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后进先出法 编辑
后进先出法是指假定后入库的存货先发出,据此计算发出存货成本的方法。采用后进先出法时,每批发出存货的成本,按存货中最后入库的那批单价计算,如果发出存货的一批数量超过最后入库的那一批数量,超过部分依次按上一批入库的单价计算。假定存货成本按照其发生的相反次序流动,即首先发生的成本作为期末存货成本:先买进来的后卖出去。付出存货成本计算的后进先出法:是在存货的流动中计算销售和耗费的存货成本时,以最后收进存货成本作为最先付出存货成本的原则,依次类推,用对确定本期付出存货成本总额的方法。
后进先出法假设图解
例如:
存货中包括第一批进货200吨,每吨400元;第二批进货100吨,每吨420元。现发出250吨,则其中100吨按第二批的单价420元计算,其余150吨要按第一批的单价400元计算。这一计价方法是建立在假定后收入的材料、商品先行发出的基础上的。采用这一方法计价时,要依次查明有关各批的单价,手续较繁,一般适用于收、发货次数不多的企业。采用这一方法的结果是:耗用材料或售出商品的成本按存货中近期进货的单价计算,而期末结存材料、商品等则按存货中早期进货的单价计算。
通常情况下,存货是按不同品种、规格设置明细账户进行核算,在此基础上应用的后进先出法我们称之为“单项后进先出法”。如果一个企业的存货品种、规格繁多,则采用这种“单项后进先出法”进行核算其复杂程度可想而知,尤其是当存货盘存制度为永续盘存制时(Perpetual Inventory System)。
容易发生后进先出法清算
由于采用后进先出法,故期末存货通常是由若干个存货层(Layer)所构成。比如说,某企业2000年1月1日起对某种存货按后进先出法核算,并假设2000年1月1日该种存货的数量为1000件,均为1999年所购入。2000年共购进该种存货10000件,当年销售了9000件,则2000年末该种存货的数量为2000件,可分为两层,即1999购入的存货1000件和2000年购入的存货1000件。同样的,若2001年末又购进该种存货10000件,当年销售了9000件,则2001年末该种存货的数量为3000件,可分为三层,即1999年购入的存货1000件、2000年购入的存货1000件和2001年购入的存货1000件。但若采用先进先出法,一般不会出现这种问题,其期末存货通常是由一层构成的,除非本期销售或耗用的存货小于期初存货数量时。上例中,若采用先进先出法,则2000年末的2000件存货均为2000年所购,2001年末的3000件存货均应2001年所购。在这一点上先进先出法与后进先出法有较大的差别。、
后进先出法的特点及其应用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后进先出法基于“后入库的先发出”这样的一个存货流动假设,其基本特点是使所销售的存货按最近期取得存货的成本与其实现的销售收入相配比。与先进先出法(FIFO)相比,一般来说,在物价持续上涨的情况下,采用后进先出法将会导致较高的销售成本、期末现金余额和较低的期末存货余额、销售毛利、所得税和净收益额,而当物价持续下跌的时,结论恰恰好相反。因此,对大部分企业来说,一般是在预期存货的价格不断上涨时才选择后进先出法,以达到递延所得税支出的目的,而当预期存货价格将持续下跌时,则通过会计政策变更将存货计价方法由后进先出法转为先进先出法。当然,也有一些企业采用后进先出法是由于其实物收发就是按“后进先出”的原则进行的,如总是保持基本存量的炼油、玻璃制造等行业。
撇开由于外界环境变化导致后进先出法核算的结果有失公允的情况不谈,仅就适合采用后进先出法的情况下应用后进先出法可能出现的问题进行分析,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问题较为突出:
后进先出法
后进先出法
