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黄梅采茶戏 编辑
黄梅采茶戏是湖北黄梅的一种地方小戏,是黄梅戏的前身。黄梅戏又名采茶调、采子、黄梅调等。据史载,黄梅县北部的紫云山、垅坪山、多云山等地自古就盛产茶叶,每当茶收季节,成群结队的男女青年上山采茶,为调节气氛,解除疲劳,遂以唱和为快为乐,他们唱的形式不拘、内容不限,由于是边采茶边唱歌,如是人们称为“采茶歌”。“采茶歌”又自然地与黄梅的山歌、樵歌、渔歌、船歌、灯歌、硪歌等民间小调融合汇通,形成了质朴清新、甜丽流畅,带有黄梅泥土芬芳的独特风格的一种地方小戏即黄梅戏的前身——黄梅采茶戏。
中文名:黄梅采茶戏
别名:采茶调、采子、黄梅调等
类别:地方小戏
地理标志:湖北黄梅
黄梅采茶戏发源于湖北省黄梅县,迄今已有四百多年的历史。邢绣娘、余海先等一批老艺术家是黄梅采茶戏的创始人。黄梅采茶戏是以北部山区(紫云、垅坪、多云等山区)茶歌为基础,吸收黄梅其他民间艺术(如弹词、旱龙船、文曲、道情、连湘、采莲船、灯歌、小调、黄梅大鼓、锄山鼓、三棒鼓、门歌、喝傩神、莲花落、抛彩球、扇子花、鲜花调、竹马调、俗曲等)逐步形成的 。
黄梅采茶戏
黄梅戏传统剧目素称“三十六大本,七十二小出”,实际上现存解放前演出的传统剧目约有130多个。表演上,分行不严格,一本戏中,除主要旦角和生角外,其他角色往往一角多代,很多都由丑角代扮。黄梅采茶戏的音乐,声腔丰富多样,曲调刚健朴实,节奏明朗轻快,地方特色鲜明 。
黄梅采茶戏
清乾、嘉庆年间,是黄梅戏形成两小戏、三小戏时期;嘉庆至光绪年间,黄梅戏曲“三小”发展到“三打七唱”,在此期间,产生了一批以黄梅、广济真人真事为基础的剧目,其中有《张朝宗》《告霸费》《私情记》《逃水荒》等等。这批剧目的产生,不仅对黄梅戏的成熟与发展起过重要作用,而且对打锣腔系的荆州花鼓戏、楚剧、阳新采茶戏、东路花鼓戏均产生广泛的影响。同时在此期间,先后产生了邢绣娘、龚三齐、罗运保、梅金坟、帅师信、罗花子、帅登明一批有影响的演员。在此期间,唱腔和表演都相应地得到发展 。
黄梅采茶戏
黄梅戏流传到安徽安庆一带,经当地民间艺人不断完善和改进,大量吸收当地语言和民歌小调,并借鉴徽剧艺术的表演各式,得到很大发展,一时间独领风骚。辛亥革命后,黄梅戏进入安庆市,1993年黄梅戏赴上海演出,1946年黄梅戏改人声帮腔为胡琴伴奏,这对黄梅戏的成熟和民展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建国后,整理改编的大型古装戏《天仙配》的上演,严凤英、王少舫二位演员的出现,使黄梅戏的声腔产生了历史性的变革与丰富,表演展示了全新的面貌,为今天的黄梅戏打下了里程碑的基础。随之《天仙配》《女驸马》《牛郎织女》被拍成戏曲电影,大大陆与港、台放映,产生广泛的影响。香港组织剧团,由冲击波主演黄梅戏《梁山伯与祝英台》,轰动一时,台湾邓丽君以唱《访英台》电影插曲获冠军,从而开始了她唱歌的艺术生涯。国内,黄梅戏已走向全国,走进了千家万户成为老少咸宜人们喜闻乐见妇孺皆知的剧种 。
80年代初湖北省文化厅和省戏工室与县里协商安排吴淑林和刘孟德负责完成黄梅采茶戏采编任务。经多年对黄梅采茶戏艺人的调查、挖掘、整理的文字、唱腔曲谱近百万字,录音磁带数十(盆)合。于1997年编成,选入《中国戏曲音乐集成·湖北卷》为国家艺术科研重点项目,于1998年3月由中国ISBN中心出版 。
主腔七板源于鄂东一带的茶歌(山区)、畈腔(平原及湖区)。其传统剧目有三十六大本,七十二小曲,确有一批取材于黄梅、广济一带的真人真事和民间传说组成,如《张朝宗告经承》《翟学富告坝费》《於老四拜年》等 。
1、本站所有文本、信息、视频文件等,仅代表本站观点或作者本人观点,请网友谨慎参考使用。
2、本站信息均为作者提供和网友推荐收集整理而来,仅供学习和研究使用。
3、对任何由于使用本站内容而引起的诉讼、纠纷,本站不承担任何责任。
4、如有侵犯你版权的,请来信(邮箱:baike52199@gmail.com)指出,核实后,本站将立即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