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绿牡丹 编辑
《绿牡丹》是明末优秀戏剧家吴炳的代表作,故事以喜剧方式,写谢英。
中文名:绿牡丹
作品简介:《绿牡丹》是明末优秀戏剧
作者简介:吴炳,明末戏剧作家。字石渠,号粲
思想内容:故事以喜剧方式,写谢英
吴炳著绿牡丹
吴炳著绿牡丹
剧中的车静芳敢于自择配偶,她的选择标准不是门第和财产,而是人品和才学。柳希潜求婚,车静芳提出要面试他的学问,结果使他丑相毕露。剧中情节曲折,性格描写细致,有较强的喜剧性。它淋漓尽致地描写了柳希潜、车本高在考试中作弊的种种丑态,揭露了科举制度的腐败,对明末的假名士作了冷峻的嘲讽。京剧《诗文会》就是根据它改编的。
吴炳著有《说易》、《雅俗稽言》、《绝命诗》等,同时还精心编撰剧本多种,尤以《西园记》、《绿牡丹》、《疗妒羹》、《情邮记》和《画中人》五个剧本最为出名,总称《粲花斋五种曲》。我国著名作家、文学史家郑振铎在《插图本中国文学史》中称吴炳、孟称舜、范文若“同为临川派的最伟大的剧作家”。
从思想意义上看,《绿牡丹》像晚明一些戏剧如《邯郸记》、《鸾鎟记》一样,抨击了科场的黑暗,但角度有所不同。《邯郸记》中卢生是借助妻子在朝廷要津的亲戚和“孔方兄”(钱)的力量将满朝官员打点得满意,都向皇帝保举他,因而皇上御笔亲点,将他“从落卷中翻出做了个第一”;《鸾鎟记》是令狐綯借自己宰相权势嘱托主考官将儿子拉上了金榜;《绿牡丹》则是讲了考场内的种种舞弊现象:“平时不烧香,临死抱佛脚”的不学无术的车本高,为了参加沈翰林家的会考,跪求妹妹车静芳代笔;在考场上,先把诗题偷传给早已等在门口的老保姆,保母拿回给车静芳;然后车本高再以“出恭”之名到外面将保母送回的作好的诗取回抄录下来。另一个白丁柳希潜的方法则是他对苍头的吩咐:“等我先到会所,出过题目,你方送笔砚来。那时我便付题目与你带回,教谢相公快些做完,趁送午饭来,就好传递。”谢相公,即谢英,柳家的“坐馆”先生。结果这两个目不识丁的蠢材竟然考了头两名,真正的才子顾粲倒落了第三。真是天大的笑话。然而这正是明代科考现实的真实写照。作者以嘻笑怒骂方式讽刺了假名士的卑劣言行。但比起《邯郸记》《鸾鎟记》来,作者视线似乎稍嫌狭窄;他把严肃考场纪律作为纠正科举弊端的药方,一再表明要“严试”,“须把规矩放严些儿”,以辨真伪:“天下有真有伪,真者为伪者所抑,就是真伪混淆,须要辨明才是”。认为只要杜绝考场上的作弊现象,即可录取真材,没有看到这种舞弊乃来自于考场外的大舞弊者皇亲国戚权臣宰辅。但其现实意义仍功不可没,尤其是将它与其它反映科举腐败的剧作结合起来看,可以使我们真实、生动、全面地看到封建王朝的上层建筑之一科举制度已经糜烂。
《绿牡丹》还表现了作者在妇女及婚恋问题上的进步思想:它以浪漫主义方式写闺中少女具有与须眉颉颃甚至男子也望尘莫及的才华;它肯定不论门第但凭人才的婚姻思想。车静芳说:“我只爱这诗,也不管他姓柳不姓柳,便是家世寒薄些也不妨!”沈翰林说:“择婿岂论门第?”虽然它在结尾也没有摆脱洞房花烛、金榜题名的俗套,但中间穿插了车本高、柳希潜两个假名士为达到婚姻目的而收买人假报中榜时,车静芳、沈婉娥两个闺阁少女表现了“不爱乌纱爱俊才”的品格,宁肯嫁给没有功名的才子,也不愿与粗俗的官人成婚。这都使全剧闪动着正义的光辉。
作为一出喜剧,《绿牡丹》虽然有许多令人捧腹的喜剧场面,但少有庸俗的描写,也少闹剧气氛,抒情气息较浓,风格比较文雅。对反面人物讽刺的分寸把握得也较适当,所以它一直为人们所称颂。日本青木正儿称之为“文雅的滑稽剧”;王季思等编的《中国十大古典喜剧集》说它是“轻喜剧”,都是很有道理的。
1、本站所有文本、信息、视频文件等,仅代表本站观点或作者本人观点,请网友谨慎参考使用。
2、本站信息均为作者提供和网友推荐收集整理而来,仅供学习和研究使用。
3、对任何由于使用本站内容而引起的诉讼、纠纷,本站不承担任何责任。
4、如有侵犯你版权的,请来信(邮箱:baike52199@gmail.com)指出,核实后,本站将立即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