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主动性 编辑
主动性(initiative)个体按照自己规定或设置的目标行动,而不依赖外力推动的行为品质。由个人的需要、动机、理想、抱负和价值观等推动。艾里克森认为,这是个体心理社会性发展的第三个阶段,即主动对罪恶阶段(3-6岁)可能形成积极品质。在父母的鼓励下,具有该行为品质的儿童对外界事物好奇,充满兴趣,积极探索和控制外在环境,形成目的意识,为自信心和创造性品质的形成打下基础。
主动性
1、坚持,当面对障碍与困难也不放弃。
2、了解及把握机会。
3、超出工作要求的绩效表现。
4、事先准备面对一个尚未发生的特殊机会及问题。
“主动性”的定义比较抽象,为了测量的方便,我们将它分为“完成目标”的主动性和“人际交往”的主动性。“完成目标”的主动性,指人们在完成某件事中的主动性,包括主动的设定目标,采取多种方式和渠道,依靠多次主动行为最后实现目标。“人际交往”的主动性,指与其他人交往中的主动性,包括主动与人交流,发表自己的观点,对别人的观点进行分析评说,最终使别人接受自己的观点。
在实际的工作中,“完成目标”的主动性和“人际交往”的主动性是不能完全分开的。在人际交往中,也要完成一定的目标;在完成目标中,也有一定的人际交往。但是,不同的工作对“主动性”要求的侧重点是不同的,做这种区分还是具有现实意义的。
1、本站所有文本、信息、视频文件等,仅代表本站观点或作者本人观点,请网友谨慎参考使用。
2、本站信息均为作者提供和网友推荐收集整理而来,仅供学习和研究使用。
3、对任何由于使用本站内容而引起的诉讼、纠纷,本站不承担任何责任。
4、如有侵犯你版权的,请来信(邮箱:baike52199@gmail.com)指出,核实后,本站将立即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