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江永县 编辑
江永县,隶属湖南省永州市,位于位于湘南边陲,东邻江华瑶族自治县,南毗广西富川瑶族自治县,西交广西恭城瑶族自治县,北与广西灌阳县相邻,东北与道县接壤,总面积1629.15平方千米。截至2023年6月,江永县辖5个镇、4个乡。截至2023年末,江永县常住人口21.10万人。隋开皇九年(589年),并谢沐、营浦为永阳县。唐天宝元年(742年),以永明岭(今都庞岭)定县名,改永阳县为永明县。1956年3月,改永明县为江永县。江永县拥有“女书文化”、“中国香柚之乡”的称号,古称永明,秦时立县,历史悠久,在县夏层铺镇有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千年古村古榭沐县治遗址上甘棠村;江永女书于2005年10月载入吉尼斯世纪纪录,女书习俗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2023年,江永县地区生产总值99.17亿元,比2022年增长7.1%。
中文名:江永县
外文名:Jiangyong
别名:永明
行政区划代码:431125
行政区类别:市辖县
所属地区:湖南省永州市
地理位置:湖南省南部
面积:1629.15 km²
下辖地区:5个镇、4个乡
政府驻地:潇浦镇千家峒路27号
电话区号:0746
邮政编码:425400
气候条件:亚热带季风气候
人口数量:21.10 万(2023年末常住人口)
著名景点:女书风景区、千家峒风景区、上甘棠千年古村风景区等
火车站:江永火车站
车牌代码:湘M
地区生产总值:99.17 亿元(2023年)
秦始皇二十六年(前221年),王翦戍都庞,请准设营浦县,属长沙郡,县北部为营浦地。
汉
古县衙址
三国
吴甘露元年(265年)至南北朝,谢沐属临贺郡(宋改临庆国)。营浦属营阳郡(西晋改零陵郡,梁改永阳郡)。
隋
开皇九年(589年),并谢沐、营浦为永阳县,属永州总管府(大业三年改零陵郡)。
唐
武德四年(621年),属南营州。
贞观八年(634),置道州江华郡,县省入营道县。
天授二年(691年),复置永阳县,属道州。
天宝元年(742年),以永明岭(今都庞岭)定县名,改永阳县为永明县,属道州。
北宋
建隆元年(960年),永明属湖南路道州江华郡。
熙宁五年(1072年),分允山、允平、文德、谢沐、永川、崇福六乡人营道,兴化一乡入冯乘(今江华),废县为镇。
元佑元年(1086年)复置永明县,属湖南路道州江华郡。
南宋
景炎二年(1277年),永明县属岭北湖南道道州路总管府。
明
洪武元年(1368年),永明县属湖广布政司永州府。
江永县风光
洪武九年(1376年),隶永州府道州。清
康熙三年(1664年),永明属湖南布政司(后改省)衡永郴道永州府。
雍正十年(1732年),永明属湖南省衡永郴桂道。
中华民国
民国元年(1912年),永明县属永州府。
民国四年(1915年),废府州,保留道,县属湖南省衡阳道。
民国二十六年(1937年)12月,湖南省划为9个行政督察区,永明县属第九行政督察区。
民国二十九年(1940年)4月,湖南省调整为7个行政督察区,县属第七行政督察区。
中华人民共和国
1949年11月21日,永明和平解放后属永州专区。
1950年5月,永州专区改称零陵专区,永明县属之。
1952年,撤衡阳、零陵、郴州专区,成立湘南行政公署,县属之。
1954年,撤湘南行政公署,置衡阳、郴县两专区,县属衡阳专区。
1956年3月,改永明县为江永县。
1962年,复置零陵专区,江永县仍属之。
1979年,零陵专区改称零陵地区行政公署,江永县仍属之。
1995年11月,撤销零陵地区,设永州市,江永县改属永州市。
区划沿革
秦赢政二十六年(前221年),建营浦县,县东北部属之。
汉元鼎六年(前111年),在县境西南部建谢沐县,县治先后设于甘棠、圳景、白塔脚、潇浦(今城关镇)。县名更改依次为谢沐、永阳、永明、江永,先后属苍梧郡、临贺郡、临庆国、永阳郡、零陵郡、永州总管府、南营州、江华郡、道州、衡阳道、湖南省第九行政督察区、第七行政督察区、永州专区、零陵专区、湘南行政公署、衡阳专区、零陵专区、零陵地区管辖。
