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花尾榛鸡 编辑
花尾榛鸡,是鸡形目松鸡科榛鸡属的中型鸟类。雄鸟头颈部灰褐色,密布褐斑;颏、喉黑褐色,颊纹白色;眼上缘裸露皮肤红色,具不明显白眉纹;背到腰灰褐色,带有细小褐斑;翼上覆羽为斑驳的橄榄褐、锈红和黑白交错图案;尾羽和飞羽褐色,带白缘;下体胸腹部黑褐色,胁部羽毛锈红色带白缘;虹膜褐色,喙黑色,趾灰色,具栉状突。雌鸟与雄鸟体色类似,但上体偏黑褐色,颏、喉部黄白色。花尾榛鸡分布于中国东北地区,欧亚大陆北部也有分布。花尾榛鸡栖息于隐秘的山地森林,为典型的森林鸟类,近似苔藓、树皮和草丛的体色是很好的保护色。除孵卵期外,多成对或成群活动。花尾榛鸡以寒温带森林的乔灌木嫩芽和果实为食,尤喜桦树和杨树的芽苞与花絮以及野蔷薇、越橘等灌木浆果,繁殖期也吃昆虫。繁殖期在4-6月,营巢于山林中地形复杂的灌丛里,产卵8-12枚,由雌鸟孵化,孵化期21-25天;寿命为10年。过去人们过度猎取野生花尾榛鸡以获取经济收益,加之森林的大量砍伐使野生花尾榛鸡的生活环境遭到了破坏,导致野生花尾榛鸡数量锐减,现被中国列为国家二级保护动物。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濒危物种红色名录》(IUCN) 2016年 ver 3.1——无危(LC)。
中文名:花尾榛鸡
拉丁学名:Bonasia bonasia、Tetrastes bonasia
别名:飞龙、松鸡、树鸡
外文名:Hazel Grouse
界:动物界
门:脊索动物门
纲:鸟纲
目:鸡形目
科:松鸡科
属:榛鸡属
种:花尾榛鸡
亚门:脊椎动物亚门
亚纲:今鸟亚纲
亚种:12个亚种
命名者及年代:Linnaeus, 1758
保护级别:无危(LC)IUCN标准、中国《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二级
简述
花尾榛鸡,是鸡形目松鸡科榛鸡属 的中型鸟类。雄鸟头颈部灰褐色,密布褐斑;颏、喉黑褐色,颊纹白色;眼上缘裸露皮肤红色,具不明显白眉纹;背到腰灰褐色,带有细小褐斑;翼上覆羽为斑驳的橄榄褐、锈红和黑白交错图案;尾羽和飞羽褐色,带白缘;下体胸腹部黑褐色,胁部羽毛锈红色带白缘;虹膜褐色,喙黑色,趾灰色,具栉状突。雌鸟与雄鸟体色类似,但上体偏黑褐色,颏、喉部黄白色。
雄鸟
花尾榛鸡
鼻孔被有黑羽,杂有少量淡黄色;额白,后缘以黑羽;头顶棕褐,杂以不显著的褐斑,并具羽冠;后颈和上背都是棕黄,而具栗褐色细横斑,羽端具狭小棕灰色边缘:两颊白色;颈侧上方羽毛特长,与耳羽同色,均为暗褐色,下方为白色;额,颊及颈侧的白色前后相连成一条显著的白色纵带;下背以至尾上覆羽转为棕灰,栗褐色横斑变狭而不显,并微具暗色羽干纹。中央一对尾羽棕褐,满杂以更暗色的虫蠹状细斑,并微具若干模糊的栗褐与淡白并列的横斑,外侧尾羽基部灰褐,杂以暗褐色虫蠹状细斑,并具一条宽阔的黑褐色次端斑,羽端白色。肩羽棕褐,杂以栗褐色块斑及白色羽干纹,其在外侧者,外翈尖端具大形白斑,相连成一条白色纵带;两翅覆羽大都灰褐,中覆羽具白色端斑,前后也连成一系列白斑;飞羽暗褐,外侧的初级飞羽的外翈有杂以棕白色的边缘。喉黑色,周缘有白色纵带;胸部暗棕褐,具白色羽缘,二色之间有栗褐色横斑;腹、胁及尾下覆羽亦然,但白色更发达,在腹部棕褐色几乎全被覆盖着;两胁杂以红棕色。雌鸟
与雄鸟相似,但上体较棕黄,因雄鸟体羽的灰色都由棕黄色所替代;背部的栗褐色细横斑变粗,自下背以后的黑斑几乎都被掩盖着;颏黄白色;喉棕黄而具黑色羽缘、喉周的白色纵带不显著,至眼后中断;额头也不白。
