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天鹅之死 编辑
芭蕾独舞《天鹅之死》表现了人类与命运,死亡进行搏斗的坚韧顽强精神,表现了人类对生命的渴望。《天鹅之死》有着震撼人们灵魂的力量。自1907年在俄国彼得堡初演以来,每次演出都给人以新的感受,深受各国人民的喜爱。 《天鹅之死》由俄国舞蹈编导米哈伊尔·福金在1907年为安娜巴甫洛娃创作。
中文名:天鹅之死
编舞:Mikhail Fokine
音乐:圣 桑
表演:安娜·巴甫洛娃
首演:1907年12月22日于俄罗斯的Maryinsky剧院首演
首演舞者:Anna Pavlova
编导:米哈伊 福金
初演:1905年,彼得堡
天鹅之死
二十世纪初,俄国著名芭蕾舞演员安娜 巴甫洛娃应彼得堡皇家歌剧院的邀请,在贵族会馆举行的一次音乐会上表演独舞。音乐选用了法国作曲家圣桑(1835-1921年)《动物狂欢节》组曲中的第十三曲,即由大提琴与钢琴演奏的《天鹅》。由于当时的芭蕾作品常用"天鹅"作为标题,故改为《天鹅之死》以示区别。舞蹈忠实地保持了古典芭蕾的传统,以诗一般的灵感使表演与技巧有机地结合。通过描绘濒死的天鹅渴求重新振翅,孤身只影在平静的湖面上艰难挣扎,最终默默死去时的神情,以象征人类在现实生活中与死亡,命运进行不懈反抗的搏斗精神。
《天鹅之死》一直作为巴甫洛娃最成功的代表作在世界各地流传,闪烁着不息的光辉。编导者福金本人也曾评价说:"没想到,这部作品后来竟成了新俄国舞蹈的象征……它实际证明了舞蹈不单纯是悦目的艺术,而应该是通过眼睛进入到灵魂深处的艺术。"在与巴甫洛娃讨论"编什么舞蹈合适?"时,福金顺手用曼陀林弹起了圣桑的曲子-《天鹅》,当即提议用这段音乐编舞。在福金看来,巴甫洛娃那种纤细,娇柔,略显忧伤的神态来表演"天鹅"是再理想没有了。于是他边编边教,只化了五,六分钟时间几乎是即兴式的完成了这一舞蹈的创作。
《天鹅之死》在它代代相传的过程中也不可能永远保持一成不变。福金夫人曾拍摄了一套《天鹅之死》的舞台照,记录了作品每一舞姿的变换。相比之下,今天舞台上的演出除了天鹅背朝观众,两臂呈波浪形展翅出场及结尾外,其他部分都已不是福金的原貌了。后世的舞蹈家们,按照自己的理解和特长,不断地给作品赋予了新的含义和表演方法。就以演出《天鹅之死》达五,六千次的苏联著名演员玛亚普列谢茨卡娅为例,她的每次表演,似乎每次都能给人以新鲜的感受和启示。她并不过多地渲染"天鹅"对死的不安和绝望,而是着眼于"天鹅"对生的渴望和热爱,以其富有非凡表现力的双臂,谱写了一曲生的恋歌。
1、本站所有文本、信息、视频文件等,仅代表本站观点或作者本人观点,请网友谨慎参考使用。
2、本站信息均为作者提供和网友推荐收集整理而来,仅供学习和研究使用。
3、对任何由于使用本站内容而引起的诉讼、纠纷,本站不承担任何责任。
4、如有侵犯你版权的,请来信(邮箱:baike52199@gmail.com)指出,核实后,本站将立即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