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武王伐纣 编辑
武王伐纣,也叫武王克商,是指大约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姬发带领周与各诸侯联军起兵讨伐商王帝辛(纣),最终建周灭商的历史事件。依据出土的西周利簋的铭文记载,“武王征商,唯甲子朝,岁鼎,克昏夙有商。”武王伐纣,一夜之间就将商灭亡,在岁星当空的甲子日早晨,占领了朝歌。西周利簋的铭文,澄清了武王伐纣具体日期,证实了古籍中所载的“战一日而破纣之国”的正确记载。
名称:武王伐纣
发生时间:约公元前1046年
地点:关中平原、黄河中下游
参战方:周联军、商王朝
结果:周联军获胜、商王朝灭亡
参战方兵力:周联军约4.5万,商军17万
伤亡情况:约2万
主要指挥官:姬发、姜尚、帝辛
决战地点:牧野
商朝末期形势图
商纣王
姬昌继位后,国力不足与殷商对抗,固继续臣服于殷,为殷西伯。但殷商对周并不放心。商纣一度囚禁姬昌于羑里,并杀其子作为肉汤、迫文王喝下。周人以宝马、美女贿赂商纣,求得释放姬昌。姬昌归国后,谋商之心并无松懈。他一方面倡导发展生产,制定“有亡荒阅”之法律,大肆搜捕逃亡奴隶,防止劳动人口流失,增强周族实力,使周国附近一些部落归附。另一方面进行武力扩张,根据《尚书》记载,周国首先讨伐西方犬戎及密须等小国,以固后方,接着东伐耆国(在今山西长治西南)、又伐邘(即孟,在今河南沁阳),最后伐崇国,深入到商朝势力范围。此时周国已“三分天下有其二”,姬昌便迁都于丰都(今陕西省西安市户县沣河西岸),准备进取殷商。
姬昌在未完成翦商大业前夕逝世,其子姬发继位,是为周武王,姬发以姜尚做他的师,周公做他的傅,召公、毕公一班人辅佐周武王,遵循既定的战略方针,并加紧予以落实。
孟津观兵
【主条目:孟津观兵】
孟津观兵
誓师伐纣
周武王姬发
因而遵循文王的遗志,率领战车三百辆,虎贲三千人,穿戴甲胄的战士四万五千人,东进伐纣。十二月戊午日,军队全部渡过盟津,诸侯均到达,姬发说:“大家要勤勤恳恳,不可懈怠呀!”作《太誓》向众人宣告:“现在殷王纣竟然听信妻妾之言,自绝于上天,违背天理,疏远自己的同祖兄弟,废弃其先祖的音乐,敢采用淫乱的音乐去窜改典雅的音乐,以取悦于他的妻妾。所以现在我姬发要替天行道。这次要努力呀,男子汉们,机会难得,不会有第二次机会,更不会有第三次了!”
牧野大战
【参考条目:牧誓、牧野之战】
牧野之战示意图
姜尚
姬发来到朝歌,城中的百姓都在城郊迎候。于是姬发派群臣告诉商的百姓说:“上天将赐福给大家!”商人一齐拜手稽首共两次,姬发也还礼拜谢。于是进城,到了帝辛死的地方。姬发象征性的用箭射他,射了三发才下车,用轻剑刺他,用黄钺砍下帝辛的头,挂在大白旗上。然后又到帝辛的两个宠妾那里,发现这两个宠妾都已上吊自杀。姬发又射了三发,用剑刺她们,用黑钺砍下她们的头,把她们的头挂在小白旗上。武王做完这一切才出城,回到军中。
日程表
一月癸巳(廿六日)武王自周兴师。
二月戊午(廿一日)周师渡盟津,武王作太誓。
二月癸亥(廿六日)夜,周师布阵于牧野。
二月甲子(廿七日)早,武王在牧野作牧誓,冲杀当即得胜。昏,周占有商都,殷王纣自焚死,俘殷臣一百人。
三月丁卯(初一日)吕望(姜尚)奉命战胜殷臣方来,归来献俘。
三月戊辰(初五日)武王在牧晴祭祀文王,宣布政令。
三月壬申(初六日)吕他奉命战胜越戏方,归来献俘。
三月辛巳(十五日)侯来奉命战胜殷臣靡集于陈,归来献俘。
三月甲申(十八日)百弇奉命率虎贲战胜卫(即豕韦),归来献俘。
四月庚子(初四日)武王命令陈本伐磿,百韦伐宣方,新荒伐蜀。
四月乙巳(初九日)陈本、新荒战胜磿、蜀归来,向武王报告擒霍侯、艾侯、佚侯、小臣等四十六人等。百韦战胜宣方归来,向武王报告擒获宣方之君等。百韦又奉命伐厉,后又归来献俘。
四月辛亥(十五日)到乙卯(十九日) 武王在牧野筑室,向祖先举行献捷礼。
六月庚戌(十二日)武王在周庙向祖先举行献殷馘俘礼。
六月辛亥(十五日)武王祭祀天位。
六月乙卯(十九日)武王在周庙举行献殷属国的馘俘礼。
*以上武王克商日程表,是据王国维《观堂集林》卷一〈生霸死霸考〉排定的。六月的三个日子,王国维排定在四月,顾颉刚认为《世俘》记“四月”絭于周庙是“六月”之误。
周朝分封国
