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微锥 编辑
微锥(nannoconids),即钙质超微化石,是指1~35微米大小的碳酸钙质化石,包括颗石藻类(coccoli-thophorid)所产生的颗石(coccolith)及与其相似的化石,也包括与颗石化石共生并且大小相近,但形状不同,归属不明的绝灭类别如白垩纪的微锥石类(nannoco-nids)与第三纪的盘星石类(discoasters)等。
中文名:微锥
外文名:nannoconids
简介:钙质超微化石
尺寸:1~35微米
微锥
中国超微化石的研究于70年代晚期、80年代初期开始于东海与台湾地区,接着又在南海北部和华北地区的晚新生代、新疆地区的第三纪等地层中开展工作,为石油勘探,地层对比与古地理变迁研究提供了重要根据。
颗石
金藻门、颗石藻纲单细胞生物的产物。颗石藻既具载色体,可以制造营养;又有鞭毛可以运动(图1a)。因而长期以来被动物学家视为动物,被植物学家归为植物。但近年来多被列为藻类并采用植物学命名方法。颗石藻在细胞的外层分泌出颗石,并排列成球面状,形成颗石球,每个颗石藻所含颗石数量不等,最多可达200余枚,即使同一种的个体其颗石数量亦有一定幅度变化。颗石藻在生命周期的不同阶段具有不同的构造,一般非活动期具有颗石,活动期不具颗石或者具有另一类型的颗石。颗石藻生长迅速,主要以细胞分裂的方式进行繁殖,一天之内可分裂1~5次,然而也有有性生殖的报道。颗石藻靠光合作用自养,但也有摄食细菌和更小藻类的。
微锥
典型的颗石为上述的双盘型,通常呈椭圆形,如颗石(Coccolithus,图2c)、桥石(Gephyrocapsa,图2f)、艾氏石(Emiliania,图2a等);也有呈圆形者,如钙盘石(Calci-discus,图2b);亦有呈螺旋形者,如螺球石(Helicos-phaera,图2e)。由于盾或者中央构造的形态,可以成为边缘加厚的盘石形,如条球石(Syracosphaera,图3a)及边缘高耸的篮石型,如篮石(Scyphosphaera,图3b)或长菱形的舟石型,如舟石(Scapholithus,图3c)和长棒形的棒石型,如棒石(Rhabdosphaera,图3d)等。
非颗石类钙质超微化石
微锥
对于钙质超微化石属以上的分类,并无一致意见,因此有些学者宁可按字母为序排列属种。按W·W·海(1977)统计,共40科,230属;K·佩克-尼尔森(1985)列出有地层意义的类别,计:中生代23科、196属,新生代20科,120属。
可靠的钙质超微化石
始于侏罗纪(图4),但在古生代与三叠纪地层中亦曾有零星发现,如中国南部泥盆系中便曾有报道。钙质超微化石个体微小,数量极多,在1立方厘米现代大洋钙质软泥中可含多达1万亿枚的颗石,在浅海沉积中亦可达10亿枚,因此一般取样几分之一毫升即可,适用于海底钻孔和岩屑、壁心样品。加以超微化石分布广泛、演化迅速,是深海钻探和海上石油勘探中生物地层工作的主要依据之一。
用于钙质超微化石分析的样品以泥灰质海相沉积为最好,但凡含有细粒沉积物的海相地层均可使用,唯不含钙质或重结晶、变质的岩层不能适用。通常使用的分析方法极其简单,只需取米粒大小的样品加水,用涂片法制片或加入加拿大树胶制固定片后,即可在放大600~1000倍左右的偏光显微镜下观察鉴定;只在作详细研究或对第四纪等地层中特别细小的超微化石作鉴定时,才需使用电子显微镜放大数千、上万倍观察。
钙质超微化石的应用
微锥
现代颗石藻属海相浮游生物
主要生活在开放性海域,但海湾、潟湖、河口甚至淡水中也有,唯属种急剧减少。在现代大约200种颗石藻中仅两种见于淡水,且不能保存为化石。钙质超微化石大量地与浮游有孔虫共生;但在缺乏浮游有孔虫的近岸地层中,如台湾与南海北部的渐新统,仍可有钙质超微化石产出并指示地层年代;甚至在早第三纪的渤海湾盆地非海相地层中,也有属种单调的颗石类化石产出,可能系海水短暂影响的产物。
钙质超微化石对温度反应灵敏
因而可以按属种分布作古温度定性分析,也可以用各种的百分含量通过转换函数等数学方法求得古温度定量数值,还可以用钙质超微化石的氧同位素δ18O测定古温度。此外,钙质超微化石还有大洋水团的指示性种,如薄形伞球石Umbello-sphaera tenuis的普遍存在指示现代东海的外海水属于北大平洋水团。因此,在古海洋学研究中有广泛的应用。
1、本站所有文本、信息、视频文件等,仅代表本站观点或作者本人观点,请网友谨慎参考使用。
2、本站信息均为作者提供和网友推荐收集整理而来,仅供学习和研究使用。
3、对任何由于使用本站内容而引起的诉讼、纠纷,本站不承担任何责任。
4、如有侵犯你版权的,请来信(邮箱:baike52199@gmail.com)指出,核实后,本站将立即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