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麦克阿瑟天才奖 编辑
麦克阿瑟奖(MacArthur Fellows Program or MacArthur Fellowship,俗称“天才奖”)被视为美国跨领域最高奖项之一。该奖创立于1981年,为纪念银行生命灾难公司的创始人约翰·D·麦克阿瑟而命名,由麦克阿瑟基金会(John D. and Catherine T. MacArthur Foundation)设立,基金会总部设在芝加哥,奖金颁发给在各个领域内具有非凡创造性的杰出人士,获奖者一般被看做本专业内领军人物。奖金额50万美元,且没有附加条件,获奖者可自由支配。麦克阿瑟天才奖旨在表彰在社会发展中发挥重要作用的创造性人才,每年评选各领域20名至25名杰出人士,并在5年中给每人提供总额50万美元的奖金,让他们能更自由地继续探索。至2010年已有827名获奖者,年龄从18岁至82岁不等。
中文名:麦克阿瑟天才奖
外文名:MacArthur Fellows Program or MacArthur Fellowship
别名:麦克阿瑟奖
俗称:天才奖
创立时间:1981年
由来:为纪念约翰·D·麦克阿瑟而命名
总部地点:美国 芝加哥
奖金颁发:各个领域内具有非凡创造性人士
奖金额:50万美元
麦克阿瑟天才奖
曾经出过这样的笑料,2008年的获奖者之一,发育生物学家苏珊·芒戈接到获奖的电话通知后,一度以为这是一个诈骗组织。
具备条件
一、具有非凡的创造力;
二、承诺基于已有系列成就,将来取得重大进展;
三、具有促进日后创造性工作的潜力。
2008年
本年度的获奖者为:
苏珊·芒戈,47岁,发育生物学家。带领着美国犹他大学实验室,对器官形成进行深入研究。
斯蒂芬·休斯顿,49岁,人类学家。现任职美国布朗大学,曾花费数十年破译玛雅语言,同时对人类的文明感知方式进行探究。
马林·索尔亚契奇,34岁,光学物理学家。任职于麻省理工大学,在纳米光子学领域拥有超前想法。
柯尔斯顿·邦博利斯,34岁,植物进化遗传学家。任职于德国马普研究所,主研究植物新物种起源。
安德烈·盖兹,43岁,天体物理学家。任职于美国加州大学,研究集中在恒星系统与星系演化。
阿列克谢·基塔耶夫,45岁,计算机科学家。任职于美国加州理工学院,专攻量子物理计算。
大卫·蒙哥马利,46岁,地貌学家。任职于华盛顿大学,研究时间推移与地形变化之间的关系。
亚当·里兹,38岁,天文学家。任职美国约翰霍普金斯大学,宇宙几何学专家。
萨利·坦普尔,49岁,神经学专家。现任职纽约神经干细胞研究所,致力于中枢神经系统损害的疗法。
雷切尔·威尔逊,34岁,实验神经生物学家。任职于哈佛大学医学院,工作重点是果蝇大脑的神经活动研究。
2009年
2009年9月24日美国著名的麦克阿瑟“天才奖”(MacArthur Genius Awards)公布2009年24名获奖名单,中国大陆的35岁女学者、柏克莱加州大学分子及细胞生物学助理教授何琳(Lin He)名列其中。
本年度的24位获奖者中包括7名科学家,分别是:
Richard Prum,男,48岁,耶鲁大学鸟类学家;
Lin He,女,35岁,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分子生物学家;
Peter Huybers,男,35岁,哈佛大学气候学家;
L. Mahadevan,男,44岁,哈佛大学应用数学家;
John A. Rogers,男,42岁,伊利诺伊大学香槟分校应用物理学家;
Daniel Sigman,男,40岁,普林斯顿大学生物地球化学家;
Beth Shapiro,女,33岁,宾夕法尼亚州立大学进化生物学家。
2010年
2010年的23名获得者分别来自艺术、音乐、文学、历史、物理、经济和电脑等学科。加州大学两名华裔女学者宋晓东和李翊云上榜,分别获得50万美元奖金。
2011年
2011年度麦克阿瑟奖(MacArthur Fellows Program,俗称“天才奖”)名单,共24人获奖,其中9人为科学家。
Elodie Ghedin,美国匹兹堡大学助理教授;
Kevin Guskiewicz,美国北卡罗莱纳大学教授;
Markus Greiner,美国哈佛大学物理系助理教授;
Matthew Nock,美国哈佛大学心理学系教授;
Sarah Otto,加拿大英属哥伦比亚大学动物学系教授;
Shwetak Patel,美国华盛顿大学计算机科学与工程系助理教授;
Melanie Sanford,美国密歇根大学安娜堡分校化学系教授;
