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湖区 编辑

湖南省湘潭市下辖区

雨湖区雨湖区

雨湖区,隶属湖南省湘潭市,是湘潭市的两个城区之一,位于湖南中部湘江之滨。雨湖区因境内有千年名胜“雨湖”而得名。是湘潭的商贸、科教、文化中心,长株潭城市群“两型”社会建设的重点区以及湘潭市“两型”社会建设的先行区。地貌类型以丘陵和平原为主,属亚热带季风气候,雨量充沛、阳光充足,总面积451.39平方千米,截至2023年末,雨湖区总人口为482189人,截至2023年6月,雨湖区辖8个街道、3个镇、1个乡;;区人民政府驻雨湖路292号。雨湖是湘潭城市的发祥地,晋时初成江南小镇,宋代湘潭县治迁于此。因濒临湘江,水陆交通发达,客商过往非常频繁,商业氛围浓厚,至明清时期最为鼎盛,人称工商十万,中南八省物资均在此集散,是全国有名的药都,有“小南京”、“金湘潭”的美誉,也曾是全国三大布市之一。雨湖区内有万楼、文庙、关圣殿、鲁班殿、唐兴寺、秋瑾故居等文物景点56处,其中省、市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0处。区位交通优越。雨湖地处湖南省东西、南北交通要冲,水、陆、空交通极为发达。锰矿资丰富,鹤岭镇锰探明储量居全国第一,素有“中国锰都”之称。2023年,雨湖区地区生产总值746.66亿元,比上年增长4.8%,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18.74亿元,增长2.1%;第二产业增加值347.20亿元,增长6.9%;第三产业增加值380.72亿元,增长3.2%。

基本信息

编辑

中文名:雨湖区

外文名:Yuhu District

行政区划代码:430302

行政区类别:市辖区

所属地区:湖南省湘潭市

地理位置:湖南省中部

面积:451.39 km²

下辖地区:8个街道、3个镇、1个乡

政府驻地:雨湖路292号

电话区号:0731

邮政编码:411100

气候条件: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

人口数量:482189 人(2023年总人口)

著名景点:关圣殿、雨湖公园

火车站:湘潭站

车牌代码:湘C

地区生产总值:746.66 亿元(2022年)

主要高校:湘潭大学,湖南科技大学

历史沿革

编辑

雨湖区雨湖区

商周时期,区境为荆楚之地,越文化的影响较大。

战国后期,楚从黔中郡划出长沙郡,雨湖区全境属长沙郡。

秦统一中国,郡属仍旧。

西汉,刘邦芮为长沙王,继而刘发为长沙王,雨湖区全境属长沙国。东汉初,建湘乡县,划入零陵郡,境内余地属长沙郡。建安二十年(216年),蜀、吴划势力范围,零陵郡属蜀,长沙郡属吴;建安二十四年(220年),吴袭荆州,区境遂均属吴衡阳郡,郡治在今湘潭县古城乡。

晋,区境属衡阳郡,郡治仍在今湘潭县古城乡。当东晋从荆州析出湘州时,境属湘州。

南北朝时期,区境属南朝管辖,属湘州衡阳郡。

隋,区境属潭州长沙郡。

唐天宝八年(749年),从隋代的湘潭和衡山两县北部调整出新的湘潭县,并将县治移至洛口(今易俗河镇)。

五代时期,区境为南方马氏所建楚国属地,隶潭州长沙府。

宋朝,区境属荆湖南路潭州。南宋,湘潭县城迁至今湘潭市城正街,境内经济、文化有所发展。

明,区境属潭州。

清代,区境属长沙府。

民国三年(1914年),境属湘江道。

1949年8月9、10日,湘潭、湘乡和平解放,8月22日,成立湘潭县人民政府。

1950年7月,湘潭县城关区改为县级湘潭市,隶属从岳阳迁至湘潭的长沙专署。

1983年6月,湘潭地、市机构合并,湘潭市辖湘潭、湘乡2县和雨湖、湘江、岳塘、板塘、郊区5区。

1992年6月,民政部批复同意撤销湘潭市雨湖区、湘江区、岳塘区、板塘区、郊区,以湘江为界设立雨湖区、岳塘区。

2009年,经湘潭市政府同意,将湘潭县响水乡成建制划归雨湖区,并由九华示范区托管。

2010年,又将湘潭县响塘乡、姜畲镇成建制划归雨湖区。

 雨湖区地图 雨湖区地图

行政区划

编辑

区划沿革

万楼设计效果图

1992年6月25日,雨湖区辖原湘江区的窑湾、羊牯塘、广场、楠竹山、中山5个街道,原雨湖区的云塘、鹤岭、城正街、雨湖路、平政路5个街道,原郊区的长城、昭潭、先锋、护潭4个乡和先锋农场。调整后,雨湖区共辖10个街道、4个乡、1个农场。

2000年,雨湖区辖8个街道、2个镇、4个乡:广场街道、云塘街道、中山街道、平政路街道、羊牯塘街道、雨湖街道、城正街街道、窑湾街道、楠竹山镇、鹤岭镇、长城乡、先锋乡、护潭乡、昭潭乡。

2010年,将湘潭县响塘乡、姜畲镇成建制划归雨湖区管辖。响塘乡、姜畲镇所辖村(居)委会个数、行政区域面积、总人口、政府驻地均不变。行政区划调整后,雨湖区辖8个街道、3个镇、6个乡。

2013年,撤销雨湖区响塘乡,设立响塘镇,以原响塘乡的行政区域为新设响塘镇的行政区域。行政区划调整后,响塘镇辖农科、响塘、杨梅、长安、柴山、大屋、沙林、益草、小泉、稠泉、金盘、双湖、荷花、匣锦、仁兴、石泉、日新、司马、白冲、侯田、虎形、栲木、良山、尧家、长龙、南谷、益佳、金侨、云岫、水井、金湖、谷湖、芳石、山界、陈蒲、小荆、燕山、白鹤、公和、碑头、方竹41个建制村和龟头镇居委会,镇人民政府驻黄蜂寺(原响塘乡人民政府驻地)。

2013年,撤销雨湖区昭潭、先锋、护潭3个乡,设立昭潭、先锋、万楼3个街道,以原昭潭乡的行政区域为新设昭潭街道的管辖范围,以原先锋乡的行政区域为新设先锋街道的管辖范围,以原护潭乡的行政区域为新设万楼街道的管辖范围。行政区划调整后,昭潭街道辖广场、措树园、高标、烟竹、许家铺、建成6个建制村以及宝丰街、富民城2个社区,办事处驻南岭南路(原昭潭乡人民政府驻地);先锋街道辖中心、建新、先锋、桐梓、金塘5个建制村,办事处驻高岭路(原先锋乡人民政府驻地);万楼街道辖繁城、红星、富强、永红、悦星、文昌、湘竹、渔业8个建制村,办事处驻繁湖路(原护潭乡人民政府驻地)。

