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 编辑

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

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National Highest Science and Technology Award),于2000年由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设立,由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工作办公室负责,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五个国家科学技术奖中最高等级的奖项,授予在当代科学技术前沿取得重大突破或者在科学技术发展中有卓越建树、在科学技术创新、科学技术成果转化和高技术产业化中创造巨大经济效益或者社会效益的科学技术工作者。1985年,国务院批准成立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工作办公室。1999年5月,国务院颁布《国家科学技术奖励条例》。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每年评选一次,每年授予人数不超过2名,该奖项产生分为7个步骤,最终由国家主席签署证书,颁发奖金。2004年,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首次出现空缺。2015年,第二次出现空缺。2019年,对2018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奖金额度及结构进行调整,由之前的500万元/人调整为800万元/人,将奖金全部授予获奖人个人,由个人支配;同年,首次设计制作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奖章。2021年、2022年连续空缺。2024年6月24日,李德仁院士、薛其坤院士获得中国科技界崇高荣誉,截至当天,共有37位杰出科学工作者获得该奖。

基本信息

编辑

中文名: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

外文名:National Highest Science and Technology Award

设立时间:2000年

设立单位: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

主办单位: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工作办公室

颁奖地点:人民大会堂

颁奖人: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

奖项历史

编辑
1949年9月,《共同纲领》在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次全体会议时通过,第43条明确规定:“努力发展自然科学,以服务于工业、农业和国防建设,奖励科学的发现和发明,普及科学知识。”1955年,国务院发布《中国科学院科学奖金的暂行条例》,条例规定,一等奖奖金为1万元人民币。1957年1月,科学奖金进行首次评审,有34项成果获1956年度奖。

1963年11月,国务院发布《发明奖励条例》和《技术改进条例》,初步形成覆盖科学研究、技术发明与技术改进的全链条科技奖励体系。

1978年,全国科学技术大会奖励了7600多项科技成果,标志着科技奖励制度恢复。1985年,国务院批准成立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工作办公室,标志着科技奖励组织体系基本建成。

1999年5月23日,朱镕基签署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第265号令,发布实施了《国家科学技术奖励条例》,标志中国科技奖励工作进入一个新的阶段 ;12月,科技部发布《国家科学技术奖励条例实施细则》《省、部级科学技术奖励管理办法》和《社会力量设立科学技术奖管理办法》,增设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对国家科学技术奖的候选人及组织、奖励范围和评审标准、评审机构、推荐工作、评审程序、异议及其处理、授奖等事项做出了规定。

2000年,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正式设立。

吴文俊和袁隆平获首届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 吴文俊和袁隆平获首届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

2001年2月19日,在举行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上,时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副总理李岚清宣读了《国务院关于2000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励的决定》 。

2003年12月20日,国务院令第396号《国务院关于修改〈国家科学技术奖励条例〉的决定》第一次修订。

2004年,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第一次出现空缺。

2008年12月,科技部颁布《关于修改〈国家科学技术奖励条例实施细则〉的决定》,对科技奖励制度及评审体系进行了修改完善,标志着具有中国特色的科技奖励体系基本建立。

2016年1月8日,2015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在北京举行,国家最高科技奖第二次出现空缺。本次推荐的国家最高科技奖候选人共9名,第一轮评审从中选出3名候选人;第二轮评审中,3位候选人的得票数均未过半。

2017年3月,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审议通过《关于深化科技奖励制度改革的方案》;6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深化科技奖励制度改革的方案》向社会公开,是对相关科技奖励制度改革要求的具体落实;7月,科技部印发《关于进一步鼓励和规范社会力量设立科学技术奖的指导意见》,探索建立社会科技奖励发展新模式。

2019年1月8日,按照党和国家功勋荣誉表彰制度体系的奖章规制,首次设计制作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奖章 。

2020年10月7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令第731号第三次修订《国家科学技术奖励条例》。

2024年5月,《国务院关于修改〈国家科学技术奖励条例〉的决定》第四次修订,并于2024年5月11日国务院第32次常务会议通过,自公布之日(5月30日)起施行。

习近平与薛其坤(左)、李德仁(右)" alt="

