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使馆旧址 编辑

北京市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日本使馆旧址日本使馆旧址

日本使馆旧址,位于北京市东城区正义路2号,原为肃亲王府,清光绪二十七年(1901年)改建为日本使馆。日本使馆旧址保留了原肃亲王府花园部分,现存建筑有日本建筑师真水英夫设计的使馆办公楼和大门等。日本使馆旧址的大门及主楼造型是西方古典主义与巴洛克和中世纪多种要素的混合体,是近代西欧集仿主义的风格,更是近代日本模仿欧式风格的典型,对研究清晚期使馆建筑提供了大量实物参考。1995年10月20日,日本使馆旧址被北京市人民政府公布为北京市第五批市级文物保护单位。2001年6月25日,包含日本使馆旧址在内的东交民巷使馆建筑群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基本信息

编辑

中文名:日本使馆旧址

地理位置:北京市东城区正义路2号

所处时代:清朝

保护级别: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批准单位: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

编号:5-0474-5-001

别称:肃亲王府

历史沿革

编辑
清顺治年间,爱新觉罗·豪格建为肃亲王府。

清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义和团抗洋运动兴起,肃亲王府被驻京外国人员和中国教徒强行占据,并修筑工事。

清光绪二十七年(1901年),清政府被迫签订《辛丑条约》,根据条约肃亲王府改为日本使馆 。

清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由日本建筑师真水英夫担任设计师,日本使馆开始建设。

清宣统元年(1909年),日本使馆建成启用 。

1949年,日本使馆改为北京市人民政府 。

2019年,北京市人民政府正式摘牌,开始搬迁 。

建筑格局

编辑
日本使馆旧址保留了原肃亲王府花园部分,现存建筑有日本建筑师真水英夫设计的使馆办公楼和大门等, 。

日本使馆旧址旧照

主要建筑

编辑

大门

大门

大门坐东朝西,面阔三间,进深一间,全长为14.74米,中央门洞净宽为4.56米,大门两侧的弧形墙与门楼共同形成长24米、深3.34米的门前空地。门楼为两层建筑,两侧各有一门房,其中设有小楼梯,通往二层。整体为西式仿罗马凯旋门风格,大门两边用粗大壁柱装饰。立面不对称,注重多样性变化组合,重点部分向东偏移。由三部分组成,券廊和柱廊结合。门前合阶上一对爱奥尼式矮柱上支撑一半圆简拱做门罩,而两侧碉楼式墩体由灰砖砌成。二层中央门前有牛腿挑出的阳台,两侧为壁柱。上层墙上有盾徽式装饰。女儿墙带巴洛克式涡卷装饰。屋顶为高耸的方锥形铁皮,总高9.35米。正面开有西洋古典细部的老虎窗 。

主楼

主楼

主楼为地上二层砖木结构,立面为欧洲古典式。东北部有局部地下室。楼平面为不规则矩形,南立面长约46米,南北进深约34米,四面均设置有入口,其中南面入口为常用。入口西翼主体有六开间,底层为连续的罗马券柱式,以瓶式栏杆相连,二层则为双圆式柱廊,上以简化水平的檐部结束,双柱间连以新艺术运动风格的铁花栏杆。西翼结束端是一个约米见方的碉楼式突出体,上部退后,四角细柱支撑一四锥顶。中央入口东翼有两开间的实墙开窗,屋顶檐口上面立栏杆式女儿墙。东翼结束端底层为半圆形突出体,四根扁平塔司干式壁柱间开长窗,以立于小型塔司干壁柱上的半圆券为窗套。檐部之上伸出弧形大挑檐,上面突起为弧形护墙二层墙面开有并联一体的两窗夹一门,并以完整的一套罗马柱式做门窗套,其上又有半圆形券石装饰,顶部呈三角形山墙高出屋檐 。

主楼西立面朝向花园,门前有宽大伸展的平台,长约25米,宽约4—8米。中段立面为与正面西翼相似的通廊,但二层为爱奥尼双柱。北段结束体前凸,亦有复杂装饰,但南段结束处,又在南立面西翼的方形突出体北侧,加一中世纪圆形碉楼 。

文物价值

编辑
日本使馆旧址的大门及主楼造型是西方古典主义与巴洛克和中世纪多种要素的混合体,是近代西欧集仿主义的风格,更是近代日本模仿欧式风格的典型,对研究清晚期使馆建筑提供了大量实物参考 。

文物保护

编辑
1995年10月20日,日本使馆旧址被北京市人民政府公布为北京市第五批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

2001年6月25日,包含日本使馆旧址在内的东交民巷使馆建筑群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

旅游信息

编辑

地理位置

日本使馆旧址位于北京市东城区正义路2号 。

正义路

交通路线

  • 公交

    北京市内乘坐41、60路公交车,在正义路南口站下车前往。

  • 地铁

    北京市内乘坐地铁1、8号线,在王府井站下车前往。

  • 驾车

    北京市东城区人民政府距离日本使馆旧址约4千米,驾车约14分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