 雨湖区地图 雨湖区地图

区划详情

截至2023年6月,雨湖区辖8个街道、3个镇、1个乡; 分别为:雨湖路街道,城正街街道,云塘街道,广场街道,窑湾街道,昭潭街道,万楼街道,先锋街道,鹤岭镇,楠竹山镇,姜畲镇,长城乡。区人民政府驻雨湖路292号。

地理环境

编辑

位置境域

雨湖区位于湖南省中部的湘江之滨,因境内有千年名胜“雨湖”而得名。雨湖区位于湘潭市区西北部。总面积451.39平方千米 。

雨湖区

地貌

雨湖区处于湘潭盆地,近80%的面积在海拔150米以下,地势起伏较为和缓。全区地貌类型以丘陵和平原为主,其中丘陵面积380.65平方千米,占84.33%;平原面积70.74平方千米,占15.67%。

气候

雨湖区属亚热带季风气候,雨量充沛、阳光充足、气候温和宜人,四季分明。年均气温17.2℃,年均降水量1320毫米,无霜期273天。

水文

雨湖区境内湘江、涟水绕区境东、西边缘而过。渠道纵横,河塘密布。

土壤

雨湖区土壤以酸性红壤为主,成土母质以板页岩风化物、第四纪红色粘土、砂岩风化物、紫色砂页岩风化物、花岗岩风化物和河流冲积物板页岩为主,土层较厚,肥力中等,利用率高,水稻土、红壤、菜园土分布较广。

自然资源

编辑

矿产资源

雨湖区矿产资源主要有锰、煤、矽砂、石灰石等,其中鹤岭镇的锰矿资源丰富,截至2015年,探明储量946.5万吨,保存储量343万吨,素有“百年锰矿、中国锰都”之称。

土地资源

雨湖区共有耕地面积13.16万亩,占全区总面积的22.02%。其中,水田11.93万亩,旱地1.23万亩,分别占全区耕地总面积的90.65%、9.35%。

森林资源

2023年,雨湖区年完成营造林67公顷,年末森林面积12006公顷,森林蓄积量62.6万立方米,森林覆盖率26.9%。

水资源

雨湖区境内湘江、涟水绕区境东、西边缘而过。渠道纵横,河塘密布。据统计,全区水资源源可利用量3.94亿立方米,共有水利设施可供水量1.37亿立方米,农业需用水量1.30亿立方米,总灌溉面积14.91万亩。

人口

编辑
根据第七次人口普查数据,截至2020年11月1日零时,雨湖区常住人口为616130人。

雨湖区主体民族为汉族,截至2023年末,雨湖区户籍人口总户数为175051户,总人口为482189人,其中男性人口239442人,女性人口242747人,男女性别比为98.6:100。

经济概况

编辑

综述

雨湖雨湖

2023年,雨湖区地区生产总值800.9亿元,比上年增长6.2%,地区生产总值总量和增速均居全市第一位。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18.6亿元,增长2.5%;第二产业增加值374.6亿元,增长8.6%;第三产业增加值407.7亿元,增长4.3%。

2023年,雨湖区三次产业结构为2.3:46.8:50.9。第一产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比上年下降0.2个百分点,第二产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比上年上升0.3个百分点,第三产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比上年下降0.1个百分点。工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为38.8%。第一、二、三产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分别为-0.3%、58.3%、42.0%。在二产业中,工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35.8%。

财政

2023年,雨湖区一般公共预算收入68.2亿元,比上年增长17.6%,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34.5亿元,总量居全市第一。其中,税收收入27.1亿元,总量居全市第一;非税收入7.5亿元。全区一般公共预算支出41.6亿元,比上年增长4.6%。其中,科学技术、教育、社会保障和就业、卫生健康分别支出9.1亿元、7.8亿元、4.4亿元、2.4亿元。

人民生活

2023年,雨湖区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49647元,总量居全市第一,比上年增长3.9%。按常住地分,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3.9%;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5.5%。城乡居民收入比为1.13:1。

2023年,雨湖区居民人均消费支出36129元,比上年增长4.0%。按常住地分,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支出增长3.9%;农村居民人均消费支出增长4.7%。

固定资产投资

2023年,雨湖区固定资产投资比上年增长5.5%。民间投资比上年下降2.8%。分经济类型看,国有投资下降19.5%;非国有投资增长10.1%。分投资方向看,基础设施投资下降4.4%;高技术产业投资增长28.7%;民生投资下降2.9%;工业投资增长30.5%。

2023年,雨湖区资质以内房地产开发投资比上年下降23.2%,商品房销售面积193.8万平方米,居全市第一,比上年增长2.1%。

第一产业

雨湖区乡村雨湖区乡村

2023年,雨湖区农林牧渔业总产值38.6亿元,比上年增长3.1%。其中,农业产值18.2亿元,增长4.1%;林业产值1.4亿元,增长38.8%;牧业产值14.5亿元,下降1.7%;渔业产值1.8亿元,增长5.1%;农林牧渔服务业产值2.7亿元,增长8.7%。

2023年,雨湖区粮食种植面积13.9千公顷。粮食产量9.5万吨,比上年增长2.2%。

2023年,雨湖区油料种植面积3.0千公顷,比上年增长0.7%;蔬菜种植面积6.9千公顷,比上年增长0.6%。油料产量0.5万吨,比上年增长1.1%;蔬菜产量23.0万吨,比上年增长3.0%。

2023年,雨湖区猪、牛、羊、禽肉类总产量3.3万吨,下降3.3%。其中,猪肉产量2.9万吨,下降3.9%;牛肉产量0.05万吨,与上年持平;羊肉产量0.02万吨,与上年持平;禽肉产量0.24万吨,增长4.3%。年末生猪存栏20.7万头,全年生猪出栏40.3万头。禽蛋产量0.07万吨,与上年持平。

第二产业

雨湖区锰矿资源丰富,鹤岭镇锰探明储量居全国第一,素有“中国锰都”之称。区内有机器厂、机械厂等中央直属企业,形成了机电制造、冶金化工、食品医药、新能源等四大支柱产业,2023年,全区规模企业总数达128家。

2023年,雨湖区规模工业增加值比上年增长22.6%,增速居全市第一,高于全省和全市17.5和16.7个百分点。湘潭经开区规模工业增加值比上年增长29.2%,雨湖高新区规模工业增加值比上年增长13.2%。

2023年,雨湖区资质以内建筑业总产值153.8亿元,比上年增长10.3%。房屋建筑施工面积782.4万平方米,比上年增长0.9%。房屋建筑竣工面积241.5万平方米,比上年下降16.8%。

