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州韵 编辑

戏曲术语

中州韵中州韵

中州韵,是中国近代汉族戏曲韵文所根据的韵部。中州韵以河洛地区的中州官话为基础,成为中国许多汉族传统戏曲剧种在唱曲和念白时使用的一种字音标准。根据南宋佚名《中原雅音》、元代周德清《中原音韵》﹑明代王文璧《中州音韵》、清代沈乘麐《韵学骊珠》等书所载,字音归为大约二十韵类。元明以来许多剧种都继承了这个字音传统,但又都参酌本地语音加以变化发展。

基本信息

编辑

中文名:中州韵

别名:韵白

产地:河南

语言基础:中州官话

代表作:《中原音韵》《中州音韵》《中州全韵》《韵学骊珠》

简介

编辑

基本概念

中州韵书韵部对照表中州韵书韵部对照表

中州韵,又称中原韵、韵白,是中国近代汉族戏曲剧种韵文所根据的韵部。“中州”即河南一带,河洛方言因具有南北过渡的中庸性质,在历史上曾作为汉语标准音的参考。“中州韵”即以明清中州音(即中州官话)为基础而编订的歌曲韵谱。

一般分为东钟、江阳、支思、齐微、鱼模、皆来、真文、寒山、桓欢、先天、萧豪、歌戈、家麻、车遮、庚青、尤侯、侵寻、监咸、廉纤等19韵;或将齐微韵分为机微、归回两韵,将鱼模分为居鱼、苏模两韵,共计21韵。南曲另设入声韵部,将入声字兼收于平声韵部(包括上声和去声)与入声韵部中。

韵学理论

古人认为中原河洛地区的语音具有南北过渡的中庸性质,适合作为汉语标准而通行于四方,文人崇尚以中原语音为正。唐代学者李涪曾说:“凡中华音切,莫过东都,盖居天地之中,禀气特正。”宋代诗人陆游说:“中原惟洛阳得天下之中,语音最正。”明代大儒吕坤在其韵学专著《交泰韵》中提到:“中原当南北之间,际清浊之会。故宋制中原雅音,合南北之儒,酌五方之声,而一折衷于中原。谓河洛不南不北,当天地之中,为声气之萃。” 明代文人杨文骢在韵书作品中也提出“得中原之正音,去五方之啁杂”的评论。

这种观点得到音乐学家和戏曲学家的认同。明代音韵学家刘濂认为人声五音齐备,而中原之人则五音最具中和之气,他在《乐经元义》中说:“宫如牛之鸣窌,商若羊之离群,角若鸡之鸣木,徵若豕之负骇,羽若马之鸣野:言一物具一音也。惟人禀中和之性,而备声气之全。古人制五音,必本之人声,又必以中原之人为准。宫本喉,商本牙,角本舌,徵本齿,羽本唇,此五音之原也。”

中原之音在戏曲基本理论的构建中确定了深厚的基础,即戏曲中应以中州韵进行曲唱和念白。

明代江南地区戏曲学家沈宠绥在其曲学专著《度曲须知》中说:“音声以中原为准,实五方之所恪宗。今洛土、中,明明地分隅正。”主张南曲中应摒除吴中口音,而以中土河洛语音为正。并对明代南曲带有的南方口音提出了严厉批判。沈宠绥在其另一部音乐学著作《弦索辩讹》中强调:“以吴侬之方言,代中州之雅韵,字理乖张,音义径庭,其为周郎赏者谁耶?不揣固陋,以中原韵为楷!”

明代词学家们指出,无论南曲、北曲,还是作词、念白都要以洛阳之音为正。比如冯班在曲论著作《钝吟杂录》中说:“洛下为天下之中,南北音词,於此取正。”王伯良在《方诸馆曲律·论须识字》提出:“识字之法,须先习反切。盖四方土音不同,故须本之中州。”

清代曲学家朴隐子在其曲学著作《诗词通韵》论述了中州音的重要性:“词严声律,韵必中州。盖河洛当九域之中,其音可通于四方耳。”王德晖在《顾误录》中说:“天下之大,百里殊音,绝少无病之方,往往此笑彼为方言,彼嗤此为土语。愚窃谓中原实五方之所宗,使之悉归中原音韵,当无僻陋之诮矣。”周赟在《山门新语》中说:“夫中国车书一统, 而音韵必叶中州。”

明清中州韵

编辑
元明清之际,曲学家对曲韵进行整理,编撰成韵谱。由于作者所处历史时间和地域不同,在中州韵的编排上也略有差异,也产生了北曲、南曲两类风格。

北曲中州韵

北曲中州韵的代表作有南宋无名氏《中原雅韵》(原本已佚,今人从《韵学集成》中重新集佚复原 ),元代周德清的《中原音韵》,卓从之《中州乐府音韵类编》(又称《北腔韵类》)等。

北曲中州韵,在中原之音的基础上,附着了明显的河北风格 。明代朱权《雅韵序》中说:“卓氏(即卓从之)中州之韵,中州者,中山赵地。北音惟中山为正。南不过定远,北不过彭城,东不过江浦,西不过睢阳,四境千里,过其境则土音生矣。惟北方无乡谈,其音谓之台,台从上声言也。其言无入声,以入声为三声之用。……其中山之音,重之清者也,故为音律之用。”

元代北曲中州韵字音归为十九韵类。有阴平﹑阳平﹑上﹑去四种声调;而入声分为阴入、阳入、中入三类,分别注为“入声作平声”“入声作上声”“入声作去声”,称为“入派三声”。

北曲《中原音韵》《北腔韵类》韵部韵母表

韵部

韵母

四呼

开口呼

齐齿呼

合口呼

撮口呼

东钟韵

ung

yung

江阳韵

ang

iang

uang

支思韵

ï

齐微韵

i

ui

鱼模韵

u

yu

皆来韵

ai

iai

uai

真文韵

en

ien

uen

yuen

寒山韵

an

ian

uan

桓欢韵

uon

先天韵

iên

yuên

萧豪韵

au

iau

歌戈韵

o

io

uo

家麻韵

a

ia

ua

车遮韵

ê

yuê

庚青韵

eng

ieng

ueng

yueng

尤侯韵

ou

iou

侵寻韵

em

iem

监咸韵

am

iam

廉纤韵

iêm

北曲中州韵中最能反映北音风格的是入声字的读音。除了“入派三声”之外,北曲的入声字存在“文白异读”现象。文读参考黄河以南地区的读音,白读则是黄河以北地区的本土读音。《中原雅韵》《中原音韵》《北腔韵类》都将入声字的文读与白读一并收录。

北曲文白异读韵部表

中原入声

北曲文读

北曲白读

例字

韵部

韵部

韵母

韵部

韵母

例字

屋韵

鱼模韵

u / yu

尤侯韵

ou / iou

轴、帚、熟、肉、宿

药韵

歌戈韵

o / io

萧豪韵

ao / iao

薄、角、雀、剥、削

陌韵

车遮韵

ê / uê

皆来韵

ai / uai

择、白、客、责、色

齐微韵

ei / uei

得、忒、塞、勒、克

然而北曲中州韵中浓烈的北方色彩,也遭到了河南、江南地区音韵学家和戏曲学家的质疑。

明代河南戏曲学家桑绍良认为《中原音韵》作于元代,北曲盛行于北方,而有悖于中原之音。他在韵学著作《青郊韵说》中说:“周德清当戎狄乱华之日,

下一篇 数板

上一篇 漳州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