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醇亲王墓 编辑
醇亲王墓(Tomb Of Imperial Prince Chun),又称七王坟,位于北京市海淀区苏家坨镇七王坟村,是清光绪年间醇亲王爱新觉罗·奕譞的陵墓。醇亲王墓是阴阳宅式建筑群,陵墓为阴宅,陵墓北侧为阳宅。整体建筑坐西朝东,依山而建,前方后圆,东西长200米,南北宽40米,四周筑有围墙。陵墓依山势自下而上分为三层,主要建筑全部建于东西中轴线上。阴、阳宅间由“隔尘入世”城关式券门相连。阳宅由层层升高的五进的四合院院落组成。醇亲王墓的规制要优于一般的王陵,是京郊的王爷园寝中规模较大、保存较完好的陵墓。1984年5月24日,醇亲王墓被北京市人民政府公布为北京市第三批市级文物保护单位。2019年10月7日,醇亲王墓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第八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中文名:醇亲王墓
外文名:Tomb Of Imperial Prince Chun
地理位置:北京市海淀区苏家坨镇七王坟村
所处时代:清
保护级别:第八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开放时间:不对外开放
批准单位: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
编号:8-0168-2-001
别名:七王坟
金朝时期,在法云寺旧址上改建香水院。
清同治七年(1868年),在香水院旧址改建醇亲王墓。
清光绪十八年
醇亲王墓是阴阳宅式建筑群,陵墓为阴宅,陵墓北侧为阳宅。整体建筑坐西朝东,依山而建,前方后圆,东西长200米,南北宽40米,四周筑有围墙。陵墓依山势自下而上分为三层,最前方有99级青砖石阶,主要建筑全部建于东西中轴线上,有碑亭、石拱神桥、隆恩门,主殿的两侧建有朝房等附属建筑,墓冢位于中轴线的最后。阴、阳宅间由“隔尘入世”城关式券门相连。阳宅由层层升高的五进的四合院院落组成,院内有祠堂、享殿、过厅、走廊、花园等。一层院落是看院人和车马库。二层为纳神堂,其北侧有跨院,为一小花园,有叠石假山、池塘及记述墓地选址经过的卧碑及碑亭。三层为醇亲王寝院,北侧有流杯亭,今亭已毁,仅留流杯石座。亭北有二层小楼。四层、五层院落仅有少量房屋建筑。醇亲王墓后,是一片古松林,为金代香水院金鱼池遗址。附近山石有“云片”“一卷永镇”以及“逸尘”“挂月”“插云”“漱石枕流”等石刻 。阴宅
碑亭 因醇亲王为“皇帝本生考”,碑亭建为黄琉璃瓦歇山顶,其四面辟券门,建筑构件绘有彩画,内中矗立着光绪皇帝亲书铭文的石碑,镌刻满汉两种文字 。 | 碑亭 |
神桥 神桥位于园寝中轴线的前半部月河之上,建于碑亭之后。桥为单孔拱桥,拱券高耸,桥面用青石十字铺装,桥面两侧建有宝瓶护栏,望柱头雕番石榴。桥面坡度较大,车马无法通行 。 | 神桥 |
墓冢 墓冢有四个宝顶,正中最大的墓冢合葬着醇亲王和福晋,另外,两侧共有三座墓冢,北部的墓冢为侧福晋颜札氏之墓,南部的墓冢为刘佳氏、李佳氏之墓。南墙外是其天亡子女的墓。墓园中遍植白皮松 。 | 墓冢 |
阳宅
院门 阳宅的大门形制如同城关,形体高大 。 |
|
相关人物
爱新觉罗·奕譞(1840—1890年),是清道光皇帝旻宁第七子,母亲是庄顺皇贵妃乌雅氏。清道光三十年(1850年)封醇郡王,清同治三年(1864年)加亲王衔,清同治十一年(1872年)晋封为醇亲王。清光绪元年(1875年)正月二十日,奕譞次子爱新觉罗·载湉继承大统,是为光绪皇帝,其亲王爵位被恩封为世袭罔替。奕譞也成为清朝“世袭罔替”的铁帽子王之一。清光绪十六年(1890年)十一月二十一日薨逝,终年51岁,谥曰:贤。薨逝后被尊为皇帝本生考 。
传说轶事
研究人员曾发现,孚郡王墓(九王坟)碑楼里的驮龙碑要比醇亲王墓(七王坟)的碑高大。这一点是不符合清代规制的,因为七王是亲王,而九王是郡王,郡王的标准不能高于亲王。据说七王坟和九王坟几乎是同一时期修建,原本七王坟的碑高大,但是因为太大、太重,运到山上比较困难。那时清政府已经是风雨飘摇,修坟的太监也是大胆地投机取巧,就把两座坟的碑给互换了。结果九王坟的小碑被安装到了七王坟里 。
2019年10月7日,醇亲王墓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第八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
地理位置
醇亲王墓位于北京市海淀区苏家坨镇七王坟村 。
醇亲王墓
交通路线
公交
北京市内乘坐346、昌72、专16路公交车,在九王坟站下车前往。
驾车
北京市海淀区人民政府距离醇亲王墓约30.2千米,驾车约71分钟。
1、本站所有文本、信息、视频文件等,仅代表本站观点或作者本人观点,请网友谨慎参考使用。
2、本站信息均为作者提供和网友推荐收集整理而来,仅供学习和研究使用。
3、对任何由于使用本站内容而引起的诉讼、纠纷,本站不承担任何责任。
4、如有侵犯你版权的,请来信(邮箱:baike52199@gmail.com)指出,核实后,本站将立即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