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萧城遗址 编辑
萧城遗址,又称为驻马城、歇马城、盔安城,位于山东省聊城市冠县北馆陶镇东南萧城村,总面积约169万平方米,是宋代遗址。
萧城遗址建于宋真宗景德元年(1004年),主要用于驻马歇兵,囤积粮草。1996年,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考察队来进行勘探发掘。城址平面呈方形,边长约1340米,四面城墙正中各有一门,城墙系夯土筑建,城墙四周及城门附近均有箭楼遗址,城内西北部有“点将台”遗址,城东1米深处挖出一具战马骨架。萧城遗址,保存有比较明显的城墙轮廓,夯层清晰可辨,是辽代城池,城中还有多处历史古迹,有着较高的考古与研究价值。
2013年3月5日,萧城遗址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中文名:萧城遗址
地理位置:山东省聊城市冠县北馆陶镇东南萧城村
所处时代:宋朝
占地面积:约 1690000 m²
保护级别: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批准单位: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
编号:7-0259-1-259
萧城遗址
1967年,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在该处发掘出明隆庆年间山西按察司杨师震的墓志铭,铭中有“葬于肖城之源字样”,故命名为萧城遗址。
萧城遗址
萧城遗址
城墙与城门
萧城遗址
萧城夯打城墙的夯具是木棍痕迹,这种夯具在大汶口、龙山文化到商周春秋时期较为普遍,战国时期见小平底金属夯具,汉代见石制大平夯具,大平石夯具一直延至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后。木棍夯具是一种就地取材、比较原始的夯具。萧城的木棍夯痕窝径0.5~11厘米不等,小夯窝成组,像是成捆木棍夯打的痕迹,大夯窝单体,应该是单棍夯打形成。在萧城夯层内,只发现木棍夯具一种,没有见到其他夯具的痕迹。
城壕
萧城的城壕围城墙一周,修城墙取土形成。城壕规整,在城墙外20米左右,由于瓮城外凸,城壕至瓮城也外弧,距瓮城16米左右,城壕宽度勘探数据80米左右,底距现地表6米余。从原地表算起,约4~5米。
烽火台
萧城每一个城角外约300米,即护城壕以外约150米,筑有高台,均夯打而成。夯筑方法和夯具均与城墙一样,仅存城西北角外一处,其余三处均破坏无存。据当地群众回忆局面高台毁于20世纪70年代。西北角外土台残高约3米、长约17、宽约10米。当地人在其上建了一座小庙,称其台为烽火台。
点将台
萧城遗址
马槽
另外,在城西北部探出了三个马槽,马槽用三合土制成,即用石灰、土、糯米汁拌匀拍打形成,完整坚硬。东北角早年发现过一具完整马骨,所以群众认为此地是养马场。
井
萧城遗址传说有72眼井,考古勘探也发现了6眼井,均为砖井。直径大小不一,有的1~2米,有的达近5米,井口距现地表比较深,均在现地表2米以下。
萧城遗址的考古勘探发现遗迹很少,除去城的防护功能建筑外,其他均很少见,人们居住的建筑基础一处也没见到。
萧城遗址
地理位置
萧城遗址位于山东省聊城市冠县北馆陶镇东南萧城村。
萧城遗址
交通信息
自驾:自山东省聊城市冠县人民政府开车前往萧城遗址,路程约17.9千米,用时约30分钟。
1、本站所有文本、信息、视频文件等,仅代表本站观点或作者本人观点,请网友谨慎参考使用。
2、本站信息均为作者提供和网友推荐收集整理而来,仅供学习和研究使用。
3、对任何由于使用本站内容而引起的诉讼、纠纷,本站不承担任何责任。
4、如有侵犯你版权的,请来信(邮箱:baike52199@gmail.com)指出,核实后,本站将立即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