习近平与薛其坤(左)、李德仁(右)" src="https://bkimg.cdn.bcebos.com/pic/bd315c6034a85edf8db16017900c1e23dd54564edff4?x-bce-process=image/format,f_auto/resize,m_lfit,limit_1,h_336"/>

习近平与薛其坤(左)、李德仁(右)

习近平向李德仁院士颁奖

习近平向薛其坤院士颁奖

习近平向薛其坤院士颁奖

奖项文化

编辑
2019年1月8日,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首次设计制作了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奖章 。奖章中心图案为五颗五角星,象征国家奖;外圈采用飘带、牡丹花、如意形和翅膀等视觉元素,寓意荣誉、吉祥和科技事业展翅高飞

<p>证书

证书

奖项设置

编辑
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不分等级,每次授予人数不超过2名。%20

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报请国家主席签署并颁发证书和奖金。奖金数额由国务院规定。获奖者的奖金额为500万元人民币,450万元由获奖者自主选题,用做科研经费,50万元属获奖者个人所属。%20

2019年1月8日,2018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奖金标准进行了调整。其中,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奖金额度由设立之初的500万元/人调整为800万元/人,奖金分配结构调整,全部由获奖者个人支配。%20

评选规则

编辑

申报条件

(一)在当代科学技术前沿取得重大突破或者在科学技术发展中有卓越建树的;

(二)在科学技术创新、科学技术成果转化和高技术产业化中,创造巨大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环境效益或者对维护国家安全做出巨大贡献的。%20

评选流程

国家最高科技奖的产生大致分为7个具体步骤:

(一)由省级政府、国务院等有关部门推荐或者最高奖获得者个人推荐产生候选人;

(二)由20多位院士、专家要对候选人进行咨询打分,投票选出5名候选人进入国家最高科技奖评审;

(三)接受国家最高科技奖励评审委员会的评审。在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的评审表中,共设计了科学思想品德、重要科技贡献、社会科技界威望和专家系数四大项,8个评价指标来对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的候选人们进行评价;

(四)在接受国家最高科技奖励评审委员会评审的过程中,5位候选人还要经过两关考验,第一关与评审委员面对面,介绍个人的情况和主要成就。第二关评审委员们要到候选者工作的研究室、试验基地进行了实地的考察。经过两关后,评审委员们再次投票选出了两位获奖者;

(五)由国家科技奖励委员会对两位获奖者进行审定后,经科技部审核;

(六)报国务院批准;

(七)最终由国家主席签署证书,颁发奖金。%20

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评选流程

推荐资格

国家最高科技奖采取推荐制,有推荐资格的单位和个人包括: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国务院有关组成部门、直属机构;中央军委有关部委;经国务院科学技术行政部门认定的、符合国务院科学技术行政部门规定的资格条件的其他单位和科学技术专家。

历届回顾

编辑

评奖结果

年度

获奖人

学术称号

生卒年

简介

2023年

李德仁

中国科学院院士

中国工程院院士

1939年12月

江苏泰州人,1963年毕业于原武汉测绘学院,1985年,在德国斯图加特大学获博士学位,之后回国任教。曾任原武汉测绘科技大学校长,现为武汉大学教授

薛其坤

中国科学院院士

1962年12月

山东蒙阴人,1984年毕业于山东大学,1994年,在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获博士学位。现为清华大学教授、南方科技大学校长。2005年,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

2022年

空缺

2021年

空缺

2020年

顾诵芬

中国科学院院士

中国工程院院士

1930年2月

江苏苏州人,1951年毕业于上海交通大学航空工程系。现任中国航空工业集团有限公司科技委高级顾问、中国航空研究院名誉院长

王大中

中国科学院院士

1935年2月

河北昌黎人,1958年毕业于清华大学工程物理系。曾任清华大学核能技术研究所所长、清华大学校长。1993年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

2019年

黄旭华

中国工程院院士

1924年2月24日

广东省汕尾市人,1949年毕业于上海交通大学造船专业,毕业后一直从事核潜艇研究工作,原中国船舶重工集团公司第七一九研究所名誉所长

曾庆存

中国科学院院士

1935年5月4日

广东省阳江市人,1956年毕业于北京大学物理系,1961年,在前苏联科学院应用地球物理研究所获副博士学位。先后在中国科学院地球物理研究所和大气物理研究所工作,曾任大气物理研究所所长,中国气象学会、中国工业与应用数学学会理事长