第三产业

雨湖区是湘潭的商贸物流中心,2023年,雨湖区内共有各类市场45个、商业网点5000多个。

服务业

2023年,雨湖区批发和零售业增加值118.9亿元,比上年增长5.2%;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增加值12.8亿元,比上年增长9.7%;住宿和餐饮业增加值11.7亿元,比上年增长10.0%;金融业增加值31.6亿元,比上年增长6.3%;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增加值22.2亿元,比上年增长17.7%;租赁和商务服务业增加值28.4亿元,比上年增长8.0%;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增加值5.7亿元,比上年增长10.3%;居民服务、修理和其他服务业增加值16.4亿元,比上年增长4.8%;文化、体育和娱乐业增加值5.0亿元,比上年增长3.9%;非营利性服务业增加值67.8亿元,比上年增长1.5%。全年规模以上服务业企业营业收入比上年增长7.9%。

国内贸易

2023年,雨湖区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387.0亿元,总量居全市第一,比上年下降9.8%,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占全市比重43.7%。限额以上法人消费品零售额139.3亿元,比上年下降27.6%。其中,粮油、食品类零售额31.8亿元,服装、鞋帽、针纺织品类零售额14.0亿元,家用电器和音像器材类零售额8.2亿元,中西药品类零售额2.8亿元,汽车类零售额1.7亿元。

对外经济

2023年,雨湖区进出口总额186.9亿元,比上年增长4.6%。其中,出口额139.0亿元;进口额47.9亿元,增长160.0%。全年实际到位内资274.7亿元,比上年增长9.9%。

政治

编辑

职务

姓名

区委书记

段伟长

区委副书记、区长

柳军辉

仅列党政主要领导,不列副职,截至2024年3月

社会事业

编辑

教育事业

湘潭市第二中学湘潭市第二中学

截至2023年末,雨湖区有普通高校8所(含高校独立学院)。普通高等教育研究生招生 5681 人,在校研究生16988人,毕业生 4681 人。普通本专科学校招生 32901 人,在校生112202人,毕业生 25534 人。中等职业学校7所,招生3818人,在校生11180人,毕业生3004人。普通高中7所,招生2313人,在校生7295人,毕业生2043人。初中13所,招生6071人,在校生15915人,毕业生2523人。普通小学50所,招生7477人,在校生41718人,毕业生6354人。幼儿园142所,在园幼儿16317人。小学适龄儿童入学率100%,小学毕业生升学率100%。发放中职国家助学金269.7万元,中职国家助学金资助中职学生2697人次,落实中职免学费资金804.1万元,中职免学费资助中职学生6701人次。

科技事业

截至2023年,雨湖区内有湘潭大学、湖南科技大学等5所高等院校、17家科研机构和2个博士后流动站。校区交流合作紧密,区人民政府与湘潭大学签署了战略合作协议,区内众多企业也与各院校建立了产学研联合。以北二环为主干线,以湘潭大学、湖南科技大学等重点院校为依托,积极对接长沙岳麓山大学科技园,重点建设湘潭大学城科技园,将其建成高科技成果孵化基地和高新技术产业园。

2023年,雨湖区有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2家,省级企业技术中心6家;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7家;获得省级以上科技成果登记15项;省级双创示范基地1家。全年专利授权量2358件。其中,发明专利授权量894件。全区高新技术企业250家,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227.1亿元,高新技术增加值占GDP比重28.4%。

文体事业

2023年,雨湖区有公共图书馆3个,纪念馆1个,群众艺术馆、文化馆1个。

2023年,雨湖区有体育场地2192个。其中,体育馆13座,运动场71个(含体育场、小运动场、田径馆),游泳场地11个(含游泳池、游泳馆)。开展全民健身15项,新建农民体育健身工程的行政村2个,经常参加体育锻炼人数22.8万人。

医疗卫生

2023年,雨湖区共有医疗卫生机构454个,其中医院33个,妇幼保健院1个,乡镇卫生院5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15个,诊所(卫生所、医务室)295个,村卫生室103个,疾病预防控制中心2个,卫生监督所2个。全区共有卫生技术人员8233人,比上年增长2.1%,其中,执业(助理)医师2832人,增长3.3%;注册护士4197人,下降0.2%。医疗卫生机构拥有床位7896张,比上年下降2.6%。其中,医院拥有床位7565张,下降2.7%;乡镇卫生院拥有床位198张,下降4.8%。

社会保障

2023年,雨湖区新增城镇就业1.5万人,失业人员再就业9303人,参加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人数9.1万人。参加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人数36.7万人,参加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人数22.1万人,参加生育保险职工人数11.3万人。

2023年,雨湖区获得政府最低生活保障的城镇居民4591人,全年发放最低生活保障经费2347万元;获得政府最低生活保障的农村居民4335人,全年发放最低生活保障经费1937万元。年末各类养老机构床位2423张。

交通

编辑
雨湖区地处湖南省东西、南北交通要冲,水、陆、空交通极为发达。上瑞高速、京珠高速等2条东西、南北交通大动脉在此交汇,潭衡高速正在加紧建设,长潭西线高速公路将长沙市岳麓区与雨湖区连成一片。320国道、107国道在此会合,湘黔铁路横穿全境,湘江千吨级码头四季通航,距长沙黄花机场仅半小时车程。特别是“百年地标”工程——湘潭火车站,改扩建后有9股道3个站台2个广场,并配备规模始发列车,与正在规划建设的长株潭城际轻轨对接,将成为集火车、城铁、公交为一体的长株潭交通枢纽中心。

历史文化

编辑

综述

雨湖区是湘潭城市的发祥地,晋时初成江南小镇,宋代湘潭县治迁于此。因濒临湘江,水陆交通发达,客商过往非常频繁,商业氛围浓厚,至明清时期最为鼎盛,人称工商十万,中南八省物资均在此集散,是全国有名的药都,有“小南京”、“金湘潭”的美誉,也曾是全国三大布市之一。

历史遗迹

2023年,雨湖区内有万楼、文庙、关圣殿、鲁班殿、唐兴寺、秋瑾故居等文物景点56处,其中省、市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0处。

文物保护单位

序号

历史文化资源点名称

基本情况介绍

文物等级

地址

所辖街道

1

北五省会馆(关圣殿)

始建于清康熙年间(1662-1722年),道光十九年(1839年)重修。为北五省(山东、山西、陕西、河南、甘肃)旅潭商民议事及祭祀关羽所建。占地面积约4000平方米,座北朝南,木结构,中轴线上自南而北依次为前殿、大殿、后殿,两侧有钟鼓楼。为陕西,山西,河南,山东,甘肃五省会馆,为三进式宫殿建筑。前进自成院落,设山门和戏台,正门门额为楷书“关圣殿”三字,侧门分书“河岳”“日星”。门楼上有“桃园结义”“龙戏珠”、“犀牛望月”、“刘海戏蟾”等人物故事泥塑及花卉陶塑。院落厢房为回廊式木结构建筑。中进为春秋阁,面积86.5平方米,重檐歇山顶,高16米立于高1米面积21平方米的花岗石平台上。大殿面阔一间,进深一间,抬梁式构架,重檐歇山顶,黃琉璃瓦,殿前有1对狮座透雕蟠龙汉白玉柱,柱高4.8米,径0.8米。殿内藻井上有木雕贴金盘龙,四周隔扇有人物、花卉雕饰。前门及大殿两侧均置汉白玉石狮。御路有汉白玉透雕盘龙。殿内现存“棉花规例”及清代维修记事石碑10余块后进临雨湖,原建有花园、亭台已毁。乾隆三十九年(1744)大修,重建舞楼、禅房。嘉庆12-15年(1807-1810),大殿重修。大殿前坪铺花岗石。道光19-20年(1839-1840)进行全面修整。民国初年,关圣殿先后改作营房,学校。民国21年(1932)再次整修,新中国成立后,先后改为民居和市歌舞剧团驻地。“文化大革命”时期损毁严重,后殿被工厂占用。2013年被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是典型的南方会代表宽,是研究地方民俗、明清商业形态、会文化、移民经济史的重要资料。2018年-2019年进行全面修整。