江永县
汉至隋,县以下设乡、亭、里;唐宋设乡、都(里)、坊(村);元设里(区)、社;明复乡、里(都)、甲;清设乡、都。民国二十四年(1935年),改设区、乡镇、保、甲;新中国建立后设区、乡、村。
民国三十三年(1944年),黄沙湾及龙虎湖南街划给恭城县。
1950年10月—1951年4月,富川县朝东区和恭城县栗木区划归江永县辖。
1955年冬,江华沱江区、大路铺区、白芒营区、桥头铺区和沱江镇划归江永县辖。
1956—1957,年设乡(镇)、村。
1958年、1989年,先后将江华沱江区、大路铺区、白芒营区、桥头铺区和沱江镇复归江华。
1958—1983年,实行人民公社、生产大队、生产队制。
1984年起,恢复乡、村建置。
1988年,江永县的大干乡、界牌瑶族乡和桥头铺镇划归江华瑶族自治县。
境域变化
江永县地图
江永县域,据清光绪《永明县志》载:“至嘉庆时蒋云宽始考定,县为汉营浦、谢沐二县之地,而得谢沐地多于营浦,不得以营浦概全县也”。汉元鼎六年(前111年),淌水(今大远河)南属谢沐县地,北属营浦县地。又载:“唐以前,恭城尚未置县,知谢沐在今永明西南乡,兼有今恭城之北境则不无可议也”。清康熙十三年(1674年),县域为:东北自铜岭起,左循连山、桐口界道州;再左历磨刀峰、祖龙峰、紫荆峰、父子峰、衣架峰、羊头峰、罗坪界广西灌阳;东南自铜岭起,右循总子岭、平珠岭、大源岭界江华;再右历青纠岭、湖完岭、长标岭界广西富川;西南自荆子崤起,左循镇峡关(今龙虎关)、青山、清溪岭界广西恭城;再左历阳鸟岭、扶灵山、茅堂山界广西富川;西北自荆子崤右循周棠西北诸山,历文昌峰、天步峰、小古岭,西界广西恭城,北界广西灌阳。县治东至道州界四十里,西至广西恭城界六十里,南至广西富川界四十里,北至广西灌阳界三十里。东北亦界道州,东南界江华,西北界广西恭城、灌阳,西南界广西富川,周围五百余里。民国三十三年(1944年),黄沙湾及龙虎关的湖南街划给恭城,县境面积为1632.62平方千米。
1950年10月,为便于剿匪,经中南军政委员会批准,广西富川县朝东区和恭城县栗木区划归永明县辖,1951年4月,完成剿匪后回归广西。1955年成立江华瑶族自治县,将其沱江区,大路铺区、白芒营区、桥头铺区和沱江镇共1020.37平方千米划给永明县辖。1958年10月,沱江区、大路铺区、白芒营区、沱江镇复归江华瑶族自治县,桥头铺区仍由江永县管辖,全县面积为1817平方千米。1989年1月,原桥头铺区区域复归江华。至此,县域恢复到1954年原貌,直至1990年未变。
区划现状
截至2023年6月,江永县辖5个镇、4个乡。 江永县人民政府驻千家峒路27号。
统计用区划代码 | 名称 |
431125100000 | 潇浦镇 |
431125101000 | 上江圩镇 |
431125103000 | 夏层铺镇 |
431125104000 | 桃川镇 |
431125105000 | 粗石江镇 |
431125200000 | 松柏瑶族乡 |
431125202000 | 千家峒瑶族乡 |
431125203000 | 兰溪瑶族乡 |
431125204000 | 源口瑶族乡 |
位置境域
江永县位于位于湘南边陲,东邻江华瑶族自治县,南毗广西富川瑶族自治县,西交广西恭城瑶族自治县,北与广西灌阳县相邻,东北与道县接壤。介于东经110°32′—110°56′,北纬24°55′—25°28′之间,南北长63千米,东西宽55.5千米,总面积1629.15平方千米。距广州500千米,距桂林194千米。
江永县政府
地形地貌
江永县四而环山,中为盆地,南、北、中部较高,自中部向东北、西南倾斜,山、丘、岗、平(盆)俱全。最高海拔1951米(杉木顶),最低海拔183米(仙姑塘),区域总面积1632.62平方千米。
(一)平原
江永县境内平原主要分布于沿河两岸,面积248.93平方千米,折合37.34万亩,占全县总面积的15.25%。其中,冲积平原32.53万亩,占平原面积的87.12%;溶蚀平原4.81万亩,占12.88%。境内相对高度小于10米,坡度5度以下,以位于西南部的桃川盆地为最大,方圆320平方千米,有“好鸟难飞桃川洞”之称。