2018年

刘永

中国科学院院士

中国工程院院士

1936年12月1日

江苏省南京市人,1953年至1958年先后就读于哈尔滨工业大学电机系、清华大学无线电系。1958年,参加工作,现为哈尔滨工业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

钱七虎

中国工程院院士

1937年10月26日

江苏省昆山市人,1960年毕业于哈尔滨军事工程学院防护工程专业,1961年至1965年,在莫斯科古比雪夫军事工程学院学习,获副博士学位,回国后一直从事防护工程教学科研工作。现为中国人民解放军陆军工程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获军队专业技术重大贡献奖,荣立一等功,获评“国际岩石力学学会会士”和“国际城市地下空间联合研究中心会士”

2017年

王泽山

中国工程院院士

1935年10月10日

吉林省吉林市人,1960年毕业于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工程学院火炸药专业,一直从事火炸药研究。现为南京理工大学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

侯云德

中国工程院院士

1929年7月13日

江苏常州人,1955年毕业于同济大学医学院七年制,1962年,被苏联医学科学院破格授予医学博士学位。1962年,回国后历任中国预防医学科学院病毒学研究所所长、中国工程院医药卫生学部主任、副院长等职务。现任国家“艾滋病和病毒性肝炎等重大传染病防治”科技重大专项技术总师

2016年

赵忠贤

中国科学院院士

1941年1月30日

辽宁新民人,1964年,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毕业后到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工作至今。曾担任国防课题组业务负责人和超导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研究员。

屠呦呦

1930年12月30日

浙江宁波人,1955年,北京医学院药学系毕业后,分配到中国中医科学院中药研究所工作。曾任中国中医科学院终身研究员、首席研究员,中国中医科学院青蒿素研究中心主任

2015年

空缺

2014年

于敏

中国科学院院士

1926年8月16日

-

2019年1月16日

天津宁河人,1949年毕业于北京大学物理系。历任二机部九院理论部副主任、九所副所长、所长、九院副院长、科技委副主任,核工业部、核工业总公司科技委副主任,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高级科学顾问。1999年获“两弹一星”功勋奖章

2013年

张存浩

中国科学院院士

1928年2月23日

-

2024年7月12日

山东无棣人,1947年毕业于中央大学化工系,1948年,留学美国,1950年,获美国密西根大学硕士学位。1950年,回国后历任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所所长,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主任,中国科学院学部主席团成员及化学部主任,中国科协副主席,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委员,国际纯粹与应用化学联合会执行局成员等职。现任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研究员

程开甲

中国科学院院士

1918年8月3日

-

2018年11月17日

江苏江人,1941年毕业于浙江大学物理系,1946年,留学英国,1948年获英国爱丁堡大学哲学博士学位,任英国皇家化学工业研究所研究员。1950年,回国后历任浙江大学物理系副教授,南京大学物理系教授、副主任,二机部第九研究所副所长、第九研究院副院长,中国核试验基地研究所副所长、所长,基地副司令员,国防科工委科技委常任委员、顾问,现任总装备部科技委顾问,1999年获“两弹一星”功勋奖章

2012年

郑哲敏

中国科学院院士

中国工程院院士

1924年10月2日

-

2021年8月25日

山东省济南人,1947年毕业于清华大学机械工程系,1948-1952年,在美国加州理工学院机械工程系学习,先后获得硕士、博士学位。1955年,回国后在中国科学院力学研究所工作至今,历任室主任、副所长、所长等职,现任所学术委员会名誉主任

王小谟

中国工程院院士

1938年11月11日

-

2023年3月6日

上海人,1961年毕业于北京工业学院(现北京理工大学),曾任电子工业部38所所长、信息产业部电子科学研究院常务副院长等职,现为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电子科学研究院名誉院长

2011年

吴良

中国科学院院士

中国工程院院士

1922年5月7日

江苏省南京人,1944年毕业于中央大学建筑系。1946年,协助梁思成创建清华大学建筑系。1949年,毕业于美国匡溪艺术学院,获硕士学位。1950年,回国投身新中国建设。曾任清华大学建筑系主任、中国建筑学会副理事长、中国城市规划学会理事长,以及国际建筑师协会副主席、世界人居学会主席等职。现任清华大学建筑与城市研究所所长、人居环境研究中心主任

