仙镇清真寺大殿屋檐下斗拱、横梁绘制了构图精美的彩画,整体建筑色彩装饰继承延续传统建筑。
建筑装饰
朱仙镇清真寺
朱仙清真寺砖雕
从建筑室内看,室内用各种隔扇、门、罩、屏等分隔,现存有雕刻细腻的隔扇,为硬木精工制作,以云纹、梅花鹿等为题材。屋脊两端向外、向上探伸出翘起的鸱尾,使十分庞大高耸的屋顶显得格外生动而轻巧。鸱尾下方,设置砖雕花饰,取吉祥之寓意。朱仙镇清真寺大殿透明的鱼鳞窗是全国唯一的。鱼鳞窗,已有三百多年的历史,所谓鱼鳞窗就是用大片的鱼鳞代替玻璃或白纸固定在窗户上做防风透明之用,平均每片鱼鳞的尺寸为8平方公分。这些鱼鳞是从海里捕捞的大鱼身上获取的,经多道工序加工制成,洁白平滑,用它装镶的窗户能使房间格外明亮且能够起到防风雨的作用。由于种种历史原因,现存仅剩两扇鱼鳞窗,其蕴藏的历史文物价值和文化内涵弥足珍贵。
朱仙镇清真寺北碑亭碑刻损坏严重,碑高200厘米,宽80厘米,阳面刻有“清真古行正教条例载明世世守之勿相更也”大字,落款“朱镇公建”及“乾隆口十六年”等字。阴面讲述清真寺的作用,遵主道,守圣行,伊斯兰教于天方经历数圣,自隋时流衍东邦,经唐宋元明等朝代延续以来,建寺朝会,传习条例。寺成建碑,载明条例,世代遵守,不相更改。
朱仙镇清真寺南碑亭碑刻保存完好,碑高200厘米,宽80厘米,阳面《遵行旧规》刻于清嘉庆拾年(1805年),碑额与正文为阿拉伯文,碑名与落款为汉文,在落款中间刻有小字古行十三件汉译。阴面《古行碑序》刻于清道光十五年( 1835年) ,碑额为阿拉伯文,碑名、正文、落款皆为汉文。
2008年9月11日,朱仙镇清真寺被列入第五批河南省文物保护单位名单 。
地址
朱仙镇清真寺位于河南省开封朱仙镇东南隅的老虎洞街地区。
开封市
交通
自驾前往朱仙镇清真寺:从开封站出发,路程大约23千米,约需34分钟。从开封北站出发,路程大约34千米,约需48分钟。
1、本站所有文本、信息、视频文件等,仅代表本站观点或作者本人观点,请网友谨慎参考使用。
2、本站信息均为作者提供和网友推荐收集整理而来,仅供学习和研究使用。
3、对任何由于使用本站内容而引起的诉讼、纠纷,本站不承担任何责任。
4、如有侵犯你版权的,请来信(邮箱:baike52199@gmail.com)指出,核实后,本站将立即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