(二)岗地
江永县境内岗地主要分布于松柏、黄甲岭、回龙圩、夏层铺、兰溪、允山、源口、桃川、粗石江等镇部分地区。地面起伏和缓,切割微弱,地面坡度少于15度,相对高度小于60米,地表以残积物坡积为主,面积337.61平方千米,折合50.64万亩,占全县总面积的20.68%。其中:低岗面积12.54万亩,占岗地面积的24.76%,以灰岩、砂砾岩为主;高岗地面积38.1万亩,占75.24%,以红土、砂页岩高岗地居多。
(三)丘陵
江永县境内丘陵主要分布于松柏、黄甲岭、回龙圩等乡镇及允山、夏层铺、兰溪、桃川、粗石江等乡镇部份地区。地面呈波状起伏,间有峰脊,坡度25度,相对高度200米以下,面积310.93平方千米,折合46.64万亩,占全县总面积的19.04%。其中,低丘陵面积20.51万亩,占丘陵面积的43.98%;高丘陵面积26.13万亩,占丘陵面积的56.02%。
(四)山地
江永县境内山地主要分布于县境北、西、南三面,海拔300米以上,相对高度200米以上,坡度大于25度,面积678.82平方千米,折合101.82万亩,占全县总面积的41.58%,以变质岩(46.92万亩)及砂页岩(38.51万亩)最多。其中,低山面积4.01万亩,占山地面积的3.94%;中低山面积5.06万亩,占山地面积的4.97%;中山面积92.75万亩,占山地面积的91.09%。
(五)山峰
江永县境内山峰甚多,北、西、南面属都庞岭山脉,东南边陲属萌渚岭余脉,共有大小山峰730座。其中:低山297座、中低山211座、中山222座。溶洞已发现37处。
江永县地貌分区图
气候特征
江永县境内属亚热带季风湿润气候。气候温和,雨量充沛;严寒期短,生长期长;年内雨季明显,但降水分配不均,多年前涝后旱;光照充足,但温光水配合不协调。据1991—2004年资料统计,县境内年平均气温18.4℃,无霜期302天,年均降水量1586.7毫米,4—9月降水量占全年的56—73%,年日照时数1453.6小时,年蒸发量1522.8毫米。境内季风气候明显,冬季常受变性大陆冷高压控制,多北风,气温较低;夏季受副热带高压控制,多南风,气温较高;春、秋两季是冷暖空气过渡季节,温度适中,故四季分明,但长短不一。境内春季自3月16日—5月15日,为期61天;夏季自5月16日—9月30日,为期138天;秋季自10月1日—11月28日,为期59天;冬季自11月29日—次年3月15日,为期107天。
江永县2023年平均气温19.6°C,年极端最高气温37.5°C,年极端最低气温-1.6°C。年降水总量1461mm,年日照总时数1402小时,无霜期365天。
日照
江永县平均日照时数1453.6小时。一年中,日照时间最长、强度最大的在7月,平均197.7小时,占全年的14%;2月最少,平均55.0小时,仅占全年的4%。县内年太阳总辐射为104.5千卡/平方厘米,平均每月8.7千卡/平方厘米。一年中,太阳总辐射量的月际变化与温度变化基本一致,以7月总辐射值最大,为13.3千卡/平方厘米;1月最小,为5.2千卡/平方厘米。1月至7月逐月增加,7月至1月逐月减少。
降水
(一)降水量分布
据记录统计,江永县年均降水量为1586.7毫米,一天最大降水量达172.9毫米(2002年7月1日),主要作物生长期的4—9月,降水量达710.5毫米。1454.2毫米,占全年降水的56—73%,而7—9月降水量为190.7—671.9毫米,占全年降水量的13—32%。降水量的年际变化大,最多的达2110.2毫米(2002年),最少的是1149.2毫米(1999年),年际差为961.2毫米。各月实际变化更大,6月降水量最多的达294.2毫米(2001年),最少的只有89.8毫米(2000年),月际差达204.4毫米。全年分配不均匀,5月最多,平均达249.0毫米,最多达417.7毫米(1993年),12月最少的为2.9毫米(1999年)。由于雨量的时空分布不均匀,大多数年份出现前涝后旱。
(二)雨日分布
县内降水日数年平均为208.8天,最多的月份达29天(1991年3月),最少的月份仅l天(2004年1月),上半年平均雨日为125.2天,下半年平均雨日为83.6天。
(三)雨季
