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沈玉斌 编辑
沈玉斌曾为北京艺培戏曲学校(现为北京市戏曲学校)校长,该校曾经由梅兰芳担任董事长,后由于经费和师资的困难,经市政府批准,学校由政府接办。沈玉斌一生奉献于艺术事业,为建设北京艺培戏曲学校尽心尽力,曾受到周总理的接见。
中文名:沈玉斌
国籍:中国
职业:京剧琴师
主要成就:新中国戏曲教育事业的奠基者
沈玉斌
在解放初期,沈玉斌先生曾担任“梨园公会”会长。他是“八大拿”等武戏的编创者沈小庆的后人,其祖父沈三元是谭小培的老师,其父沈福山工花脸,曾经在多个班社当“管事”,郝寿臣与侯喜瑞都受到过他的教益,为此沈玉斌与郝、侯二家有着特殊的感情。
京剧世家,其子沈金波为高派老生,其侄沈长春为北京京剧院二团杨派老生(退休)。
沈玉斌
1951年7月26日,在梁小鸾等人的奔走倡导下,戏曲界在京女演员五十余位联合义演为艺培筹集资金。演出《玉堂春》和《大八蜡庙》。刘喜奎、碧云霞亲任舞台监督,这次坤伶大会文武双出,在京剧史上写下了辉煌的一页。排戏时沈玉斌见特请的赵桐珊(芙蓉草)最为忙累,不知如何感谢才好,王瑶卿安慰他说:“桐珊是个热心人,为了培养下一代,排排戏有什么?道道辛苦就行了。”虽说如此,沈氏心里甚是过意不去。紧张的排戏,大家都是热汗淋淋,但却都乐呵呵毫无怨言,沈玉斌深受感动,赶忙抱来十多个大西瓜,请诸位消暑解渴。
地处天桥的鸣华京剧团,亦闻风而动,梁益鸣、张宝华率团演出拿手剧目《打窦瑶》等。梁益鸣把全部收入亲自送到梨园公会,对沈玉斌会长说:“我们剧团能力有限,只能表表心意吧。”李桂云又组织河北梆子剧团义演了一场。荀慧生、于连泉(筱翠花)两位名家披挂上阵,义演了《樊江关》。刚从武汉返京的梅兰芳,听说学校正在筹款,不久即在长安戏院演了《金山寺·断桥》和《凤还巢》。 刚从香港归来不久的马连良和张君秋,正在天津中国大戏院演出,得知艺培正在筹款,义不容辞地义演了《四进士》,并特意打来长途电话,请沈会长派人前去取款,沈玉斌亲自赶赴津门,待接到款后,方知是该场演出的全部收入。按惯例应是收入低微的班底演员不在义演之内,沈忙说:“怎么好要大家的戏份呢?”郭少安说:“这不是您沈先生私人组班,办戏校是为了下一代,我们也应尽一点责任。”沈只得眼含热泪连声道谢地把钱收下。
告别舞台多年的名净郝寿臣,亲率弟子于长安戏院义演花脸大会,戏码为王玉让的《闹江州》;王永昌的《草桥关》;袁世海的《盗御马》,大轴为郝老的《李七长亭》,73岁的萧长华演解差。接二连三的筹款义演,充分体现了戏曲界对培养下一代的一片赤诚之心。
沈玉斌
20多间大小佛殿,经过更换门窗和修葺粉刷,变成课堂。供桌和匾额改制成桌椅。办公设备是向梨园公会借来的,创业时的教学用具,一些是三义永捐赠的,一些是部分教师贡献的。在各方的支持下,学校总算有了初步模样。后经多方磋商,组成了由王瑶卿、萧长华、郝寿臣、沈玉斌、贯大元、谭富英、李少春、叶盛章、梁小鸾、史若虚、王颉竹等人组成的招生委员会。1951年12月4日于新民报刊登“艺培戏曲学校招生简章”。不几日,即有500多名学生前来报名。经过初试和复试,到次年的1月3日注册报到,前后仅用一月时光,即完成了一切招生工作。全体工作人员都是白尽义务,不取任何报酬。
沈玉斌
为了开辟宽绰的练功场地,梨园公会研究决定,将义地的坟墓迁走,并成立了以沈玉斌、于永利为首的“迁坟委员会”。通知亡者家属前来认领陪葬物品。遗骨装入瓷坛或棺中,这其中就有杨小楼、陈德霖、金少山、高四保、高庆奎、王长林、文亮臣、宋永珍、李世芳等诸多名家,以及尚小云之母、姚玉芙之父,于连泉双亲及夫人、谭富英夫人等,他们大部迁往南苑集贤村重新安葬。此工作从1951年底至1952年初,用了一个多月。
1952年初春,北京私立艺培戏曲学校正式建成了,经市文教局批准,成立了戏校董事会,梅兰芳任董事长,郝寿臣、沈玉斌任副董事长,王瑶卿、萧长华为咨询董事,在董事会上推选郝寿臣出任校长,并制订了学校章程和教学方针。
教师也随之有所增加,武旦教师暂请李金鸿代课,武戏教师王德森、王恩垣,随之郭静安等也来校任教。不久又相继请来了武丑教师王福山,丑行教师赵德普,小生教师衡和华。苏连汉因有时搭班赴外地演出,沈玉斌便亲自登门,请侯喜瑞出山临时代课。
建校时无校舍,学生只能走读,中午在校用餐,其经费全靠沈玉斌设法解决,由于经费所限,伙食只能从简,主食馒头或窝头,副食白菜和萝卜。当时也曾因经费接不上,出现过断炊的局面,学校只得让学生回家用餐,无奈沈玉斌只好含着眼泪道歉致意。同样因经费关系,当时也无力添置练功地毯,只能让学生暂时自备棉垫。由此可以想象当年“艺培”创业是多么的艰辛。
北京市市长彭真闻知艺培处境艰难,于5月27日亲临学校视察,了解情况后不久,学校便接到市政府批示:除每月补助经费2000元外,另拨万元修建宿舍;充分体现了党和政府对戏曲事业的关怀。
沈玉斌
学生开始上课学艺,沈玉斌一度想给学生们重新起个艺名,甚至连排什么字都想好了。萧长华闻听摇了摇头说:“不妥!那不变成旧科班了吗?玉斌,你看是不是这么个理儿?请你慎重考虑!”沈玉斌听罢之后,连连点头道:“您老说得对,多亏您提醒!”此事作罢。 戏曲学校分生、旦、净、丑诸多行当,分行关系着一个学生的命运
沈玉斌
1953年2月9日下午,梅兰芳主持了“艺培”的最后一次董事会,总结了戏校一年来的工作之后宣布,由于经费和师资的困难,经市政府批准,学校由政府接办。市文化局副处长王松声宣布,改名为“北京市戏曲学校”。北京市私立艺培戏曲学校完成了它的历史使命。郝寿臣校长曾对学生们说:“戏校能有今天,多亏了沈校长啊!”1992年,北京市戏曲学校建校40周年之际,邓友梅曾撰文《校庆之时不要忘记沈玉斌》。
1、本站所有文本、信息、视频文件等,仅代表本站观点或作者本人观点,请网友谨慎参考使用。
2、本站信息均为作者提供和网友推荐收集整理而来,仅供学习和研究使用。
3、对任何由于使用本站内容而引起的诉讼、纠纷,本站不承担任何责任。
4、如有侵犯你版权的,请来信(邮箱:baike52199@gmail.com)指出,核实后,本站将立即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