William Seeley,美国加州大学旧金山分校记忆与衰老中心副教授;
Yukiko Yamashita,美国密歇根大学细胞与发育生物学系助理教授。
2012年
本年度的23位获奖者中包括10名科学家,分别是:
Maria Chudnovsky,哥伦比亚大学数学家;
Eric Coleman,科罗拉多大学老年病学家;
Olivier Guyon,亚利桑那大学光物理学家和天文学家;
Elissa Hallem,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神经生物学家;
Sarkis Mazmanian,加州理工学院医学微生物学家;
Terry Plank,哥伦比亚大学地球化学家;
Nancy Rabalais,路易斯安那大学海事协会海洋生态学家;
Daniel Spielman,耶鲁大学理论计算机学家;
Melody Swartz,瑞士洛桑联邦理工学院生物工程学家;
Benjamin Warf,波士顿儿童医院小儿神经外科医生。
徐冰
1999年获得美国文化界最高奖:麦克·阿瑟奖(MAC ARTHUR AWARD),是第一位获得该奖的华人。
徐冰
萧强
2001年得奖,现为加州大学柏克莱分校信息学院专聘教授。
陶哲轩
陶哲轩
2006年麦克阿瑟基金天才获奖华人是天才数学家陶哲轩,这是陶哲轩在一个月内获得的第二个大奖,他在8月22日举行的第25届国际数学家大会上,获得了数学界的最高荣誉──菲尔兹奖 (俗称数学诺贝尔奖)。麦克阿瑟基金会(The John D. and Catherine T. MacArthur Foundation)的称赞陶哲轩的研究涉及多个领域,如:调和分析、偏微分方程、组合数学和数论,并为多个数学界长久以来的推测(conjecture)提供了证明,他的研究也为许多领域开创了新的思维,对这些领域未来的发展有重大影响。
沈伟
于2007荣获美国“麦克阿瑟奖天才奖”的纽约美籍华人编舞家沈伟,出身于中国湖南,5岁学中国画,9岁在湖南省艺校学习中国传统戏曲,毕业后任湖南省湘剧院演员,后又学舞蹈,成为广东现代舞团舞蹈演员及编舞。多才多艺兼善绘画,曾在2008北京奥运会开幕式上以中国传统水墨、结合现代舞姿打动全世界。
生物学家何琳
生物学家何琳
何琳是2009年度二十四位获奖者中的华裔。1997年从清华大学毕业,2003年在斯坦福大学获得博士学位,现任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分子和细胞学助理教授。何琳关于研究微小核糖核酸分子在癌症形成和治疗中的作用而获得奖金。
张益唐
2014年获奖 。主要贡献在于2013年4月17日向《数学年刊》(Annals of Mathematics)投稿证明存在无穷多对素数相差都小于7000万的论文《Bounded gaps between primes》。同年5月21日,该篇论文被《数学年刊》接受。
杨培东
2015年获奖。杨培东是国际顶尖的纳米材料学家,美国艺术与科学院院士。他1988年从木渎中学毕业后考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应用化学系,1999年至现今,先后任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化学系助理教授、副教授、教授。2012年4月18日,他当选美国艺术与科学院院士。2014年4月17日,杨培东团队在人工光合作用方面取得划时代的科研成果,有望解决由二氧化碳引起的全球气候变暖这一科学难题。
2018年获奖。加州理工学院华人女科学家曹颖为25位获奖者之一。她因为在揭示灵长类动物大脑视觉神经机制方面作出重要贡献而获奖。在曹颖早期的研究中,她利用功能性磁共振成像技术(fMRI)研究了猕猴视觉处理系统。结果表明,猕猴的脑细胞在识别脸部特征时有明确“分工”。曹颖及其团队2017年发表的最新研究成果又进一步破译了大脑中的面部识别机制,即大脑仅需要约200个神经元就能实现面部识别 。
1、本站所有文本、信息、视频文件等,仅代表本站观点或作者本人观点,请网友谨慎参考使用。
2、本站信息均为作者提供和网友推荐收集整理而来,仅供学习和研究使用。
3、对任何由于使用本站内容而引起的诉讼、纠纷,本站不承担任何责任。
4、如有侵犯你版权的,请来信(邮箱:baike52199@gmail.com)指出,核实后,本站将立即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