境内雨季乎均开始于4月1日,终止于7月1日,雨季雨量平均占全年雨量的49%,一般夏、秋多干旱,但由于7—8月受南亚季风和台风影响,降雨量很不正常,其降雨总量多者可达650.0毫米,少者不足106.0毫米。
气温
江永县平均气温18.4℃,一年中以1月最冷,月平均气温7.6℃,7月最热,月平均气温27.5℃,低于0℃的气温多出现在12月至次年2月,平均每年有9天,全年最高气温大于35℃的日数平均12天,多在7—9月出现。境内立体气候明显,热量的垂直分布,随着海拔高度的增加而带有中亚热带、北亚热带、南温带特点。平均气温27.5℃,低于0℃的气温多出现在12月至次年2月,平均每年有9天,全年最高气温大于35℃的日数平均12天,多在7—9月出现。境内立体气候明显,热量的垂直分布,随着海拔高度的增加而带有中亚热带、北亚热带、南温带特点。
风
江永县全年以东风为主,频率27%,全年风速平均2.1米/秒。由于受地形影响,大风出现次数较少,平均1.2次,大风多为热对流天气动量下传造成,并伴有雷雨或飑、冰雹现象,时有危害。
霜雪
霜,江永县年均无霜期为302天。霜日最多为1995年17天,最少的为1991年、2002年,各只有2天,年均霜日9.9天。
雪,县内年均雪日2.4天,最多为1993年、1996年、1997年各有6天,降雪时间集中在12月、1月、2月。
蒸发
据资料统计,江永县年平均水面蒸发量1522.8毫米,最多的1992年为1690.4毫米,最少的1993年为1214.7毫米。一年中以6—10月蒸发量最大,月蒸发量均在150毫米以上。
水系水文
江永县境内有两大水系,江河溪流共211条,总长1071.4千米;有地下河31条,大小泉井459处。
(一)地表水、河流水系
江永县境内溪河纵横,河网密布,以潇水、桃水为主干流,分属长江水系和珠江水系:境内河流特点是:坡降陡,水流急,水量充沛,半汛半枯,年内洪枯变化大,含沙量少。
潇水:又名潇江、永明河,发源于都庞岭山脉凉伞界,峰顶高程1383米,有坡降100%的急滩澄潭多处,上流称红石源。经井边、允山、潇浦、上江圩人道县,境内长55.22千米,流域面积占县境总面积的57.6%,沿途有大远河、油田河、马河等多条支流注入。
桃水:古称沐水、乐川、灵川,发源于广西恭城县三江乡黄坪村的古木源十八峰,又名恭城河,流域面积占县境总面积的39.25%。主要支流有沐水、灵川。
(二)地下水、富水构造
境内铜山岭花岗岩外围接触带富水区,区域面积113平方千米,含水层为石炭系灰岩等,有地下河9条,钻孔涌水量92.5立方米/日·750.7立方米/日,可通过建矮坝引水溉田。
江永县
水资源
江永县境内江河溪流总长1071.4千米,有地下河31条,大小泉井459处。全县有大小水利工程3158处,其中中型水库2座,中型河坝1座,小I型水库12座,小II型水库54座,山塘3092口,总蓄引水量1.94亿立方米;有人口饮水工程52处。近年年平均降水量为1492.1毫米,水能资源丰富,理论蕴藏量达13.71万千瓦,技术可开发量达6.84千瓦。
土地资源
江永县的土地类型,大体上为六份山岗,四份岗平。各类土地分布明显,相对集中。西北以山地为主,西南为桃川盆地,东部岗地占优势,南部为丘陵向低山过渡。新中国成立后,经过江永县人民几十年的开荒垦地,土地分类面积变化较大。据1980—1984年县内农业自然资源调查、区划界定和1992—1994年县内土地资源详查,均认定为“七山半水半分田、二分道路加庄园”的土地格局。
20世纪90年代起,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和国务院70号文件精神,对境内的土地再次进行概查、勘定,落实与周边县有争议地段和重复计算面积的权属后,按湖南省土地资源详细调查技术规程的规定调查,江永县县土地资源共有7个一级类、31个二级类。土地总面积163261.5公顷。其中,耕地面积20785.16公顷,占土地面积的12.73%;耕地中,水田13006.56公顷,望天田2758.84公顷,旱土4806.18公顷,菜地213.58公顷。园地4983.45公顷,占土地面积的3.05%;园地中,果园4677.69公顷,茶园304.93公顷,其他园地0.83公顷。