周武王召见九州之长,登上豳的高地,遥望商的都城。周武王回到周后彻夜不眠,周公旦来到他的住处,问:“为什么不睡?”王说:“告诉你,只因上天不接受殷的祭祀,从我没生下来的时候到现在已经有六十年,远郊和远郊以外到处是麋鹿和飞虫。因为上天不接受殷的祭祀,所以我才有今天的成功。上天建立了殷国,殷国有贤人三百六十人,却不重用,所以会有今天的结果。我还没有真正得到上天的保佑,哪有功夫睡觉!”接着又说:“要想真正得到上天的保佑,我们必须应依靠太室山,把作恶的人统统找出来,加以贬黜,与殷王受同罪。日夜慰劳人民,安定我西方,我要提倡克尽职守,直到我们的德教弘扬四方。洛水拐弯处到伊水拐弯处,是人们定居在平坦之处,这是夏人的活动中心。这里南面可见三涂山,北面可见太行山,背靠黄河,还有洛水、伊水,距离太室山又近。”于是在雒邑(今河南洛阳)营建了周城离去。把马放于华山之南,把牛放于有桃林之野外,把武器收起来不用,整顿军队,解除武装,向天下表示不再用兵。
武王伐纣同时是中国历史上一直存在的一个政治伦理的难题,《史记·伯夷列传》说:“以暴易暴兮,不知其非矣。”如果最高统治者残暴无道,下面的人可不可以用武力推翻他?如果不推翻,他会继续实行暴政;但如果要去推翻一个暴君,也会伤害许多人,还不一定能成功。或者说,这里有一个“度”:过了某个限度也许就可以采取行动了。但即便如此,也还有对暴力属性的恒定评价。对于政治伦理的讨论,不争有时或许是明智的,但难题自然不会因为不争论就消失。也许,我们可以同时观照武王、夷齐两方的各自意义,乃至同时保持两种不同的观点。
日常政治伦理中大家还是反对暴力,维护能够保障人们安全与和平的政治秩序;但在有些特殊和紧迫的政治形势下,政治家可能也会有因时制宜的“权”,还是不得不采取某种断然的、道德上一般不应采取的措施。但即便如此,也不要趾高气扬地去这样做,更不要号召人们为此大唱赞歌,尤其是涉及大规模暴力和战争的事情。故古人老子有言:“兵者不祥之器,非君子之器,不得已而用之,恬淡为上。”
出处
《国语·武王伐殷》
《吕氏春秋·慎大览第三·贵因》
《史记·十二本纪·周本纪》
《淮南子.兵略训》
《竹书纪年》
《尸子》
利簋铭文拓本
《竹书纪年》记载牧野之战发生于公元前1027年。
《尸子》记载:“武王伐纣,鱼辛谏曰:‘岁(木星)在北方不北征。’武王不从”。 《荀子·儒效篇》说:“武王之诛纣也,行之日以兵忌,东面而迎太岁”。 《淮南子·兵略训》也记载:“武王伐纣,东面而迎岁”。根据计算推算出公元前1045年12月3日。
《利簋》铭曰:“武王征商,唯甲子朝(早晨),岁鼎克昏辰,夙(日出)有商”,“岁鼎克昏”是指岁星、昏星(水星)位于金星的两侧,三星鼎足,可推断牧野之战是发生在公元前1046年1月20日早晨6、7点钟。
《淮南子.兵略训》记载:武王伐纣,东面而迎岁,至汜而水,彗星出而授殷人其柄。 根据公元1910年哈雷彗星的出现和回归地球的周期时间,逆推40次回归过近日点,发现在公元前1057年,哈雷彗星正好回归地球,其天象恰好与《淮南子兵略训》记载符合。
考据
明代黄道周有牧野之战发生在公元前1053年(戊子岁)之说。
黄宗羲的《历代甲子考》与《答朱康流论历代甲子书》记载武王克商发生在前1122年(己卯岁),并多次与朱朝瑛辩之。
夏商周断代工程确定牧野之战发生在公元前1046年。
1998年12月20日夏商周断代工程会议上,江晓原结论,牧野之战发生于公元前1044年1月9日。
通行结论
1976年在陕西临潼出土的利簋,铭文“武王征商,唯甲子期,岁鼎,克昏夙有商,辛未,王在管师,赐有史利金,用作檀公宝尊彝”。天文学家依据铭中所记“甲子”日“岁”(木)星在中天的天象,参照《国语·周语下》记载的天象记录,计算出武王伐纣的时间在公元前1046年1月20日早晨。(武王十一年正月甲子日清晨)
1、本站所有文本、信息、视频文件等,仅代表本站观点或作者本人观点,请网友谨慎参考使用。
2、本站信息均为作者提供和网友推荐收集整理而来,仅供学习和研究使用。
3、对任何由于使用本站内容而引起的诉讼、纠纷,本站不承担任何责任。
4、如有侵犯你版权的,请来信(邮箱:baike52199@gmail.com)指出,核实后,本站将立即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