谢家麟

中国科学院院士

1920年8月8日

-

2016年2月20日

黑龙江省哈尔滨人,1943年毕业于燕京大学物理系。1951年在,美国斯坦福大学获博士学位,回国途中受阻。1955年,冲破重重阻力回国,先后在中国科学院原子能研究所和高能物理研究所工作。曾任高能物理研究所副所长、“八七工程”加速器总设计师、北京正负电子对撞机工程经理等职,先后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特等奖等11项奖励

2010年

师昌绪

中国科学院院士

中国工程院院士

1920年11月

-

2014年11月10日

河北省徐水县人,1945年毕业于国立西北工学院。1952年,在美国欧特丹大学获冶金学博士学位。在麻省理工学院工作3年,同时积极参与争取回国斗争,1955年,回国后在沈阳中国科学院金属研究所工作。曾任金属研究所所长、中国科学院技术科学部主任、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副主任、中国工程院副院长等职,现为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特邀顾问、中国科学院金属研究所名誉所长

王振

中国工程院院士

1924年11月30日

上海人,1948年毕业于震旦大学医学院,获医学博士学位。曾任上海第二医科大学校长等职,现为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终身教授

2009年

谷超豪

中国科学院院士

1926年5月15日

-

2012年6月24日

浙江温州人,1948年毕业于浙江大学,1959年,获前苏联莫斯科大学物理-数学科学博士学位。1980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曾任复旦大学副校长、中国科技大学校长

孙家栋

中国科学院院士

1929年4月8日

辽宁省复县人,1958年毕业于前苏联儒可夫斯基空军工程学院飞机设计专业。历任七机部五院(现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副院长、院长,七机部总工程师,航天部副部长,航空航天部副部长。现任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高级技术顾问。他是我国著名的航天技术专家,是我国人造卫星技术和深空探测技术的开创者之一。1985年获2项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特等奖,1999年荣获“两弹一星”功勋奖章

2008年

王忠

中国工程院院士

1925年12月20日

-

2012年9月30日

山东省烟台市人,1950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医学院,1994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曾任北京市神经外科研究所教授、所长、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名誉院长、首都医科大学神经外科学院院长、中国医学科学院神经科学研究所所长

徐光宪

中国科学院院士

1920年11月7日

-

2015年4月28日

浙江省绍兴市人,北京大学教授,1980年,被增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是中国著名的化学家和教育家

2007年

闵恩泽

中国科学院院士

中国工程院院士

1924年2月8日

-

2016年3月7日

教授级高工,曾为资深院士、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石油化工科学研究院高级顾问

吴征镒

中国科学院院士

1916年6月13日

-

2013年6月20日

研究员,1955年6月,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现为资深院士、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名誉所长

2006年

李振声

中国科学院院士

1931年2月25日

山东人,1951年毕业于山东农学院。先后在中国科学院遗传选种实验馆、中国科学院西北农业生物研究所、中国科学院陕西省西北植物研究所、中国科学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从事小麦遗传育种研究。曾任中国科学院陕西省西北植物研究所所长,中国科学院西安分院、陕西省科学院院长,陕西省科协主席,中国科学院副院长,中国科协副主席、中国遗传学会理事长等职

2005年

叶笃正

中国科学院院士

1916年2月21日

-

2013年10月16日

天津人,1948年11月,在美国芝加哥大学获博士学位;气象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历任中国科学院地球物理研究所研究员、室主任,大气物理研究所研究员、所长,中国科学院副院长等职;现任中国科学院特邀顾问,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名誉所长;美国气象学会荣誉会员;英国皇家气象学会会员;芬兰科学院外籍院士;曾在许多国际国内学术组织中担任重要职务

吴孟超

中国科学院院士

1922年8月31日

-

2021年5月22日

福建人,1949年毕业于同济大学医学院,获学士学位;肝脏外科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现为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二军医大学东方肝胆外科医院院长、东方肝胆外科研究所所长;曾任第二军医大学副校长、中华医学会副会长、解放军医学科学技术委员会副主任等;12次担任“国际肝炎肝癌会议”等重要学术会议的主席或共同主席

