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全素斋 编辑
全素斋是刘海泉在1902年发明的菜肴,特色是四四到底。
全素斋
全素斋
清光绪二十八年(公元1902年),刘海泉离开御膳房,1904年,他在东安市场内租了一块地方,每天在家中将素菜做好,挑到市场摆摊出售。随着生意逐渐红火,顾客越来越多,顾客都叫起“全素刘”,久而久之,全素刘便出了名。1936年,刘海泉请人写了一块长方横匾,中间是“全素刘”三个大字,两侧是“四远驰名”、“只此一家”八个小字。
“全素刘”的鼎盛时期是30年代,当时,爱吃素菜的人很多,北京各大寺庙作佛事,信佛人家在寺庙办丧事等都要制办素席。这时的“全素刘”除每天为东安市场照例制作约40斤素菜,在货摊销售外,还应外请,为寺庙做全素席,为信佛人家办丧事去办厨。刘海全家就靠人多,妻子、儿子、孙子全家动手,一天到晚的忙,有的时候白天没干完,就打通宵。但是,从1937年,日本占领北平后,直至1948年,北平解放前夕,“全素刘”的生意始终萧条,维持门市的状态。1953年,“全素刘”改名“全素斋”,买卖开始兴旺起来。参加公私合营后,全素斋从狭小的东安市场南花园货摊,迁至王府井大街营业,前边门市售货,后边是制作间。全素斋为了扩大经营,使远离王府井大街的人也能吃上美味的素菜,1986午后,他们除在城区设专柜外,还在通县、石景山区都设了全素斋的素菜专柜,生意越作越红火。
全素刘的素菜保持了清朝宫廷的特色,能够包办“四四到底”的整桌素席。所谓“四四到底”就是四压桌(以甜食干果为主),四冷荤、四炒菜、四大件(鸡、鸭、鱼、肘),共16个菜;还能够做香菇面筋、八宝炒糖菜、栗子鸡、烧肝尖等30多种素菜;以后又创制了辣鸡丁、素烧羊肉、素肠、松仁小肚等不少新品种。满桌的鸡、鸭、鱼、肉,色香形俱佳,令人馋涎欲滴。可举箸品尝却叫人大吃一惊,继而拍手称绝,鲜活的荤菜原来全是素食,只是形似而已。这便是“全素斋”的功夫。
全素斋
解放后,1953年全素刘改名为全素斋。1956年公私合营后,全素斋迁移到王府井大街,还在东直门内北小街建起了八百平方米的生产车间。日产由原来的几百斤增加到二三千斤,全素斋的素菜继承和发扬了传统的宫廷风味,与其他素菜烹调的不同之处,在于它一般不采用四季的时令蔬菜,而是以面筋、豆制品油皮为主要原料,以香菇、口蘑、玉兰片、木耳、莲子、花生米等为辅料,以桂皮、花椒、大料、茴香为调料制作而成,分卤菜、卷货、炸货三大类。它有北菜下料重,又有南菜鲜甜的口味,形成自己的独特风格。全素斋的技师曾多次被请去为外宾制作素菜。香菇面筋、素什锦多年来的生产经营中赢得了信誉。
1、本站所有文本、信息、视频文件等,仅代表本站观点或作者本人观点,请网友谨慎参考使用。
2、本站信息均为作者提供和网友推荐收集整理而来,仅供学习和研究使用。
3、对任何由于使用本站内容而引起的诉讼、纠纷,本站不承担任何责任。
4、如有侵犯你版权的,请来信(邮箱:baike52199@gmail.com)指出,核实后,本站将立即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