上表可以看出,存货的销售价格和购入价格保持了同等的涨幅,即各年的单位销售毛利是相同的,各年的销售量又完全相同,为什么2002年的利润和所得税却比前两年增加了很多呢?这就是由于发生了后进先出法的清算。如果说2000年和2001年所确定的成本补偿额(销售成本)尚能勉强满足重置存货所需资金的话,那么2002所确定的成本补偿额(销售成本)则显然是捉襟见肘了,因为即使按当年存货的购置价格1600元/件计算,重新购置9000件存货也需要1440万元,而当年所确定的成本补偿额只有1350元,少了90万元。换句话说,该年的利润是在未实现资本保持的前提下得出的,因而虚增了利润,而虚增的利润又导致所得税支出的增加,并可能导致股利支出的增加,从而使企业陷入“自我清算”的状态。因此,后进先出法清算一般发生在期末存货比期初存货减少的会计期间。期初存货的层数越多,期末存货比期初存货减少的数量越多,则后进先出法清算就会越严重。
容易引发不经济的购货行为
由于后进先出法清算一般发生在期末存货减少的会计期间,因此避免后进先出法清算的最简单方法就是保证各年存货的购买量不小于销售量或耗用量,故有的企业在可能发生后进先出法清算的会计期末大量购入存货。如上例中,如果企业在2002年末购入存货2500件或更多,就不会出现上述清算,其利润和所得税将与前两年完全相同。问题是,企业未来经营是否确实需要保持如此多的存货?在很多情况下,由于经营的变化,不需要保持过多的存货,此时为了避免后进先出法清算而购入存货的行为就是不经济的,而如果不购入存货又必然会陷入后进先出法清算中。
上述分析只是就一种存货所进行的,可以想象,当企业的存货品种、规格很多时,采用“单项后进先出法”不仅核算工作量很大,而且发生后进先出法清算的可能性更大,因此后进先出法清算的影响就会更显著。
实现后进先出(LIFO)的栈的类
解决后进先出法存在问题的可行方法
采用分类后进先出法为了简化后进先出法的核算,并尽可能地减轻后进先出法清算对企业的不利影响,借鉴存货按成本与市价孰底法核算时按存货类别计提存货跌价准备的做法,可以对存货采用“分类后进先出法(Pooled LIFO Approach)”。即:按存货的性质和用途将企业的各主要类别的存货分成若干个小的类别,每一小类包含了性质和用途相近的多种不同品种和规格的存货,按类别采用后进先出法进行核算。具体操作方法包括如下几个方面:
对存货实行三级核算
(1)按“库存材料”、“库存商品”等设置总分类科目进行一级核算(总分类核算),一级核算只核算各主要类别存货的金额,不核算数量;
(2)按分成的小类设置明细账户进行二级核算,核算每一小类的存货的增减变动,但既核算各小类存货的金额,也核算其数量;
(3)按存货的品种、规格设置明细账户进行三级核算,核算每一品种、规格的存货的增减变动,但只进行数量核算,不进行价值核算。
存货数量及存货价值核算
存货的数量核算采用永续盘存制,而存货的价值核算采用实地盘存制或定期盘存制
即使按类别采用后进先出法,若采用永续盘存制,存货的核算仍将是较为复杂的。由于存货的盘存制度其关键在于确定存货账面结存的数量,故为便于存货实物的管理和控制,可在实行上述三级核算的前提下,对存货的二级、三级核算中的数量核算采用永续盘存制,日常核算只进行数量核算,而对存货的一级、二级核算中的价值核算则采用实地盘存制或定期盘存制(Periodic Inventory System),价值核算只在各会计期末进行,从而兼顾存货实物管理和简化价值核算的要求。
二级核算中的期初、期末存货的数量和金额
在二级核算中,期初、期末存货的数量和金额按“层”反映
后进先出法
1、本站所有文本、信息、视频文件等,仅代表本站观点或作者本人观点,请网友谨慎参考使用。
2、本站信息均为作者提供和网友推荐收集整理而来,仅供学习和研究使用。
3、对任何由于使用本站内容而引起的诉讼、纠纷,本站不承担任何责任。
4、如有侵犯你版权的,请来信(邮箱:baike52199@gmail.com)指出,核实后,本站将立即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