林地95527.26公顷,占土地面积的58.51%.其中有林地78896.27公顷、灌木林12190.17公顷、疏林地895.73公顷、未成林造林地2823.57公顷、迹地711.73公顷、苗圃9.8公顷。居民点及工矿用地2538.17公顷,占土地面积的1.56%,其中城镇用地216.18公顷、农村居民点用地1816.23公顷、独立工矿用地314.92公顷、特殊用地190.84公顷。交通用地1236.87公顷,占土地面积的76%,其中公路用地316.85公顷、农村道路920.02公顷。水域5634.4公顷,占土地面积的3.45%,其中河流1593.33公顷、水库855.78公顷、坑塘1012.44公顷、滩涂1040.13公顷、沟渠1061.35公顷、水工建筑物用地71.37公顷。未利用土地32556.18公顷,占土地面积的19.94%,其中荒草地12819.07公顷、沼池地10.63公顷、裸土地11.16公顷、裸岩石砾地15191.97公顷、田坎3990.94公顷、其他532.41公顷。
从1991年开始,江永县进行过4次农业大开发,土地类型和变更发生较大变化。仅1992—1995年,县内地类变更就达23种,面积1342.05公顷。其中,新增耕地128.19公顷,新增园地1147.21公顷
女书的记载,至今见到较早的是太平天国发行的雕母钱。此钱正面文字为“天国圣宝”,背面为“炎壹”,右面女字从上至下是“天下妇女”,左面是女字“姊妹一家”。民国二十年(1931年)7月出版《湖南各县调查笔记》,文中记述境内花山庙“每岁五月,各乡妇女焚香膜拜,持歌扇同声高唱,以追悼之。其歌扇所书蝇头细字,似蒙古文,全县男子能识此种字者,余未之见”。1954年,县文化馆周硕沂一次下乡辅导农村文化活动,在上江圩葛覃村结识了创作女书水平较高的胡池珠。胡教周学会了一批女字,并创作了《女书之歌》这首女书歌及其译文,后来被收入《江永解放十周年志》(油印本)。这是载人史册的第一篇女书作品。周还将两篇女书原件寄给省博物馆,但没有引起重视。1956年冬,湖南省文艺会演,负责会演摄影报道工作的李正光在周硕沂住处见到女书对联。李向省文物队领导汇报请示后,于1957年初,到江永上江圩考察,写了一份关于女书的调查报告,连同一些女书原件,投寄给《中国语文》杂志。此为介绍研究女书的第一篇文章。因开展反右派斗争,考察工作中断。1961年,中国社会科学院、国家文字改革委员会周有光、史金波等见过江永妇女文字的材料。1968年,湖南省公安厅发现一瑶族断腿妇女写的文字无人认识,将其带到北京,请中央民族学院语文系教师陈其光、张公谨等辨认,也不认识。1979年,周硕沂重新回到县文化馆工作,在编写《江永县文物志》时,收入了“蝇形字”一节。1982年4月,《江永县文物志》由省文化厅转发全省交流,使越来越多的人知道了女书。同年12月,中南民族学院政治系教师宫哲兵回校后到江永调查,在城关镇白水村,他找到了一份女书原件,但藏书者已死,根据其女儿提供的线索,他结识了上江圩乡甫尾村高银仙、唐宝珍两位女书传人,收集到三本女书,请高银仙、唐宝珍两位老人逐篇唱读,将其全部录音,并由周硕沂翻译成汉字。宫哲兵回校后撰写《关于一种特殊文字的调查报告》,托人类学家吴泽霖教授推荐给中国民族古文字研究会。尔后,这篇调查报告在《中南民族学院学报》上发表,中国人民大学报刊复印资料《语言文字学》全文转载。《人民中国》(日文版)以6页版面详加介绍。1983年3月,中南民族学院中文系组织江永女书研究小组。7月,中南民族学院副院长严学窘教授与宫哲兵合撰《湖南江永平地瑶文字辨析》一文,提交在美国召开的第十六届国际汉藏语学术会议,引起了国际汉藏浯言学家的极大兴趣,被称为“一个惊人的发现”。9月,宫哲兵、谢志民再次到江永上江圩乡进行人文考察和方言调查,又结识了义年华、何西静等女书传人,收集女书作品13件,由周硕沂翻译,撰写《湖南江永上江圩的女书》1985年2月,中央电视台报道发现女书。同年9—10月,中南民族学院组织调查队,到江永调查女书和千家峒的情况,收集到十几件女书原件,1万多字。1986年5月,中央电视台播出专题片《奇特的女书》,该片被翻译成多种语言,在许多国家播出。同年3月和8月,中新社和新华社分别发布“湖南发现女书”的消息,国内外数十种报刊、杂志转载,女书得到社会的普遍承认和重视。是年,清华大学赵丽明、中南民族学院谢志民、中央民族学院陈其光、毛振林,以及美国史凯珊、中国台湾姜葳、法国裴书馨、德国艾娃、日本长尾一郎等先后到江永参观、考察。