雏鸟
雏鸟上体红棕色,额中央的栗黑色纵带延伸至头顶,颈侧的栗黑色纵带更显;背羽具白色羽干纹和羽端斑,并杂有栗褐色;肩羽与背同色,但具不明显的淡褐色横斑,外缘和末端都点缀以黑褐色;飞羽暗褐,其外翈具一系列棕斑。尾长仅20毫米,呈灰褐色而具深褐色点斑。下体近白,胸和两胁都混杂黑褐色斑。嘴和脚黄色。7月以后的幼鸟羽色与雌性成鸟相似。
大小量度
体重♂323-409克,♀302-509克;体长♂334-388毫米,♀303-401毫米;嘴峰♂14-19毫米,♀13-19毫米;翅♂157-172毫米,♀152-168毫米;尾♂110-165毫米,♀121-139毫米;跗蹠♂37-48毫米,♀31-47毫米。 (注:♂雄性;♀雌性)
习性
花尾榛鸡是林栖鸟类除孵卵期外,多成对或成群活动,有3-4只或6-7只一群,也有多到10余只的。一般在拂晓便开始觅食活动。寻食时榛鸡群分散开,各自找食,彼此间保持有一定的距离,并不时发出“gi-gi-gi”的叫声相互联系。平时多在松树枝杈间隐蔽,有时人们走到附近,仍然不动:在林下灌丛间缓慢走动,受惊时能急跑,急跑几步再起飞,有时也直接起飞,飞行时两翅鼓动很响,飞行迅速,一般飞行2-3米即落于树上低枝处,在人接近时复又起飞。遇惊时,常紧贴树枝上或隐蔽在树枝中。大雪覆盖后的冬季,在树上活动的时间较多,但不在树上栖息,而在地上雪窝里过夜。每天的活动时间和日出、日落时间的长短紧密相关。冬季大多活动在河流两岸及针阔叶混交林内,钻到地面的雪覆盖中过夜,其它季节常在地面有蕨类植物并且稠密的灌木丛的松林和臭松幼林内活动。冬季食物缺乏时,活动范围一般也相应扩大。叫声高而尖,音调相同,特别是在繁殖期鸣叫最为频繁。
食性
花尾榛鸡以寒温带森林的乔灌木嫩芽和果实为食,尤喜桦树和杨树的芽苞与花絮以及野蔷薇、越橘等灌木浆果,繁殖期也吃昆虫。植物的嫩枝、嫩芽、果实和种子,已经记录有30多种植物和10余种动物,特别嗜食松子、榛子、橡子等和杨柳及桦树的芽苞、嫩尖、花序,以及各种藤本和草本植物的果实和种子,如越橘、羊奶子、稠李等。以及黑豆树、野樱桃、野蔷薇、牙疙瘩、草莓等都是其喜欢吃的食物,食物随季节而异,春夏季以植物的绿色部分为主;冬季的基本食物为枝梢及少量葇荑花序,有时也食寄生于树上的苔藓类。有时也吃一些鳞翅目的昆虫、蜗牛、蚂蚁和它的卵。在深秋、冬季和早春当地面被雪覆盖时,几乎完全是在树上觅食,与此相适应,它的爪上具有栉状缘,可以抓住冰滑的树枝,这是对冰雪环境长期适应的结果。
叫声
清晰的boorr boorr振翼声。炫耀叫声为拖长的吸吮音tseeuu-eee tititi。告警时为快速的pyittittittitt-ett-ett声。繁殖期间鸣叫频繁,且多为对鸣,尤其在清晨,叫声高而尖,雄鸟叫声为“唧一唧唧,唧唧,唧”,雌鸟为“唧一唧一唧唧,唧唧”。
世界
花尾榛鸡分布图
中国
花尾榛鸡分布于中国东北地区,黑龙江省五营、带岭、上甘岭,东北中部吉林一面坡、南部辽宁草河口等地(留鸟);河北兴隆县偶有分布,大兴安岭的新林、伊图里河、大黑沟、红花尔基和根河以及新疆北部福海和希尔津等地(留鸟)。
交尾后开始营巢,巢筑在山坡阳面林中、地面倒木或树根旁,也隐蔽在下木较多、林相杂乱的林中。巢极为简陋,呈凹洼状。在有很多树木围绕的凹地处。巢材为枯枝、落叶,内铺以细干树枝、松针、干草。巢的大小17×19厘米,深4.5-5厘米。卵光滑而带光泽,卵色淡褐,略具稀疏的红褐色斑点,初产者色较浅,数天后变深,孵化期21-25天,产卵8-12枚,由雌鸟孵化,孵卵时从不轻易离巢,每天离巢1-2 次,多在清晨3-5时和晚上18:00-19:30时。雏鸟当绒羽一干就能走动,几天后能独立觅食,三周后能起飞。寿命为10年。
