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邵逸夫基金会 编辑
邵逸夫基金会是香港著名实业家邵逸夫先生于1973年在香港设立的私人慈善机构,其宗旨是协助促进教育、医疗和艺术事业的发展。截止至2008年,邵逸夫捐助内地事业的资金达32亿元,受惠学校及教育项目近5,000个,遍布31个省、市及自治区,“逸夫楼”也遍布中国大地。
邵逸夫祖籍宁波,1907年出生于上海,父亲是上海锦泰昌颜料公司的老板。他在兄弟姐妹中排行第六,故后来人称“六叔”。邵受教于美国,19岁中学毕业便随兄长邵仁枚到新加坡开拓电影市场,从此对电影制作产生兴趣。他与兄长于1920年代活跃于中国的电影业。1925年,邵氏兄弟在上海成立“天一影片公司”,曾与粤剧名伶薛觉先合作,拍摄全中国首部有声电影《白金龙》(粤语)。1928年,邵逸夫赴星马等地协助兄长发展电影发行公司。
1958年,与邵仁枚成立“邵氏兄弟(香港)有限公司”,在香港制作电影,邵逸夫任总裁。1961年,位于九龙清水
邵逸夫
1974年获英女王颁发CBE勋衔以表扬他在娱乐事业的成就,港督麦理浩爵士主持授勋。1977年获英女皇册封为KNIGHT BACHELOR,赐予爵士衔头。1990年,中国政府将中国发现的2899号行星名为“邵逸夫星”。1991年,美国三藩市将每年的9月8日定为“邵逸夫日”,以表彰在社会公益贡献。1998年,获特区政府颁发的GBM勋衔。
2002年邵逸夫创立“邵逸夫奖”,第1届于2004年举行。奖项模仿诺贝尔奖,每年选出世界上在数学、医学及天文学3方面有成就的科学家,颁授一百万美元奖金以作表扬。第一届的数学奖得主是陈省身;天文学奖为P. James E. Peebles;生命科学与医学奖为Stanley N. Cohen、Herbert W. Boyer、简悦威和Richard Doll。
奖章
邵先生爱心助学,在中华大地传为美谈。 该基金会还在中国香港地区及亚洲、欧美等国家和其他地区,开展有关教育、医疗卫生、文化艺术、社会福利等方面的援助工作,并设立奖学金等项目。该基金会向内地教育赠款情况介绍 1985年以来,邵氏基金会连年向内地教育捐赠巨款,支持内地教育事业发展,截至2012年10月赠款金额累计达47.5亿港币。 教育部与邵氏基金会合作,采取捐款与项目单位资金配套的做法,共同建设了大学、中、小学、职业技术学校、师范学校的6013个项目,涉及项自有:图书馆、教学楼 、科技楼、艺术搂、学术交流中心等。
雪中送炭似的援助,令灾区师生永远铭记。长期以来,教育部和内地有关各省、市、自治区政府和教育行政部门及大学,高度重视邵氏基金会的捐款项目建设,各单位通力合作,精心设计、精心施工,认真建好每一个项目截止目前,已建成的邵氏项目大多成为当地标志性的学校建筑,是师生理想的教学、科研场所,发挥着良好的效益。 2002年11月15日,“邵逸夫奖”在香港正式宣告成立,用以表彰全球造福人类的杰出科学家。“邵逸夫奖”现 设天文学、数学、生命科学与医学三个奖项,该奖每年颁布一次,奖金100万美元。第一届颁奖已于2004年举行。颁奖原则:不论得奖者的种族、国籍、宗教信仰, 而以其在学术及科学研究或应用获得突破性成果。且该成 果对入类生活有意义深远的影响为宗旨。 由于其设奖宗旨和巨额奖金足以媲美声名显赫的“诺贝尔奖”,因而一设 立就被称为“东方诺贝尔奖”。
奖章
邵逸夫奖于2002年11月成立,并由“邵氏基金会有限公司”管理及执行。
邵逸夫奖为国际性奖项,得奖人应仍从事有关的学术领域,在学术研究、科学研究及应用上有突破性的成果,或对文化艺术有杰出贡献,或在其它领域有卓越之成就。评选原则主要考虑候选人之专业贡献能推动社会进步,提高人类生活质素,丰富人类精神文明。
邵逸夫奖现设三个奖项,分别为天文学奖、生命科学与医学奖和数学科学奖,每项奖金一百万美元。提名及评审程序于每年九月开始,翌年夏天宣布颁奖典礼并于同年秋季颁奖。
1、本站所有文本、信息、视频文件等,仅代表本站观点或作者本人观点,请网友谨慎参考使用。
2、本站信息均为作者提供和网友推荐收集整理而来,仅供学习和研究使用。
3、对任何由于使用本站内容而引起的诉讼、纠纷,本站不承担任何责任。
4、如有侵犯你版权的,请来信(邮箱:baike52199@gmail.com)指出,核实后,本站将立即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