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亨利·刘易斯·史汀生 编辑
亨利·刘易斯·史汀生(Henry Lewis Stimson,1867年9月21日-1950年10月20日),1867年9月21日出生于美国纽约市。美国政治家,战略家。骷髅会成员。1928—1929年任驻菲律宾总督。1929—1933年任美国国务卿。
他不承认日本扶植的满洲国。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后,主张支援反法西斯国家。1940—1945年任陆军部长,动员美国工业转入战时轨道,主张尽早开辟第二战场,反对彻底毁灭德国的摩根索计划。负责监督原子弹研制,建议对日实施核突击,但主张日本在保留天皇制下投降。1945年9月退休。
中文名:亨利·刘易斯·史汀生
外文名:Henry Lewis Stimson
国籍:美国
出生地:美国纽约市
出生日期:1867年9月21日
逝世日期:1950年10月20日
毕业院校:耶鲁大学,哈佛大学
主要成就:第46任美国国务卿两度出任美国战争部长
亨利·刘易斯·史汀生
1927年,奉卡尔文·柯立芝总统之命,赴中美洲国家尼加拉瓜调停国内纠纷成功。他认为当地人“未适合有自己的政府”。1927~1929年任菲律宾群岛总督。也是因为这个原因反对当地独立要求。1929~1933年,在大萧条时期出任赫伯特·克拉克·胡佛总统政府的国务卿。两人性格并非很合拍,但在处理拉美问题上却很默契,1930年他宣布,拉美国家是否民主选举上台并非很重要,只要一个政权控制了国家生活并愿意履行国际义务,美国就承认它 。他以不干涉主义代替过去的大棒政策,这种以不干涉为名而行控制之实的做法对以后美国的拉美政策影响深远。同年他下令关闭雅德利主持的密码破译处,他解释说:“君子不读他人之信。”(后来他改变态度。)
10岁的亨利·史汀生
1933年富兰克林·罗斯福入主白宫后,他因为和新任国务卿科德尔·赫尔兄弟般的情谊,作为新国务卿的特别顾问,指导着新国务卿熟悉外交事务,一时传为佳话。日本和德国成为亚洲和欧洲的战争策源地后,曾呼吁美国放弃孤立主义。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后,积极鼓吹干涉主义,主张支援反法西斯国家。1940~1945年,连任富兰克林·德拉诺·罗斯福总统和哈里·S·杜鲁门总统政府的陆军部长,富有成效的对美国军队进行改组和整顿,动员美国国民经济转入战时轨道,主张尽早开辟第二战场,协调民主、共和两党对政府外交政策的支持。他和国务卿赫尔、海军部长弗兰克·诺克斯经常举行协调会议,他的对日强硬态度直接影响这美国的对日战略。他反对财政部长犹太人小亨利·摩根索彻底肢解德国,将德国变为农业国的摩根索计划。
同时,他还是两位总统核政策的主要顾问,负责监督原子弹的研制,是曼哈顿计划的领导人莱斯利·理查德·格罗夫斯将军的直属上司。在富兰克林·罗斯福总统死后,是他向继任的总统杜鲁门通报了研究原子弹的消息,使得初知此项计划的杜鲁门大为震惊,他曾向杜鲁门建议对日本的主要城市投掷原子弹。后来,以人道主义为理由为在日本广岛和长崎实施核突击辩护,认为原子弹的使用加速了日本投降,从而拯救了更多人的生命。
1945年9月退休。1950年 10月20日,史汀生以83岁的高龄离开了人世。
遗有自传《在和平与战争中服役》。
对满洲国的不承认主义
1932年1月7日,中国九一八事变发生后,美国国务卿亨利·史汀生向日本和中国发表照会,宣布日本对满洲的侵略是对中国领土内政的干涉,违反了凡尔赛和约,因此美国政府对此不予承认。这被称为“史汀生主义”。中国和当时欧洲各国对此都普遍表示赞同,但是日本却无视这一通告。
“史汀生不承认主义即”指不承认因违反《国际联盟盟约》和《巴黎非战公约》的行为而产生的任何情势、条约或协定。”美国中立政策的具体表现。30年代初,遭受经济危机深重打击的美国,为避免在争夺国际市场的外交活动中陷于失败,决定实行以孤立主义为标志的中立政策。1931年日本发动“九一八事变”,侵占中国的东北。美国不但不谴责这一侵略行动,反而与日本密商谅解。1932年1月3日,日本侵占锦州,进逼中国关内。7日, 美国国务卿史汀生照会中国和日本政府,对日本强占中国东北的局面和足以损害美在华权益,违反“门户开放”及中日间的任何协定、条约,美国均不予承认。但在次日,美国国务院又表示美无意干涉“日本在满洲的合法条约权利”。此即史汀生主义,其实质是企图以牺牲中国东北来维护美在华的权益。它是此后一个时期美国对华政策的基本方针。
史汀生不承认主义,它构成了对于外国侵略或以其他非法行为造成的事态,无论其以新国家还是新政府的面目出现,国际社会均不得承认其为合法的国际法规则的基础。后来,许多普遍性和区域性的国际文件以及国际组织决议和国家的实践都充分肯定了“不承认主义”的立场。
建议保留日本天皇制度
曼克顿计划监督人
史汀生在建议中还着重讲了另外一面:日本人有极高的爱国心,肯定容易接受疯狂抵抗入侵的号召。如果美国试图攻入的话,也许会经历比在德国所经历的更为残酷的最后一战。十分明显,史汀生不主张美军登陆日本,他想走另外的一条道路:日本在这样的危机中会比当前的报纸和当前的其他评论所指明的更加理智得多。日本这个民族并非完全由疯子组成,它的心理状态并不是完全有别于。相反,在过去的一个世纪中,它孕育出极其出色的人民,能够在前所未有的短时间内不仅采纳了西方文明的复杂技术,而且在相当大的程度上吸取它们的文化和它们的政治、社会思想。它在这些方面的进展。是历史上民族进步的最令人震惊的壮举之一。
史汀生战争部长
后来罗斯福对哈里·霍普金斯说,临时突然插进这句决定对方命运的话,是因为他脑子里总想着劝说吉罗先生和戴高乐将军坐到一起的事,结果,思想一下子被搅乱了。罗斯福对霍普金斯解释说:“我们想把这两位将军拉到一起,费了好大的周折。我心里暗想,这真和当年人们安排格兰特会见李将军一样困难。后来要出席记者招待会了,温斯顿和我都没有时间准备,我忽然想到过去人们曾称格兰特为‘无条件投降先生’,于是,不知怎的,我一下子就冒出了这句话。”
但问题是,罗斯福讲后,丘吉尔立即就表示了与罗斯福的一致性。丘吉尔说他当时是这样考虑问题的:“我们之间的任何分歧,即使是一个漏洞,在这种场合也会对我们的作战努力造成损害甚至危害。” 这样,“无条件投降”成了一个约定,同时成了一项政策。在这样的背景下,史汀生在建议中多处把自己关于日本可保留天皇制实际上是有条件投降的建议描述为“等同于无条件投降”,以避免看上去与既定政策相背离。 但是,这并未能遮住人们的眼睛,而其他的人并不这样看。
1、本站所有文本、信息、视频文件等,仅代表本站观点或作者本人观点,请网友谨慎参考使用。
2、本站信息均为作者提供和网友推荐收集整理而来,仅供学习和研究使用。
3、对任何由于使用本站内容而引起的诉讼、纠纷,本站不承担任何责任。
4、如有侵犯你版权的,请来信(邮箱:baike52199@gmail.com)指出,核实后,本站将立即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