国家级

平政路392号

雨湖路街道

2

湘潭文庙

始建于南宋绍兴初年,属砖木结构,原址在小东门(原称文星门)内。元至正十四年(1354年)毁于兵灾。明正德十一年(1516年)重建。因小东门一带地势低洼,每当雨季湘江泛滥,常遭洪水浸淹,便沿江向南两里,改建在现在所在的学坪官。明洪武十六年(1383年)、正德十一年(1516年)或修缮或扩建,明末再庹毁于战火。清顺治九年(1652年)第三次重修。其后于清嘉庆、道光、咸丰、光绪、宣统及民国3年(1914)、民国36年(1947年)又多次修葺,原师院于1983年、1998年、进行了整体维修和局部维修,2008年湖南科技大学又再次修葺。现存文庙棂星门已毁,从大成门开始,向内两侧厢房、大成殿,之后为亚圣殿。湘潭文庙成为湘潭历史文化的标志。

省级

城正街街道

3

江西会馆-石坊

江西商人于现址建许旌阳祠,并题门额“万寿官”,实为江西会馆。其建筑为园林式,由门楼牌坊、旌阳阁、正殿、花园等部分组成。正殿建于高1米、宽16米、长16.3米的石台基上四周立石柱24根,重檐歇山顶、五色琉璃瓦,为湖南清代园林富丽之作。后年久失修,逐渐圮毁拆除,仅存石坊。江西会馆石坊系牌楼式建筑,为花岗岩和汉白玉结构,一门两柱,高12米,宽5米,左右两侧置石狮。牌楼上有双龙、人温声鸟展和社泥楷书“江西会馆”4字

省级

沿江路

雨湖路街道

江西会馆-夕阳亭

夕阳亭又叫夕照亭,夕阳亭始建于宋代,改建于顺治七年(1650年)。夕阳亭为正方形,重檐四角攒尖顶,黄琉璃瓦、葫芦顶。四周有石栏,栏上雕刻花卉和鸟兽。湘潭以江西移民为主体,江西商人以经营药材为主。江西会馆是湘潭最大的会馆,夕阳亭是江西会馆的阳石山庄(宾馆)遗留,是现存“雨湖八景唯一保存完好的一处。

省级

雨湖路街道

4

鲁班殿

始建于明:1912年部分被焚,1915年由泥木工人集资重修。别,方形材闭式(即子屋)庭院建筑,砖木结构,马头墙封山,青砖灰瓦粉墙,,璃屋脊瓦当檐唇,屋宇高耸、雅朴端庄。前栋门额保存有“湘古城全景图”泥塑,此图分三分,右部为文昌阁至小东门图景,原文昌阁全貌明晰可见。中部古城城内至密湾图景,蜿蜒的城墙和观湘、文星诸门及城墙上的城楼、垛口一目了然,城墙外半边街的吊脚楼,依次往左是大埠桥的石拱,万寿宫的高墙、关圣殿的飞檐、石嘴垴唐兴寺、唐兴桥、密湾、凡三街六巷,雨湖垂柳均形貌逼真。左部分为杨梅洲图景,市街房屋,别具风格。在这些景物之下是浩浩湘江,江面百舸争流,江岸码头历历在目。此泥塑被誉为湘潭的“清明上河图”。鲁班殿内现保存有戏台,是湘潭市内唯一保留的戏台(未经重建)。大殿原供奉鲁班金像,两厢供奉有关公、财神像。相传农历5月7日为鲁班诞辰纪念日,泥木工人过去每年云集于此,开展纪念活动。鲁班殿现整体保存较好。2002年湖南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省文物保护单位。2015-2016年全面修缮

省级

窑湾街道

5

石灵桥

原名湘宁桥,系湘潭人始建,位于湘潭县北部与宁乡交界的靳江河上,历为湘、宁两地商贸往来及百姓出行必经之地。该桥28造型大方,桥身总长54.5米,宽6.3米,单孔跨度大,高8米

且共有5拱,为省内同类桥梁中所少有桥嫩砌石之间平整无缝工艺上先凿成燕尾口,再浇铸铁水,增加桥身的牢固度,墩身刻有蜈蚣,取其镇龙驱洪之意。桥墩上水尖,下水平,呈船状,桥

沿为石柱坊条栏杆,桥身雕刻精美,望柱刻有瓜果、鱼、猴、鹿等造型,整座桥是当时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也从一个方面反映了当时的科学技术水平。

省级

鹤岭镇

6

望衡亭

陶侃驻军石头寺时,曾此建有钓鱼、望岳(因可望见南岳)二亭。元御史燮理溥化曾作望岳亭诗。随着时间的推移,二亭先后被毁。唐大中时,又在此建有湘江亭。唐李群郑谷、孟宾于皆有诗,元时毁于兵火。唐时在此并建有黄叶亭,以唐韦迢“湘潭一叶黄”名而得名,后又在黄叶亭址建有远景楼,但均已毁圯。到民国初年此处只是一片废墟。民国十七年,王捷俊驻防湘潭,拓宽湘潭街道,在石嘴垴仍筑一事,取陶侃“望岳”之意名之日“望衡”,“以其朔景遗行也”民国二十一年望衡亭正式建成。亭分三层,全部为花岗岩构建。2011年湖南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2004年,市政府对望衡亭进行了重修,重修后的望衡亭及其周边被辟为一小型游园。王捷俊衣冠冢在望衡亭1米处,具有很高的历史价值和科学价值。