2004年

空缺

2003年

刘东生

中国科学院院士

1917年11月22日

-

2008年3月6日

辽宁人,1942年毕业于西南联合大学地质地理气象系,1980年,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1991年,当选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1996年,当选欧亚科学院院士

王永

中国工程院院士

1932年11月17日

-

2024年6月11日

辽宁人,1952年,考入清华大学航空系,1961年,毕业于莫斯科航空学院(Moscow Aviation Institute)导弹设计专业,1992年,当选国际宇航科学院院士、俄罗斯宇航科学院外籍院士

2002年

金怡濂

中国工程院院士

1929年9月5日

天津人,1951年毕业于清华大学电机系;1956-1958年,在苏联科学院精密机械与计算技术研究所进修;1994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首批院士;1994-2000年,为中国工程院主席团成员和中国工程院信息与电子工程学部主任。现任国家并行计算机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主任、研究员,中国计算机学会名誉理事

2001年

王选

中国科学院院士

中国工程院院士

1937年2月5日

-

2006年2月13日

上海人,1958年毕业于北京大学数学力学系。后一直从事计算机领域的教育和研究工作。自1975年开始,他组织并进行了汉字激光照排和电子出版系统的研制工作。1984年后被聘任为北京大学教授、计算机科学技术研究所所长

黄昆

中国科学院院士

1919年9月2日

-

2005年7月6日

北京人,1941年毕业于燕京大学物理系。1945年,赴英国留学。1948年,获英国布里斯托(Bristol)大学哲学博士学位。1949-1951年,在英国利物浦大学理论物理系任博士后研究员。1951-1977年,在北京大学物理系任教授。1977-1983年,任中国科学院半导体研究所所长;1983年,任名誉所长

2000年

袁隆平

中国工程院院士

1930年9月7日

-

2021年5月22日

北京人,1953年毕业于西南农学院农学系。毕业后,一直从事农业教育及杂交水稻研究。1980-1981年,赴美任国际水稻研究所技术指导。1982年,任全国杂交水稻专家顾问组副组长。1991年,受聘联合国粮农组织国际首席顾问

吴文俊

中国科学院院士

1919年5月12日

-

2017年5月7日

上海人,1940年毕业于上海交通大学数学系。1946年,赴法国Strassbourg大学留学,获博士学位。1957年,被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1990年,被第三世界科学院选为院士

参考资料:

颁奖仪式

年度

颁奖时间

颁奖地点

颁奖人

2023年

2024年6月24日

人民大会堂

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习近平

2020年

2021年11月3日

人民大会堂

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习近平

2019年

2020年1月10日

人民大会堂

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习近平

2018年

2019年1月8日

人民大会堂

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习近平

2017年

2018年1月8日

人民大会堂

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习近平

2016年

2017年1月9日

人民大会堂

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习近平

2015年

2016年1月8日

人民大会堂

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习近平

2014年

2015年1月9日

人民大会堂

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习近平

2013年

2014年1月10日

人民大会堂

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习近平

2012年

2013年1月18日

人民大会堂

国家主席胡锦

2011年

2012年2月14日

人民大会堂

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胡锦涛

2010年

2011年1月14日

人民大会堂

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胡锦涛

2009年

2010年1月11日

人民大会堂

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胡锦涛

2008年

2009年1月8日

人民大会堂

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胡锦涛

2007年

2008年1月8日

人民大会堂

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胡锦涛

2006年

2007年2月27日

人民大会堂

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胡锦涛

2005年

2006年1月9日

人民大会堂

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胡锦涛

2004年

2005年3月28日

人民大会堂

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胡锦涛

2003年

2004年2月20日

人民大会堂

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胡锦涛

2002年

2003年2月28日

人民大会堂

国家主席江泽民

2001年

2002年2月1日

人民大会堂

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江泽民

2000年

2001年2月19日

人民大会堂

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江泽民

社会评价

编辑
国务院设立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就是为了在全社会形成尊重知识、尊重科学、依靠科学的良好气氛,鼓励广大科技工作者通过不懈的努力,为中国的科技发展不断作出新的贡献 。(《党史博览》2019年第4期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