女书流行地域示意图
研究
1985年,中南民族学院调查队撰写了13篇论文和调查报告,汇编成《妇女文字和瑶族千家峒》一书,宫哲兵任主编,1986年5月由中国展望出版社出版。1986年12月,85岁高龄的高银仙被接到武汉,与宫哲兵、赵丽明、陈瑾一起工作1个月,写下1万多字的女书作品,由高的孙子胡强志翻译。1987年第1期《语文研究》刊登潘慎《稀古文字——妇女文字》一文。《中央民族学院学报》第1期刊登谢志民《江永女书概述》一文。赵丽明、宫哲兵合写《介绍中国女书——个惊人的发现》,提交第二十届国际汉藏语学术会,由宫赴加拿大在会上宣读。会后他在加拿大、美国多次演讲,影响很大。1989年10月,赵丽明参加第二十二届国际汉藏语会议期间,在夏威夷大学东西方研究中心做专题报告介绍女书,湖南郴州文物队李荆林在会上宣读《女书与史前刻划符号研究》一文。1990年8月,由赵丽明、宫哲兵合著的第一部全面系统介绍、研究女书的专著《女书——个惊人的发现》出版。1990年9月20—25日,中南民族学院在武汉主持召开女书学术研讨会,邀请湖南、湖北、北京两省一市的专家、学者到会研讨。江永的廖景东、熊定春也应邀赴会,并在会上宣读了论文。1991年1月,台湾妇女新知基金会出版署名宫哲兵编著的《女书》一书。同年3月,赵丽明、周硕沂、陈其光合纂《中国女书集成》,交清华大学出版社出版。黄雪贞《湖南江永方言词汇》一文在《方言》杂志连载。5月,谢志民《江永女书之谜》一书由河南人民出版社出版。1991年11月,召开全国女书学术考察研讨会,来自全国10个省、市、自治区的60多名语言学、文字学、民族学、历史学、妇女学的专家、学者聚集江永,进行实地考察和研讨。会上30多位代表宣读了论文,台湾妇女新知基金会郑至慧、英国伦敦大学ILARIASALA小组介绍了女书在海外的影响和她们的研究。会议提出了许多新材料、新观点、新问题,把女书研究推向新阶段。
关于女书的渊源,民间有几种传说:一是很久以前,上江圩才华出众的九斤姑娘做女红创造女字;二是桐口山冲里精通女工的盘巧姑娘18岁那年被抢到道州府,她根据与姐妹织花边、做鞋样的图案,每天造一个字,3年时间造出1080个字,并写了一封长信,藏在一条由她养大的狗身上,带给家乡的亲人;三是宋代,荆田村胡玉秀被选为皇妃,在宫中受到冷遇,只被宠幸三晚,万般清苦,想给家人写信,便创造了女字;四是上江圩一带的女子在织布绣花图案的基础上,共同创造了这种文字。学术界主要有三种意见:一是认为女书的源头可追溯到先秦时代,甚至更早的殷商甲骨文时代、上古刻划符号时代,或古彝文、古百越文字;二是有的认为女书的产生不早于明末、清初;三是认为女书是男尊女卑封建时代的产物、是男耕女织生产方式的产物、是闭塞盆地的产物、是民族融合移民文化的产物,可能产生于中古时期。
女书的性质,有的认为是表意文字或记号文字;多数人认为是单音节表音文字。
关于女书的族属,有专家认为女书记录的江永土话是一种汉语小方言。一些民族语言专家认为,这种土话中不仅保留有壮侗语族语言的词汇底层,也保留有苗瑶语族瑶语支语言的词汇底层。这种方言土话为江永及附近地区汉族和平地瑶所使用。有的认为,这种汉语方言来自吴语、闽语,女书先民可能是百越族。
使用
女书使用主要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祭祀
上江圩的妇女信仰“婆王”。新中国建立前,每年农历五月初十,她们都要到婆王庙(亦称花山庙)祭祀婆王。祭祀前重要的准备工作之一,就是将祈祷内容用女字写在纸上或扇上,其内容是自己美好的期望和消灾免祸的祷告。到祭祀那一天,妇女带着女书到婆王庙去读纸读扇,并将女书纸、扇奉献到婆王庙的神龛上。
二、读唱娱乐