省级

窑湾景区

窑湾街道

7

潭宝(窑湾)汽车站

始建于1925年,1927年建成,后因失火1931年重建。潭宝汽车站的主体建筑系圆柱式楼房,为砖混结构,分三层,耸立在直径45米,高5米的用花岗岩砌的防洪护坡台上。建筑本身直径15米,含中间5米的圆形天井。潭宝公路是我国最早的公路之,潭宝(密湾)汽车站是潭宝公路的起点,也是我国较早的车站之一,同潭宝公路同期修建。那时因江上没有桥,人车过江全靠波船,潭宝(窑湾)汽车站在当时的日常生活中有着重要的作用和地位。潭宝(窑湾)汽车站有独特的环形设计和中国早期的立交设计。旅客从一层进出车站,汽车从二层进出车站,人车分流。一二层间以台阶连接。二层旅客上下车的区域有顶棚,免于日晒雨淋。此顶为钢筋平拱设计,其施工工艺之高超,令人惊叹。二层的环形设计使汽车在站内沿着同一个方向行驶,不会迎面相撞。其独特的立交式的设计在当时的设计理念是领先的。几年之后,河东的东坪镇也修了一座汽车站,潭宝(窑湾)汽车站又称为西站。开始时,汽车站只有10多台烧木炭车,解放初期,这里的10多辆烧炭车逐渐改成了20台汽油车,每天往返邵阳、长沙等地。随着湘潭城区的发展壮大,旧城区窑湾街逐渐失去了核心地位。特别是湘江一大桥通车后,潭宝(窑湾)汽车站的繁华和喧闹不再,而长途汽车站兴建后,潭宝汽车站便被冷落了。湘运公司将之另作他用。

省级

窑湾街道

8

湘潭抗日阵亡将士纪念牌

1938年7月7日,即抗日战争一周年之际,湘潭县的机关团体与民众为纪念浴血奋战的抗日阵亡将士,共建抗日阵亡将士纪念碑于学坪。碑名由原国民党中央政府监察委员黎丹题写。“忠贞永式”的奠基碑由原国民党陆军中将、步兵学校教育长王俊书丹。1944年,湘潭沦陷后,纪念碑遭日寇破坏。1945年,抗战胜利后,纪念碑修复。1985年修缮。修缮后的抗日阵亡纪念碑,耸立在花岗石台基之上。碑身呈方锥形,通高9.9米,底部1.35米见方。台基四周绕以石栏,碑四周遍栽各种花草。碑身之于台基正中。碑座四侧位石级,碑、栏、阶均为花岗岩质地,青灰色,碑身四面用原书正楷镌刻“抗日阵亡纪念碑”九个大字。

省级

城正街街道

9

南楼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县城于1950年析出建湘潭市,湘潭县级机关驻市区。中共湘潭县委和县人民政府机关驻地位于观湘门直街北端,称县直属机关大院。1954年建南楼,南楼起建初期为湘潭县委招待室,县委常委楼,在当时是以湘潭最高标准建造的。苏式风格,砖混结构,二层。胡耀邦、华国锋、彭德怀等党和国家领导人曾在此居住、办公。是党和国家领导人具体领导湘潭人民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物证。

省级

城正街街道

10

湘潭市一大桥

位于湘潭市区,当时为沟通国道107线、320线的主要桥梁。钢筋混凝土桥。1961年10月1日建成通车,全长605.22米,加上东西引桥,总长1515米。桥面净宽21米,车行道16米,人行道各2.5米,9墩8孔、净跨60米,载重汽18-拖80吨,

是湘江上湘潭第一座大桥。当时叫做湘潭大桥,后来湘潭湘江上陆续修建了多座桥梁,就改称一大桥。长期以来,是湘潭市区唯一连接两岸桥梁,是原来107国道唯一连接线路。

省级

11

唐氏义门

明永乐二年(公元1405年)湖南发生旱灾,灾民饥饿,当时世居攸、醴、衡之交的千余家唐姓族众,在唐礼的带领下捐出唐家谷万担,赈济潭、衡、攸、醴四县灾民、四县之民感激此举而联名奏知朝廷、永乐皇帝为了旌表唐姓家族的义举,令知府题赠“唐氏义门”四字。永乐三年,湘潭知县奉旨在城内月弓桥畔建坊,坊额:“唐氏义门”,从此月弓桥畔成为唐姓聚居之地,并在此建造祠堂。唐姓族众并将坊额刻石嵌入唐则敏公祠槽门首,坊额两侧附刻碑文:“顺治十六年,邑侯史宗尧纂修县志载明永乐二年大旱,唐礼率族备米谷万担,散给潭、衡、醴、攸四县之贫,永乐三年奉旨建坊旌表,额曰:“唐氏义门”。门坊上部为“福如东海”“天官赐福”、“寿比南山”等三幅人物画像,“唐氏义门”刻石横额为原有之物,门坊两侧恢复刻有“恩周四县,籍隶五朝”对联。1986年市政府拨款责成市博物馆进行维修,重修后的唐氏义门保存了历史原貌。是湘潭人民扶贫济困传统美德的见证。

市级

城正街街道

12

三义井

建于清代。原名三眼井,又名义井,根据湘潭县志记载,“旱盛不歇,何氏割其井以济邑人,故名义。”是“湘潭三泉井”之一。井有三个井口可以打水,用花岗岩构成,为当时当地居民的主要取水地。由何氏家族的三世祖何萱建。毛泽东早年在长沙求学,往来湘潭,总是住在三义井附近的“毛福昌”号,常在此取水沐浴。1981年的时候井口被封,从此不再出水,目前只能见到掩盖井口的石板。为市区重要的古井。

市级

城正街街道

13

小东门码头

始建于清代,全长38米,宽12米左右,由94级花岗岩铺成,从上游往下游依次设置四条通道,依次宽2.75米、2.75米0.65米、2.75米,两侧及正中间通道均设有护桩栏杆,深水区另连接一处宽约2.75米,长约26米麻石台阶直达河中。为防滑披靠河底处打有松木桩多处,至今保存完好。此码头规模壮观,功能齐备,基本保持原貌,充分反映了清代湘潭水运的繁荣发达,hF0949年8月湘潭和平解放解放军入城的主渡口。

市级

城正街街道

14

陆义庵

位于中山路北面,建于清代,为典型二进式居民住房,进深5间,砖木结构,青瓦顶。主体结构、内部梁柱、榫卯结构保存完好。清代,许多江西人来潭经商。当其中一些故于湘潭时,其灵柩暂时停放于陆义庵,再择日运回江西老家安葬。反映了清代全国许多地方商人来潭经商的历史,同时湘潭与江西历史渊源的见证,对于研究清代居民房屋结构和当时历史文化具有重要意义。

市级

窑湾街道

15

唐兴桥

位于上十八总与窑湾社区主干道相汇处,系清初邑人肖俊义捐修,因邻近唐兴寺得名。旧时为湘潭城通往湘乡、邵阳以及花石、衡山等地的必由之道。位处交通要道,为方便市民商旅通行,历史上经历多次修缮。唐兴桥长13米,宽6米,净跨12米,桥身与桥面全由花岗石砌成,两旁有34根花岗石围栏,柱头缀有狮、猴、象、鹿、兔等动物的立体雕像,栏柱间横栏条石呈菱形放置。桥上立柱上刻有“禁止摊担”“禁止推车”“禁止粪船”的公益性文字。系湘潭地区重要的古桥梁,是研究湘潭桥梁及运输历史的重要文物。

