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明刻本 编辑
明代刻书多,刻书机构比唐五代、宋金元更多,刻书地点可说是遍地开花,难以详举,是中国出版事业和印刷技术发展的极盛时代。明刻本依然分官刻、家刻、坊刻几种。官刻本中有内府本(包括经厂本)、国子监本以及其他中央机构和地方官刻的书帕本,还有介于官刻和家刻之间的藩府本。在版刻特点上,既有对元朝继承的一面,又有所创新。
明刻本古籍
明代是我国雕版印刷业的繁盛时期,印刷技术有了较大的发展,发明了饾版、拱花,套印本和插图本大量出现;印刷专用字体形成并广泛使用;除雕版外,活字印刷 也得到了应用,木活字本、铜活字本也成为明本的一个特色;印刷地域、规模、品种都有较大的突破;线装取代了包背装,成为古籍的主要装订形式。明本书无论在 刻书地区、刻书形式、刻书技术、刻书范围、民间书坊数量上等都远胜于前代。流传下来的明刻本以中后期作品较多,正统以前较少。内 府本即皇家刻本,现存南京内府刻本尚有《元史》《大明律》《大诰》及续编、三编,等等。迁都北京后内府刻书由宦官掌握,即司礼监所辖经厂,刻印的书多为 《五经》《四书》《性理大全》等常见古籍,纸墨考究、书品宽大,但校勘不精,错讹较多。明朝在南京和北京均设国子监,以南京国子监刻书多且好。南京国子监 接受了元集庆路儒学和元西湖书院所存的书版,印书约二百七十余种;北京国子监刻印不到百种,以经史为主,著名的有《十三经注疏》《二十一史》等。因而有 “南监本”和“北监本”之称。明皇子皇孙受封建藩的有许多人,据统计有四十多藩府。他们喜好刻书,刻了约五百种书。藩刻本校勘精审、纸墨讲究、刻印精良。 家刻、坊刻分布极广,除江浙一带和建阳仍书业发达外,北京、徽州、苏州、湖州、南京等地也兴盛起来。家刻有郑氏兄弟刻业师宋濂的《宋学士文粹》,由同门刘 刚、林静、方孝儒手书上版,字体精雅、版刻讲究;苏州陆元大翻刻宋本《花间集》;袁褧的嘉趣堂刻书也很多,传世的有《世说新语》《六臣注文选》,吴县黄氏 兄弟刻的《论语》《山海经》《水经注》等;顾春世德堂刻的《六子全书》,洪梗清平山堂刻的《清平山堂话本》等。后期大藏书家毛晋,其家刻书品种之多超过任 何一家坊刻,甚至超过北监,因毛晋的藏书处叫汲古阁,其刻本被后人称为汲古阁本,最著名的为《十三经注疏》《十七史》。坊刻则大量的戏曲小说、医书等通俗 读物,北京岳家的《大字魁本全像参增奇妙注释西厢记》上图下文,建阳熊大木的《全汉志传大宋中兴英烈传》、余文台双峰堂刻的《新刊京本编辑二十四帝通俗演 义西汉志传》,南京富春堂《编刻演剧十本》、文林阁也刻了《还魂记》《荆钗记》《绣襦记》等。
字体
论语 明刻本
明初
明刻本
明中期
明刻本
明刻本
明晚期
晚期时期,神宗当政为时最久,在位48年,刻书多,传本也多。从万历时起,字形变长,则完全脱离了宋浙本的风貌,称为长宋体,显得更加呆板。这种横轻直重的长宋体可以《沈氏弋说》作为典型。印刷用的宋体字基本上在万历时已定型。另外万历时还出现了另一种新的刻书风格,即所为的写刻本。本来,雕刻印刷没有哪一本不是写了再刻的,但从嘉靖、万历时起,刻书字体日益整齐规范化,形成了一种与普通书写不同的专用刻书字体,这时重新出现用普通书写的字体来刻书,又成为一种新鲜事物,因此后人称之为“写刻”。凡写刻的书称为写刻本。这种写刻本的字体,仍然是赵体,不过不象明初的赵体那么肥健,而是瘦削流利。有部分家刻本和坊刻本,特别是安徽、金陵、建阳所刻的民间通俗读物,字多行书上版,婉转秀丽,生动活泼,杰出的代表有陈仁锡刻的《陈白杨集》、《石田先生集》,赵均所刻《玉台新咏》,金陵世德堂刻本《西游记》,董其昌刻的《王文恪集》,继志斋刻本《雷轰荐福碑》,杭州书坊胡文焕刻的《格致丛书》等。天启以后,字形一般益觉拙笨,没有什么体式,俗称匠体。可在杭州地区又出现了一种新的方体字,它不象万历时的方体字那样肥,而变为更长更瘦,使人一看有清朗显目之感。可以堂策监本《先秦诸子》、沈鼎新花木斋《九子》、吴在南京刻的《孙樵集》、《刘蜕集》为代表。这种新的方体字一直流行到清代前期。