1949年以前,上江圩一带保持男耕女织的习俗。妇女们很少参加农业生产,三五成群集中在一间屋子里做女红,常常是一边工作一边听人读唱女书纸扇。最热闹的妇女活动是“打三朝”和“斗牛节”。“打三朝”是姑娘出嫁后的第三天,以坐歌堂的形式唱歌跳舞,妇女们喜欢手拿用女字写的三朝书读读唱唱,非常热闹。“斗牛节”是每年农历四月初八,妇女们用黑米粑喂牛,并各自带一些食物,凑在一起聚餐、读唱女书。此外,读唱女书也是当地妇女串门、走亲戚、回娘家最喜爱的一种活动。唱到幽默的地方,听众会捧腹大笑;唱到哀怨时,在场者人人流泪。
三、信件往来
江永境内的年轻姑娘过去很喜欢结拜姊妹。两位姑娘结识以后关系融洽,如果其中一位希望与另一位结成姊妹,一般会自写或托人代写一封女书结交信,托女友送给对方,内容多半是推崇对方。对方如果同意结拜,就会托女友送来女书信件,邀她去家里做客。这种用女字写的纸、扇,实际上成为结拜姊妹的信物。结拜姊妹中的人要出嫁时,其他姊妹都要赠送新娘一封女书贺信,此为最珍贵的纪念品。即使结拜姊妹全部出嫁了,她们仍经常携带女书纸扇彼此看望,共同读唱。高银仙、义年华、唐宝珍就是年青时结拜的七姊妹中的三个成员。她们直到现在感情极好,交往甚密,共读女书。
当希望结拜姊妹或女友来家做客时,往往就用女字写一封邀请信。当结拜姊妹或女友遭遇不幸时,就写封女书慰问信托人或亲自送去。结拜姊妹或女友间有时闹矛盾,也会用女字写信互相指责、讥讽,甚至骂人。捎信人必须是女性,不能是男性。
四、诉说身世
上江圩一带的老年妇女,尤其是寡妇,在遇到天灾人祸后,或者感到孤独寂寞、烦恼的时候,就会去找附近精通女书的女友诉苦。这位女友一边用女字记录她的一生苦情,一边说一些安慰她的话,并将这些话也写在她的传记上。这样,这些老年妇女或寡妇就以诉苦的形式发泄心中的烦恼,又以听人劝慰的形式得到感情上的一定满足。更重要的是,她们得到了一份自己的传记,随身携带,以后每当孤独、寂寞和烦恼的时候,就可以拿出来读或请人代读,求得精神上的安慰。
五、记事记史
妇女们常将耳闻目睹社会上或历史上的重大事件,以及当地比较突出的人物,当作女书创作素材,写成作品,形成地方历史资料,成为读纸读扇的唱本。如《太平天国过永明》,记述了太平军到达江永上江圩的时间和活动。《解放歌》记下了上江圩从1949—1958年的历次政治运动,如“解放”、“反霸”、“土改”、“高级社”、“人民公社”等。
六、改写汉字韵文
在女书唱本中,有很大一类是汉字韵文的改写本,即将汉字韵文翻译成女书。被改写翻译的汉字韵文,一般都是以妇女为主角的作品,如《梁山伯与祝英台》、《肖氏女》、《卖花女》等,以资随时诵读。
七、编绣
妇女们常将带有吉利含义的成语,如“万事如意”、“吉星高照”等,用女字编成图案,编织在花带和服饰中,以示祝愿佩戴者吉祥之意。
传承
女书,一般是女性在做姑娘时,由母亲或女长辈教会一部分女字,然后在参加读纸、读扇活动中进一步提高水平。多数人可以达到看字认读的水平,只有少数人能运用女字创作和改写汉字韵文。
女字,由妇女代代传授得以流行,而女书作品却很难代代相传,这是因为过去上江圩一带的老年妇女都相信有阴间世界。她们一生喜爱女书作品,尤其珍爱自己的传记和姐妹间的书信,临死前都要嘱咐自己的子女、亲人,将自己所有的女书焚化,以便死后还可以在阴间继续读纸读扇。有的妇女在丈夫去世后,亦将女书焚化,以表示将自己最珍贵的东西送给丈夫,使丈夫在阴间仍感觉到自己时刻陪伴在他的身边。由于这种人死书焚的传统,在上江圩一带极少发现清代及其以前的女书原件。
据熟悉女书的老人反映,女书的衰落始于民国时期。随着妇女裹足陋习的废除,妇女冲出“女织”的圈子,参加农业生产,不再象以前那样,经常聚集在一起边做女红、边唱读、边创作女书。新中国建立后,女孩有了上学机会,学习现代汉语,使用女书的妇女便逐渐减少,女书濒临失传。20世纪80年代后,随着女书的发掘和研究的深入,女书作为一种奇特的文化遗产,它所包含的文字学、妇女学、社会学、民族学等方面的研究价值,逐渐被学术界认识,因而得到珍存和进一步的研究。
| 千家峒森林公园 位于江永县高泽源林场,规划总面积4430.93公顷,它保存了较为完整的低海拔常绿阔叶林。公园内植物资源十分丰富,据调查,区内有天然林3361.64公顷,占总面积的75.87%,其中原始森林835.67公顷,次生林2525.97公顷,植物种类共有185科692属1637种。 |
| 花山庙 花山,位于江永县允山镇社下村东南,距江永县城3千米,山巅有庙,人称花山庙,亦称姑婆庙,系女书文化活动中心之一。 |