市级

窑湾街道

16

李柳染堂

建于道光6年(1828年),青山桥李姓两兄弟来湘潭窑湾一带商行当学徒。因勤奋好学,之后自已开店当老板。后来建了李柳染堂用来住宿和做生意。该建筑物建造独具特色,砖木结构,建筑长约50米,宽30米,为三进三开间结构,最后一进己毁。屋顶是加层,既保证了采光,又冬暖夏。屋内有天井,前门是石框大槽门。是湘潭保存最好的清代城市民居之一,见证了湘潭商业繁荣及商业活动。

市级

窑湾

17

安仁堂

始建年代不详,于清道光十三年重修,为清朝从江西到湘潭经商的商人兴建的江西会馆。为砖木结构,分前进、中进和后进,前进为关公殿,中进为佛殿,后进为观音殿。中进堂和后进堂的左右佛堂已被损毁。当时湘潭以江西移民为主体,江西旅潭的商人主要从事药材生意。很多江西移民死后没有回江西老家安葬,而是在南盎岭购地下葬。安仁堂实为江西移民的墓庐。每年一月

到七月的初一和十五举行祭祖祭祀活动。周围有十五亩地的收成用于会馆的日常开支和维护修缮。对研究当时的商业文化、移民文化、祭祀民俗都有一定的价值,同时其建筑结构及其雕刻纹

案都有十分重要的艺术价值

市级

先锋街道

18

江山胜迹石刻

“江山胜迹”字凿于沿江西路望衡亭与唐兴桥之间的崖壁上。位于陶公山下,正对湘江拐弯处,风景优美,石刻长16米高3.6米,石壁上面刻着”江山胜迹”四个大字和落款,王捷俊题字,书者为民国时期的知名人士朱德裳先生。此为湘潭地区最重要的摩崖石刻。据史料记载,朱德裳(1874-1936)祖籍湘潭县,自幼聪明好学。1903年,他以湘潭县第一的成绩,被清政府选送到日本学习警政,与杨昌济,陈天华等34人同行。归国后任清政府民政部警视厅右丞,北京官医院监督等职。并主办湖南警政学堂。他为官廉洁,享誉全国。1921年湘潭人民为纪念民族英雄,为陶侃、何腾蛟重修衣冠冢于石嘴垴山上,举行了盛大的公祭活动,并由王捷俊题,请朱德裳先生书写”江山胜迹”4个隶书大字,后由工匠雕刻于石壁之上。

市级

窑湾景区

窑湾

19

秋瑾故居

建于清末,是辛亥革命著名女烈士秋瑾在湘潭的故居。秋瑾祖籍浙江绍兴,1895年随父秋寿南来到湘潭,1896年与王廷钩在湘潭结婚,当时王家在十八总由义巷内开设“义源当”当铺,秋瑾婚后即居住于义源当后院,直到1903年上北京为止。义源当原有房屋十余间,二层砖木结构,总面积900多平方米。1944年日机大轰炸所焚,现仅留义源当侧门一间,是湘潭市重要的辛亥革命文物。

市级

窑湾街道

20

过江电报房

建于清光绪二十四年(1898)。电报房墙体用青砖砌成,总高度10米左右,分上下两层,木质楼板,人字形瓦面屋顶。房子朝北开门,南墙和西墙各开一窗,东墙的内侧架设木梯。在楼上西侧靠近窗户的墙体上,有8个穿墙而过的弯头瓷筒,是供接纳通信线缆所用的。清光绪二十二年(1896),湖南巡抚陈宝箴与湖广总督张之洞商议并动工架设湘鄂间电报线路,1897年竣工,1898年将此线路延伸至湘潭,湘潭在泗洲庵巷黎氏宗祠内设官督商办电报子局。过江电报房是当时全国通信网络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每天有专人负责接收传输电报电话。在江的对岸还有一座同样的建筑,通信电缆埋在江底,穿江而过,连接两个机房。随着时代变迁,通信发展日新月异,电报房逐渐失去了作用。过江电报塔楼是湘潭市迄今为止发现的最早的通信机房。

市级

万楼

21

刘道一烈士祠

刘道一(1884~1906),中国近代民主革命者,字炳生,原籍衡山人,后隶籍湘潭。华兴会、同盟会会员,曾任同盟会书记干事等职。留学日本时,与秋瑾等组织十人会秘密团体,倡言革命。又参加冯自由在横滨组织的洪门天地会,被封为“草鞋”(将军)。光绪三十一年(公元1905)加入同盟会,任书记、干事等职。次年回国,联络会党、新军发动萍乡、浏阳、醴陵武装起义,不幸事机泄露被捕,清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牺牲于长沙。刘道是同盟会员中为中国民主革命牺牲的第一人,也是留日学生中因反清革命被杀害的第一人。1913年根据孙中山先生指示,湘潭县议事将原湘潭县守备衙门改为刘道一烈士祠。遗体葬于长沙岳麓山。1913年建烈士祠,时为三进,10余间。后房屋为民居座北朝南,砖木结构,穿斗式构架,小青瓦硬山顶。2001年修葺一新,房屋保存完好。现有房屋7间,占地面积156平方米,其中堂屋有烈士遗像和生平事迹介绍,并有孙中山、黄兴等吊词。此外,尚有其他文物100多件,供人瞻仰。系湘潭重要的辛亥革命文物。

市级

城正街街道

22

梁焕奎父母墓及母亲墓

湘商先驱梁焕奎母刘太夫人墓,建于民国3年(1914)。梁焕奎(1868~1931)民族实业家,光绪举人。1896年任湖南矿务局文案,致力于发展湖南矿业,1908年在长沙成立华昌炼锑公司,任董事长,所出纯锑质量超过英国,对我国镁矿业的发展贡献甚大。该墓地宏伟气派、依山傍水,墓碑中间刻有王闿运撰并书《诰封一品太夫人梁荣禄妻刘氏墓志铭并序》。

市级

广场街道

23

朱德裳墓

朱德裳(1874~1936),字师晦,原湘潭县罐子窑(今九华)人员。是清代第一批留日学生。加入同盟会,投身于辛亥革命,历任民国政府要员,并以其书法见长。著《中国魂》、《续湘军志》《三十年见闻录》等。1936年卒于城内陶园。墓坐东朝西,墓围、墓冢均为三合土结构。花岗岩墓碑,刻有“显考朱公师晦老大人之墓”等碑文和“青天白日”图案。是湘潭市保存完好的民国名人墓。

市级

经开区

24

钟楼

湘潭市第一中学始称湘潭县学堂。是在欧风东渐,兴学育才的20世纪初,由湘潭有识之士谢鼎庸、王国栋经呈清廷抚宪备于1902年5月获准创办于陶公祠。1933年择现址建新校区。此占地110亩,建筑面积近4万平方米。办学百多年来共培养了毕业生5万余人,其中有“五四”运动先驱陈大榕、革命家罗亦农等一大批志士仁人,有国家级运动健将彭晓燕等一大批出类拔萃的学生。1932年,县政府决定为学校兴建校舍,选定十四总后风车坪(即今地址)为校址,购地15亩。1933年兴建钟楼栋。建筑面积为1541平方米,为两层的砖木结构,共有十八间房间,风格为哥德式建筑。湘潭市第一中学-钟楼是湘潭市近代著名的教育建筑。