中文名称 | 拉丁学名 |
---|---|
花尾榛鸡黑龙江亚种 | Bonasa bonasia amurensis |
花尾榛鸡指名亚种 | Bonasa bonasia bonasia |
花尾榛鸡瑞典亚种 | Bonasa bonasia griseonota |
花尾榛鸡西伯利亚亚种 | Bonasa bonasia kolymensis |
花尾榛鸡欧洲亚种 | Bonasa bonasia rhenana |
花尾榛鸡苏台德山亚种 | Bonasa bonasia rupestris |
花尾榛鸡巴尔干亚种 | Bonasa bonasia schiebeli |
花尾榛鸡北方亚种 | Bonasa bonasia sibirica |
花尾榛鸡阿尔卑斯山亚种 | Bonasa bonasia styriaca |
花尾榛鸡北海道亚种 | Bonasa bonasia vicinitas |
花尾榛鸡波兰亚种 | Bonasa bonasia volgensis |
花尾榛鸡萨哈林亚种 | Bonasa bonasia yamashinai |
保护级别
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濒危物种红色名录》(IUCN) 2016年 ver 3.1——无危(LC)。
列入中国《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2021年2月5日)二级。
种群现状
花尾榛鸡是松鸡科鸟类中,分布最广、最为常见的一个种,但是自20世纪30年代以后,它的栖息地日趋缩小,被割裂成不连续的岛状或带状,生活在欧洲各国的种群都有不同程度的下降,有些地方已经灭绝。生活于中国东北的花尾榛鸡在满语中被叫做“斐耶楞古”,意思是“树上的鸡”,后来取其谐音,称为“飞龙”。因为它的肉味芳香、鲜美,成为东北地区主要的狩猎鸟类,从清朝乾隆年间开始还把它作为岁贡鸟,进贡给皇帝作美味佳肴。由于森林砍伐和过度狩猎,从20世纪70年代中期,到80年代中期,长白山的花尾榛鸡密度竟下降了84%。花尾榛鸡的几个主要产地的密度都不高,大兴安岭地区为每公顷0.08-0.22只,小兴安岭地区为每公顷0.10-0.17只,长白山为0.08-0.19只,新疆极北部地区的数量就更少了。而辽宁、天津北部和河北兴隆等地的花尾榛鸡则已经或者濒临灭绝。
长尾林鸮、苍鹰等猛禽及一些鼬科动物是花尾榛鸡的主要天敌。在长白山的花尾榛鸡栖息地可以躲避天敌的针叶树环境由于森林砍伐变的极为稀少,所以受天敌的威胁大。作为医药成分被捕猎,中医传统理论认为花尾榛鸡去毛、取肉备用,滋肾壮阳。因此被利用而被过度狩猎。
该物种分布范围广,不接近物种生存的脆弱濒危临界值标准(分布区域或波动范围小于20000平方公里,栖息地质量,种群规模,分布区域碎片化),种群数量趋势稳定,因此被评价为无生存危机的物种。
主要威胁
过去人们过度猎取野生花尾榛鸡以获取经济收益,加之森林的大量砍伐使野生花尾榛鸡的生活环境遭到了破坏,导致野生花尾榛鸡数量锐减。
1、本站所有文本、信息、视频文件等,仅代表本站观点或作者本人观点,请网友谨慎参考使用。
2、本站信息均为作者提供和网友推荐收集整理而来,仅供学习和研究使用。
3、对任何由于使用本站内容而引起的诉讼、纠纷,本站不承担任何责任。
4、如有侵犯你版权的,请来信(邮箱:baike52199@gmail.com)指出,核实后,本站将立即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