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春蚕吐丝 编辑
春蚕吐丝,生物学术语,蚕,刚从卵孵化出来时,很小,名叫“蚁蚕”,吃几天桑叶以后骤然长大,就开始睡眠。睡眠一天左右,脱去旧皮换上新皮,又开始吃桑叶。桑叶当中,含有水、蛋白质、糖类、脂肪等成分。蚕吃进桑叶以后,经过消化分解,吸收桑叶中的蛋白质和糖类,造成绢丝蛋白质,绢丝蛋白质再形成绢丝液,绢丝液经过蚕的吐丝和凝固作用,就成了丝茧。
中文名:春蚕吐丝
外文名:Silking
拼音:chūn cán tǔ sī
季节:春
春蚕
蚕,刚从卵孵化出来时,很小,名叫“蚁蚕”,吃几天桑叶以后骤然长大,就开始睡眠。睡眠一天左右,脱去旧皮换上新皮,又开始吃桑叶。这时候,蚕就是一周岁了。接着,蚕继续吃叶,长大,又要睡眠、脱皮,就是两周岁。这样连续四次,到第五岁后期,它就不再吃桑叶,身体变得透明,准备吐丝了。吐丝完了,便结茧自缚。
蚕的一生要进行四次脱皮,脱一次皮,就长一回身体,而每次脱皮都是在睡眠中进行的。蚕睡眠时,体内并不平静。原来,蚕的脑神经能分泌一种脑激素。脑激素又能使体内产生保幼激素和脱皮激素。保幼激素的本领是使蚕脱皮后仍然保持幼虫的面貌,抑制成虫特征的出现,使蚕保持青春年少;而脱皮激素的功能是促使幼虫加速成熟。这两者相反相成,对立统一,推动着蚕的成长。当蚕到了五岁中期的时候,体内保幼激素的分泌基本停止,脱皮激素的机能加强起来,蚕就很快成熟了。
他们先是利用野蚕,后来随着人们定居生活,野蚕开始在室内饲养,丝织技术也越来越高了。1958年,考古工作者在浙江省吴兴县一座新石器时代的遗址发掘到炭化了的丝绒、丝带和绢片。文物表明,最迟在公元前十六世纪,蚕已经在我国广泛进行家养。古书中描述商纣王的豪华生活时写到,纣王穿的是“锦衣”,宫中以“锦绣为席”。这就说明,早在殷商时期,丝织技术就已经发展到绫织阶段,可以织平纹、斜纹、花纹等各种样式了。
考古工作者发掘到的战国时期的“采桑图”就十分逼真地描绘了当时劳动妇女采桑养蚕的场面。我国历史上桑蚕业发展的最盛时期是汉代。汉武帝时向西方各国开拓了著名的“丝绸之路”。这条路沿着昆仑山北坡西行,经中亚、西亚,到罗马等国,成为我国联接各国人民的友好纽带。这条“丝绸之路”一直通行到唐代。它仍然是中国人民与各国人民通过贸易进行友好往来的一个古老见证。
中华民族是一个喜爱蚕的民族。自古以来,我国人民就对蚕有着特殊的感情。“春蚕到死丝方尽”唐代诗人李商隐就是用这样的千古名句来比喻爱情的坚贞。蚕儿吐丝至死而造福人类,它真可以称得上是一种忠诚的生物。你看它,吃的只是片片绿叶,给人类献出的却是晶亮闪光的丝;睡的是土炕、苇箔,给人类送来的却是美丽、温暖的衣衫。它的一生只有四十几天,却一刻也不停息地朝着一个目标努力:吐丝、结茧,牺牲自己,直到吐完最后一根丝才停止了自己的奋斗。
一只在野外自然生长的桑蚕可以吐丝一、二百米长,经过人工驯养、选择的家蚕,一只就可以吐丝三千米以上。如果把一万四千只家蚕吐的丝连接起来,就能沿着赤道绕地球一圈儿。
蚕的食粮——桑叶当中,含有水、蛋白质、糖类、脂肪等成分。蚕吃进桑叶以后,经过消化分解,吸收桑叶中的蛋白质和糖类,造成绢丝蛋白质,绢丝蛋白质再形成绢丝液,绢丝液经过蚕的吐丝和凝固作用,就成了丝茧。所以蚕丝既不同于麻纤维,也不同于毛纤维,而是一种生物蛋白质,它完全是由蚕的生命化成的。
1、本站所有文本、信息、视频文件等,仅代表本站观点或作者本人观点,请网友谨慎参考使用。
2、本站信息均为作者提供和网友推荐收集整理而来,仅供学习和研究使用。
3、对任何由于使用本站内容而引起的诉讼、纠纷,本站不承担任何责任。
4、如有侵犯你版权的,请来信(邮箱:baike52199@gmail.com)指出,核实后,本站将立即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