市级

云塘街道

25

伍舜卿墓庐

墓庐建于1936年,是湘潭墓庐中仅有的中西合璧建筑。横开三间,清水砖墙,周围用青砖砌以墩柱,环以十柱构成回廊,小青瓦屋顶,墙体及部分构件具明显欧式风格。墓庐屋中墙上原嵌有伍舜卿石刻画像及于右任等名家书法画像赞石碑。是湘潭市至今保存较好的私家园林建筑,也是民国湘商发展的重要见证。因风吹雨淋,目前屋檐损害严重。

市级

长城乡

26

思过堂

建于民国时期,红砖青瓦,一层砖混结构,建筑中轴对称。是国民党湘潭县党部办公场所,建国后改作湘潭县政府所属办公用房。为一层砖混结构建筑。是湘潭民国时期重要的行政建筑。

市级

城正街街道

27

原一自来水厂取水泵房

1954年8月,市政府为选定水厂厂址,拟出《双议塘方案初步资料》,选定供水在窑湾老汽车站取水,黄土山建造水厂,10月城建委又综合其他资料提出取水部分建在石嘴垴为宜。1957至1958年建设自来水厂,1958年2月正式动工兴建泵房.同年7月1日灌溉泵房试车,随后河西水厂(1982年该称为一水厂)正式动工兴建.1959年9月7日凌晨两点,一期工程建成投产,10月1日正式运行供水,湘潭人民从此结束饮用湘江原水的历史。湘潭水泵房是湘潭城市文明建设的重要遗存。

市级

窑湾街道

28

胡耀邦故居

胡耀邦(1915~1989),湖南浏阳人,1962~1964年以共青团中央书记身份兼任中共湘潭地委第一书记,在此期间曾居住于此。在湘潭工作的近两年时间里,胡耀邦深入基层调查研究,足迹踏遍湘潭地区所辖11个县市。在湘潭期间,他组织开展了四查四帮“活动。总结岳阳毛田和攸县菜花坪的典型经验(当时属于湘潭地区),号召全区”北学毛田,南学菜花坪”。1953年建。故居为一层红砖混结构,左右对称式建筑,面积约250平方米。为左右对称式建筑,面积约50平方米。为其在湘潭至存较为完好的唯一建筑。

市级

广场街道

29

华国锋故居

华国锋(1921~2008),原名苏铸,山西交城人。华国锋取义于中华抗日救国先锋队。华国锋在湘潭工作多年,1952年任湘潭县委书记,1954年任湘潭地委书记。1956年兼任韶山灌区指挥长。1962年至1967年,华国锋曾居住于此。故居原为湘潭地委招待所,砖混结构建筑,两层,木楼梯木地板。二楼靠东侧最里面的两间房为华国锋卧室和办公室,现保留了当初的木质地面和基水格局。为华国锋在湘潭生活和工作的重要见证。

市级

广场街道

30

原湘潭地区行署办公大楼

1964年设计建设,为四层钢筋混凝土结构,仿苏式代表性建筑,建筑原型参照了人民大会堂的建筑结构和外观。长87米,宽18米,高24米,建筑面积5780平方米。为原湘潭市政府办公楼,现为雨湖区的行政中心。是湘潭市保留较为完好的仿苏式大型建筑。

市级

雨湖路街道

31

湘潭湘黔铁路桥

湘江铁桥位于湘潭市区,东起五里堆,西至宋家桥,是湘黔铁路重要桥梁。于民国24年(1935年)筹建,历时8年,仅建桥墩10个。民国32年,日军南犯,湖南省政府奉令破路,曾对三个桥墩实行炮轰和爆破,而墩未受大损。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1953年6月着手复建,1954年1月建成通车。共11孔,全长843.76米,桥宽8.6米,总投资2460万元。湘江铁桥通车,它对贯通湖南东部、西部交通至关重要,是湘黔铁路重要桥梁

为湘江和湘潭第一座铁路桥。

市级

万楼街道

32

陶侃墓

湘潭百姓为纪念晋湘州刺史陶侃而建的衣冠冢。陶侃,字士,江西浔阳人,晋怀帝永嘉元年(307年)出任荆州刺史。建兴元年(313年),从荆州率军来湖南征剿盘踞湘州州城长沙的流民起义。遂以石头寺为军帐(指挥所)。晋成帝咸和七年(322年)卒后以长沙郡公身份归葬长沙,被追赠为大司马,并赐谥“桓”。湘潭百姓念其政绩,特建此墓。陶侃墓为衣冠塚,墓为三合土封固长3.7米,宽1.85米,高2米,顶成棱形状。墓碑上刻“晋都督陶桓公墓”,“民国十年重修”等字样。系湘潭重要的名人古墓藏。

市级

窑湾

33

何腾蛟墓

字云从,贵州黎平人,明崇祯十七年(1644年)

任兵部件即,都督湖广、四川、云南、贵州、广西军务,时清兵入关,清顺治六年(1649年)(即明桂王永历三年),何腾蛟入潭城督师,兵败被俘不屈,就义于通济门外流水桥,葬在陶公山上。明永明王赠中湘王谥文烈,清人何永珍在其《湘潭竹枝词四十首之二十》曰:“幸葬中湘文烈王,陶公山气郁苍苍,踏青修游人伙,争奠茝臣围墓香”。下葬一年后后人将其遗体迁回贵州老家,现在留存为衣冠冢。平面为长方形,长3.9米宽2.3米,高2米,三台土封固。原有砖石砌围,前有石栏,墓左建有墓庐,墓前有花岗岩墓碑,为1921年重修时所立,碑刻“明阁学何忠诚公墓”。墓碑高1.15米,宽0.4米。现有墓葬为上世纪八十年民政府重修。系湘潭重要的名人古墓葬。

市级

窑湾

34

江南机器厂招待所

源自清末张之洞创办的汉阳兵工厂拆分而建,红砖、清水墙,50年代的苏氏建筑,建国初期军工企业代表见证。

市级

楠竹山镇

35

原江南机器厂俱乐部

源自清末张之洞创办的汉阳兵工厂拆分而建,红砖、清水墙,50年代的苏氏建筑,“大企业、小社会”,是企业开会、举行重大活动场所,是楠竹山片区最重要的娱乐场所。是湘潭少数保留下来的俱乐部(文化宫)。

