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旸 编辑

中科院研究员、上科大教授

杨旸杨旸

杨旸,男,1974年2月出生,江苏省东台人,国际电气与电子工程师协会会士(IEEE Fellow)。杨旸在1996年和1999年于东南大学无线电系获本科和硕士学位,2002年获香港中文大学信息工程专业博士学位,之后留在香港中文大学信息工程系任助理教授。中科院“百人计划”入选者。现任上海科技大学信息科学与技术学院教授、教学与学生事务处处长,兼任中国科学院上海微系统与信息技术研究所学术委员会副主任,上海无线通信研究中心主任。曾获第十六届“浦东新区十佳杰出青年”荣誉称号。在国际核心期刊和学术会议上发表了50多篇学术论文,主要涉及的研究领域包括3G/4G移动通信网络、无线传感器和MESH网络、动态无线资分配算法、媒质接入控制(MAC)协议、无线多媒体业务流特征分析、跨层性能分析和优化、移动自组织网络。

基本信息

编辑

中文名:杨旸

国籍:中国

民族:汉族

出生日期:1974 年2月

毕业院校:东南大学、香港中文大学

出生地:江苏省东台

性别:男

职称:教授

人物经历

编辑
1996年和1999年于东南大学无线电工程系获本科和硕士学位。

2002年于香港中文大学信息工程系获博士学位。之后,留在香港中文大学信息工程系担任助理教授。

2003年8月到英国布鲁奈尔大学(Brunel University)的电子与计算机工程系担任讲师。

2005年3月到英国伦敦大学学院(UCL: University College London)电子与电气工程系担任讲师,后升职为高级讲师(终生教职)。在英国工作期间,与英国电信(British Telecom)、空中客车(Airbus)和劳斯莱斯(Rolls-Royce)等公司合作,自主研发了一系列高效率的媒质接入控制协议、路由协议和网络优化算法,在国际上率先将无线传感器网络技术应用于“飞机动态气流控制和磨擦阻力消减” (EP/F004532/1)和“飞机喷气式发动机中采集测试数据” (TS/G002614/1)等前沿课题。

2008年,受中国科学院百人计划资助,杨旸回国加入中科院上海微系统与信息技术研究所任研究员,牵头承担了“新一代宽带无线移动通信网”国家科技重大专项的课题“IMT-Advanced关键技术试验平台开发”,带领研发团队构建了一个先进的、开放式、可扩展、可重构的室内外集成测试验证平台,包括多种实际无线通信场景和信道环境的模拟,系统性能的软硬件综合仿真、测试和评估,试验数据的采集和统计分析,以及无线宽带多媒体业务和新型无线服务的模拟和概念演示。

2013年11月,全职加入上海科技大学。

2022年4月,担任特斯联公司的首席科学家。

研究方向

编辑
新一代移动通信系统无线传感器网络

主要贡献

编辑
杨旸博士已经在国际核心期刊和学术会议上发表了50多篇学术论文,主要涉及的研究领域包括3G/4G移动通信网络、无线传感器和MESH网络、动态无线资源分配算法、媒质接入控制(MAC)协议、无线多媒体业务流特征分析、跨层性能分析和优化、移动自组织网络。他的研究工作和创新成果获得了一些荣誉和奖项,其中包括:英中杰出访问学者(2008),英国电信特邀访问学者(2004),香港科学院青年科学家奖(2003)。杨旸目前担任5份国际期刊的编辑,并且是ComputerCommunications (无线传感器网络,2006)和IEEENetworkMagazine(无线Mesh网络,2007)等杂志的客座编辑。他已经参与组织了30多个国际学术会议,是2006-2009 ACMIWCMC的无线传感器网络分会的主席,ICCCN'09技术委员会副主席,Broadnets'08无线分会的主席,2008 IEEE VTC'08的无线接入分会的主席。

研究内容

主要涉及的研究领域包括新一代移动通信网络、无线传感器和MESH网络、动态无线资源分配算法、媒质接入控制(MAC)协议、无线多媒体业务流特征分析、跨层性能分析和优化、移动自组织网络、无线新技术测试验证平台开发等,已申报10多项技术发明专利,发表了100多篇学术论文。

代表性论文

1. W. X. Zhang, Y. Chen, Y. Yang, et al, “Multi-hop Connectivity Probability in Infrastructure-based Vehicular Networks,” IEEE Journal on Selected Areas in Communications, Vol. 30, No. 4, May 2012.

2. X. Dai, P. E. Omiyi, K. Bür, and Y. Yang, “Interference-aware convergecast scheduling in wireless sensor/actuator networks for active airflow control applications,” Journal of Wireless Communications and Mobile Computing, to appear, Feb. 2012.

3. S. C. Ng, W. X. Zhang, Y. Zhang, Y. Yang, and G. Mao, “Analysis of Access and Connectivity Probabilities in Vehicular Relay Networks,” IEEE Journal on Selected Areas in Communications (JSAC), Vol. 29, No. 1, pp. 140-150, Jan. 2011.

4. S. Sayed, Y. Yang, and J. Xu, “BTAC: A Busy Tone Based Cooperative MAC Protocol for Wireless Local Area Networks,” ACM Mobile Networks and Applications (MONE), Vol. 16, No. 1, pp. 4-16, Jan. 2010.

5. C. K. Chau, F. Qin, S. Sayed, M. H. Wahab, and Y. Yang, “Harnessing Battery Recovery Effect in Wireless Sensor Networks: Experiments and Analysis,” IEEE Journal on Selected Areas in Communications (JSAC), Vol. 28, No. 7, pp. 1222-1232, Sept. 2010

下一篇 苏庆祥

上一篇 马荣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