纸张
明刻木用纸情况,胡应鳞在《少室山房笔丛·经籍会通》中说:“凡印书,永丰绵纸上,常山柬纸次之,福建竹纸为下。绵贵其白且坚,柬贵其润且厚。顺昌坚不如绵,厚不如柬,直以价廉取称。闽中纸短窄(同黧,音lí,意色黑而黄)脆,刻又舛讹,品最下而直(值)最廉。”“余他省各有产纸,余不能备知。大率闽、越、燕、吴所用刷书,不出此数者。燕中自有一种,理粗庞质臃肿而最弱,久则鱼烂,尤在顺昌下,惟燕中刷书则用之。”“惟滇中纸最坚……其坚乃与绢素敌,而色理疏慢苍杂,远不如越中。”
胡应鳞谈的,仅就纸的产地而言,如就原料而言,则苦竹斋主在《书林谈屑》中说:“明刻用纸,亦分黄白两类,白纸复分白棉与白皮。白棉纸色纯白,质坚而厚,表面不如开花之光滑。白皮纸白中微带灰黄,颇似米色,不如白棉之细密,亮处照之,尝见较粗之纤维,盘结于帘纹间。黄纸复分黄棉与竹纸。黄棉与白棉略同,而色带灰黄。竹纸则类多脆薄易碎,故藏书家购求明版,必以白纸为贵。又有所谓黑棉纸者,余所见明冯天驭所刻《文献通刻》及嘉靖刻薛应《四书人物考》两书用之,其色灰白,似经薰染。盖明人喜翻刻宋元旧椠(qiàn,书的刻本),书法版式,一仍其旧,黠估即将纸色薰染,冒充旧刻出售,非精于鉴别者,不易辨识也。”明初时候虽然还有少数黄白麻纸,但主要的还是用黄、白棉纸、竹纸、罗纹纸、毛边纸、毛太纸。一般说来,官刻本、家刻本多用白棉纸。白棉纸颜色洁白,质细而柔,纤维多,韧性强。白棉纸在南方又称皮纸,是嘉靖朝刻书用纸的一大特点。黄棉纸呈黑黄色,韧性稍差。嘉靖以前所产棉纸比较细薄,隆庆后就略显粗而厚,用棉纸印书就大为减少。若按时期来分,明初多用白麻纸和黄麻纸,用竹纸的极少。明中叶多用白棉纸,间有用竹纸者。但明代竹纸,帘纹只一指宽,与宋元竹纸全不相同。晚期多用竹纸,且易脆易破,时间久了,一翻就掉小的片子。除竹纸外,间有用棉纸、毛边、毛太纸者。陕西刻书晚明时期大多还用棉纸,这一点与其他各省皆不相同。时代仍和宋元时期一样,偶尔也把钱粮册子纸反折过来,利用空白的背面重新印书。
明代还生产一种防蠹纸,纸呈红色,俗称“万年红”。只要将该纸装在图书扉页、封底等处,就能防虫。中国历史博物馆藏明崇祯四年(1631)刻的《梦溪笔谈》,就是因为衬有这种防蠹纸,至今仍完好无损。明代所谓的白绵、白皮、黄绵等皆属于树皮纸。明经厂本《道藏》所用的白边四纸,黄连四纸、蓝毛边纸、黄毛边纸、白户油纸,都属于竹纸类。明代纸的品类虽然很多,不外乎就是树皮纸和竹纸两种,且价格差别也很大。
版式
《中国版刻图录》所载明本100种,从洪武三年内府刻本《元史》至成化二十年张习刻本《雁门集》均为黑口。下逮弘治,间出白口,始弘治十四年江阴涂祯刻本《盐铁论》。此后,白口黑口已无规律可寻,从这两点可以看出:第一,同一地区所刻之书,有黑口白口相间之例。第二,同一时期所刻之书,也有黑口、白口相间之例。因此我们可以断定,从洪武起,经建文、永乐、洪熙、宣德、正统、景泰、天顺、成化、弘治、正德等十一朝,图书版本一般都是四周双栏、粗黑口,少数为细黑口。经厂本行宽字大,开本也大,官刻本、私刻本皆仿效,所以经厂本也是粗黑口的楷模。