市级

楠竹山镇

36

潭宝公路纪念牌亭

1925年,湘中公路局在潭宝公路起点处修建了全国第一个砖和钢筋砼结构汽车站—潭宝汽车站,并在站前(今沿江西路314号窑湾汽车轮渡码头出口的跨线桥侧),修建了“湖南华洋互赈会创修潭宝公路碑亭”。碑文详细记述了当时国际国内形势以及修建潭宝公路的起因、组织者和机构经费来源、工程技术人员、建设过程、工程费用、建设时间、工程量等情况。乃中国公路文化瑰宝。此碑因解放初拓宽潭宝汽车站跨线桥面拆亭,致碑遗失,后于1986年12月在湘潭市政公司院内找回。1981年根据国家交通部统一命名,潭宝线命名为国道320线(上海至昆明)。1987年12月25日,为纪念(湘)潭邵(阳)公路建成60周年,湘潭市人民政府在320国道砂子岭商贸城(潭邵路84号)北侧重新修建了碑亭。1993年10月湘潭市人民政府公布该碑亭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2016年6月,市政府批准潭宝公路纪事碑回迁原址。2016年11月纪事碑从潭邵路84号移至窑湾潭宝汽车站。2017年2月在汽车站轮渡码头渡所旁新建碑亭,将纪事碑永久安放在亭内,作为重要文物供游客观赏。

市级

窑湾街道

37

毛福昌号

毛福昌号是两百多年的老式民居,毛泽东早期在长沙求学,往来湘潭,总是住在三义井近处的毛福昌号,据现在保留的湖南省立第四师范学校1913年的学生名册中记载,毛泽东的通讯地址是:湘潭三义井毛福昌.毛泽东曾在这里住宿、开会。是一座爱国教育场所。

市级

城正街街道

38

宽裕粮行

是毛泽东小时候当学徒的粮行。1936年10月,毛泽东与斯诺在延安谈了十几个晚上,几乎每天都谈到12点。斯诺把谈话记录整理成了一篇《毛泽东自述》。内有:“我父亲决定送我到湘潭县一家同他有来往的米店里去当学徒。起先我并不反对,觉得这也许是有意思的事。可是差不多就在这个时候,我听说有一个众不同的新式学校,于是决心不顾父亲的反对,到那里去上学。这个未定级的学校就在我母亲娘家所在的湘乡县。”毛泽东所说的“湘潭县的一家米店”就是宽裕粮行。砖木结构,小青瓦顶,狭长型。靠湘江一边在修湘江大堤被拆除。是毛泽东成长时期在湘潭市区的重要场所。

市级

窑湾

39

杰灵台

杰灵台为万楼遗址,位于湘江左岸。万楼始建于明朝万历四十三年(1615年),又名文昌阁、文起楼,由湘潭县令包鸿主持修建。任京官李腾芳为其取名万楼,寓意"万,乃数之大者,邑从此而大也",并作《万楼记》。20世纪50年代,万楼主体

建筑因失修垮塌,60年代其附属建筑观音阁失火被焚毁,唯杰灵台最坚固,经风吹雨打,台基保留至今。“台高三十尺,楼高四十尺”,“用石三十万尺,用木三千个”,台为石筑,时任湘潭县令包鸿逵邀请李腾芳登楼览胜,当场题其台为“杰灵台”,取人杰地灵之意。

历史建筑

万楼街道

40

原湘潭火车站

1935年建造,为当时湘黔铁路第一站,湘黔铁路于1937年12月开始施工,1938年12月湘潭到娄底路段通车,而仅仅6个月后因防止侵华日军利用铁路西侵,而将钢轨和枕木拆除。它当时叫湖南省铁路总公司湘潭车站。1943年,日本人侵略湘潭,对湘黔铁路等设施实行“焦土”政策,铁路被毁坏。后来日本人投降,重新修建铁路、并改道新的火车站,湘潭老火车站就成为了火车货运站。火车站由德国设计师设计建造,是湘潭境内抗日战争时期遗贸下来的唯一比较完整的火车站。呈一条线式,欧式风格建筑。长约45米、宽约11.4米,高约10米。墙体为青砖,外墙则为洗石子,是一种仿石材材料。有拱顶、圆弧形窗,站前有3条双轨。在老候车厅西边的墙壁上用铁红书写的“《国民公约》”。湘潭老火车站是湘潭建设的第一个火车站(也是当时湘黔铁路第一站),是唯一保存的老火车站,是省内唯一的欧式建筑火车站,书写在墙的《国民公约》是湘潭唯一发现书写在墙上的国民抗日公约。

历史建筑

云塘街道

以上信息

非遗

和平公园和平公园

截至2023年末,雨湖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体系中,国家级1项、省级9项、市级7项、区级4项。

风景名胜

雨湖公园

雨湖位于湘潭市中心,因地势低洼,积雨成湖而得名。历来就为湘潭风景名胜地。全湖分上、中、下三湖,占地约12公顷。湖中修筑了风格迥异的七星、八仙两座桥梁。南岸有凤竹庵、陶公祠、斗姥阁、万寿宫等古迹;是集游乐休闲、健身、观光于一体的旅游场所。

雨湖雨湖

白石纪念馆

白石纪念馆位于白石公园侧,系两层楼仿木砖瓦庭院式建筑群,具典型的湖湘名居风格。馆名为沙孟海先生所题。馆内陈列有白石老人大量极其珍贵的绘画、木雕、印章、诗文手札等原作及大量的当代名家作品。

白石纪念馆白石纪念馆

望衡亭

望衡亭位于十八总石嘴脑。建于民国21年(1932年),亭为方形,三层,每层高约3.5米。一、二层7.7米见方,上层4.7米见方。全为花岗石砌成,矗立于湘江畔,晴日可见南岳衡山,故名。内藏碑刻多块。其楹联云:“地维天柱此孤石,岳色江声萃一亭”。为湘潭市文物保护单位。

望衡亭望衡亭

文庙

湘潭文庙位于湘潭市城正街。始建于南宋绍兴初年,原址小东门侧。元至正十四年(1354年)毁于兵火。明洪武二年(1369年)重建于现址,为祭祀孔子之专门场所。

文庙文庙

海会寺

海会寺位于湘潭市大湖街侧,始建于元末明初,建筑面积4760平方米,盛时长驻僧众百余人。该寺共有大殿3个:前为弥勒殿,中为韦驮殿,后为大雄宝殿。右侧为斋堂,左侧为禅房,后厢房为方丈住地。

海会古寺

秋瑾故居

秋瑾故居在湘江区由义巷内的义源。秋瑾在这里度过了8个年头,生育了一男一女。秋瑾祖籍浙江绍兴。1894年,其父亲由常德调湘潭厘金局任职,她亦随父来到湘潭。1896年与湘潭王廷钧结婚,由义巷的“义源当铺”就是王家开设的。

秋瑾故居

荣誉称号

编辑
2019年10月,雨湖区入选2019年度全国投资潜力百强区。

2021年1月29日,雨湖区被湖南省人民政府公布为推动高质量发展成效明显的县市区,给予100万元标准奖励。

2021年5月14日,雨湖区被教育部认定为全国中小学劳动教育实验区。

2021年7月15日,雨湖区入选水利部第四批节水型社会建设达标县(区)名单。

下一篇 岳塘区

上一篇 湘潭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