| 江永香柚 明代自广西恭城、容县沙田等地引入种植。清时,县境已有多处“桔柚凝烟翠”柚园。经过果农数百年的精心选育栽培,形成了以桃川洞为主要产地的“江永香柚”。其柚不仅果大、皮薄、肉嫩、核少、甜酸适度、营养丰富,而且树叶、果皮、果肉都浓郁芬香,被誉为“水果之王”,1989年被评为国家优质产品。桃川香柚属芸香科柚属,以细叶型为主,大叶型次之,叶型似心脏。常绿乔木,树形开张,枝条细小,分枝角度大,经济寿命60年左右。花大白色,果实形似葫芦,成熟后色泽金黄,果底有铜钱般的圆圈印环,俗称“金钱花”,是辨别真假香柚的标志。剥开外皮,里面是球形,由白色半透明包衣分别包裹12—14瓣木梳形的果肉。果肉似白玉,厚实汁多,清香嫩脆,带有蜜味。 |
| 江永香芋 香芋是江永县蔬菜品种中栽培历史最久,面积最广,产值最高的优质农产品。由于江永富含硒的独特土壤环境,所产的香芋产品芳香物含量丰富,集香、酥、嫩、鲜于一体,既是席上佳肴,更是淀粉、酿造、糕点、糖果、冷饮等加工业的重要原料或辅料。1999年、2000年、2001年连续三年分别获上海科技节和湖南省第二届、第三届农博会金奖。江永香芋球茎圆正,形似槟榔,表皮黄褐色,有暗红色老斑和须毛,成熟度高,上部嫩点不含淀粉部分少,横切面有密布的紫色、暗红色丝状纹斑,这是出口香芋的必须标志。 |
| 江永香姜 江永产生姜有近千年历史,清光绪《永明县志》载有“筠篮处处卖红姜”的诗句。以福洞村出产的无渣生姜质量最好,民谣赞颂“福洞出生姜,盖过远近十八乡,脆如冬笋嫩如瓜,一家炒姜满村香”。生姜晶莹如玉,形似手掌,外表浅黄色,嫩芽和茎节部鳞片呈紫红色。肉脆嫩无渣多汁,富含姜油酚、姜油酮、铁盐。据测定,含蛋白质0.6—0.8%,糖分3.1—8.1%,脂肪0.4—0.7%,维生素B1和B2、挥发油姜辣等,有强大的去腥除油力,是调味佐餐佳品。既可鲜食,又可腌制和加工,久腌不变色、不变味。具有发汗、温胃、止呕吐、祛痰、驱风寒、解毒杀菌等药用功能。 |
| 江永香米 香米又名香禾米、香稻,西汉时已有种植。三国曹丕曾誉“长沙有好米,……上风吹之,五里闻香”,即指江永源口香米。唐代武则天始列为贡米。其“浓香”之谜,经湖南省土肥研究所、湖南省地质研究所五年研究揭晓,除品种原因外,系产地土壤及地下水含锌、锰、镧、钛、钒、钴、锶等微量元素所致,异地则不得。香米属粳稻型高杆品种,穗长20厘米左右,穗大呈赤铜色。米质优良,精米率77.5%,五色,半透明,光滑油润,腹白小,非糯性,营养丰富。香米香味奇特,且有挥发性,蒸煮米饭时拌合少许,米饭柔软浓香,清香四溢。1984年被评为湖南省优质米。 |
| 江永香菇 香菇,又名香蕈、冬菇,属高等菌类,盛产于江永源口,井边、大远、粗石江等地的深山峻岭之中,与香米、香柚、香芋合称“江永四香”。江永香菇,色泽自然,香气浓郁,盖头硕大。它不仅味道鲜美,而且营养丰富,含高蛋白,经常食之,有滋补强身,延年益寿的效用,是名副其实的“山珍”。江永香菇现已由过去的半人工培育发展为人工栽培,大量销往内地和港澳市场。 |
2020年6月30日,入选“第二批革命文物保护利用片区分县名单”。
2020年7月,全国爱卫会决定命名江永县为2017—2019周期国家卫生县城。
2021年1月18日,获“2018—2020年全国计划生育优质服务先进单位”荣誉称号。
2021年3月,入选教育部公示的“2020年全国义务教育发展基本均衡县(市、区)”名单。
2023年11月,被命名为“省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
2024年1月,江永县被授予“中国气候宜居城市(县)”称号。
1、本站所有文本、信息、视频文件等,仅代表本站观点或作者本人观点,请网友谨慎参考使用。
2、本站信息均为作者提供和网友推荐收集整理而来,仅供学习和研究使用。
3、对任何由于使用本站内容而引起的诉讼、纠纷,本站不承担任何责任。
4、如有侵犯你版权的,请来信(邮箱:baike52199@gmail.com)指出,核实后,本站将立即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