从弘治、正德起风气逐渐改变,以宋本为模范,黑口变为白口,个别书出现左右双边、上下单边。版心上刻字数,下刻刊工,有时将书写上版人的姓名也刻上,卷末书尾或序目后边也多刻有牌记。叶德辉《书林余话》下谓:“大抵双线白口多宋版,单线黑口南宋末麻沙本多有之。至元相沿成例。明初承元之旧,故成弘间刻书尚黑口。嘉靖同多从宋本翻刻,故尚白口,今日嘉靖本珍贵不亚宋元,盖以此也。”言简意赅,所言甚是,不仅对宋元版口进行了概括,也是对明初、明中叶版式黑口、白口的一次总结。万历以后,仍然是白口为多,黑口为少,单栏双栏两样都有,无甚突出。最突出的是把书名刻在鱼尾上,鱼尾下则刻卷数。这种情况由嘉靖上至正德只偶尔为之,再往上,绝对不见。有时在卷首著者署名的次行,刻上明×××校一行,这种情况在过去比如嘉靖时期虽已有,但到万历以后才大盛。并且这时还开始在古书上加刻小评点。除建阳坊刻本还保留书牌子而外,从万历后开始以内封面代替书牌,一般分三行,中间一行大字刻书名,右行顶格刻×××著或×××鉴定,左行下方刻×××堂藏板之类。
墨色
明代刻本同宋元本相比,用墨稍差,早期和中期刻本还好,万历以后,多用煤烟和面粉代替墨汁,成本倒低,但煤烟易于脱落,有时一个字、一行字或一段文字,要么是一团黑,要么是把字印得模糊难辨。故毛春翔先生在《古书版本常谈·明刻本》中针对用墨的弊端大发感慨,这种代用墨水,烟煤易于脱落,书叶成为大花脸。明季刊本,往往见之恶异常,令人一见生厌。惟万历年徽版书,墨色有极精者,如所见《淮南鸿烈解》、程幼博《墨苑》、方于鲁《墨谱》之类,真所谓墨色青纯,可爱之至。”
装潢
明初的刻本还有蝴蝶装的,如洪武三年刻的《元史》即是。一般通行包背装,内用纸捻钉之,封面好的用青绿绫面,普通则用青绿纸面。宁波天一阁藏书中多明代地方志和登科录,几乎都是包背装。若以时代而论,嘉靖以前多包背装,至万历时才逐步变为线装。线装一般只打四个孔,叫“四眼针装”,厚一点的书有时在上下角各多打一个孔,叫“六眼针装”。明和清前期无论“四眼”或“六眼”,中间的三段总是长短平的,清中期起,最中间的一段缩得比上下两段短一些。近代则缩得更短。
讳字
明朝前后七子掀起的文学复古运动,虽然在内容和形式上都没有多少可取之处,但就冲破文坛桎梏,活跃学术空气,改变因循守旧等局面而言,是有积极意义的。到李贽者出,则更打出离经叛道的旗号。与此同时,农民起义也此伏彼起,终于汇为不可抗拒的潮流。而统治阶级对社会思想更加严格控制,对人民反抗镇压更加残酷。明末三个皇帝兴起避讳皇帝御名、嫌名的旧习,正是加强思想钳制和强化封建统治的具体方映,折射在刻书风格上,又出现了讳字。
序跋题识
明中期以前建本少见刻书序跋题识,多有牌记。嘉靖前后,有的在版心下方刻有牌记。万历以后牌记几乎不用,出现了内封面,一般分三行,中间一行大字刻书名,右边一行顶格刻纂著者,左边一行下方刻某某堂藏版一类词。汲古阁本常附有毛晋跋语,较易识认。
明中期刻本有些有刻工姓名,如苏州刻的一些书。
明初经厂本都加圈断句,初印本往往在每册首页上端钤印朱文“广运之宝”大方印。
明代从万历以后开始在书上刻评点。
1、本站所有文本、信息、视频文件等,仅代表本站观点或作者本人观点,请网友谨慎参考使用。
2、本站信息均为作者提供和网友推荐收集整理而来,仅供学习和研究使用。
3、对任何由于使用本站内容而引起的诉讼、纠纷,本站不承担任何责任。
4、如有侵犯你版权的,请来信(邮箱:baike52199@gmail.com)指出,核实后,本站将立即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