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郑白渠 编辑
郑白渠是中国古代劳动人民创造的一项伟大工程。关中地区的大型引泾灌区,秦代(公元前221年~公元前206年)郑国渠和汉代(公元前206年~公元220年)白渠的合称,近代陕西省泾惠渠的前身。
中文名:郑白渠
时间:公元前206年
相关人物:秦始皇
相关文献:《汉书·沟洫志》
水域:泾水流域
前秦苻坚时期(公元357年~公元384年)曾发动3万民工整修郑白渠。
灌溉范围主要分布于石川河以西。只有中白渠穿过石川河,在下邦县(今陕西渭南东北25km)注入金氏陂。永徽年间(650年~655年)郑白渠灌溉面积有1万多顷。由于官吏豪强大量设置水磨,浪费了水,到大历年间(766年~779年)仅灌6200余顷。前后虽四五次下令废毁水磨,但得不到有效贯彻。郑白渠的管理制度在唐《水部式》中有具体规定。灌区除设泾堰监等专管机构外,并受京兆少尹(首都副行政首长)的统辖。渠道上的主要枢纽如彭城堰等,还设专人管理。较大的渠道上建有木质闸门,根据预先编制的用水计划,轮流定量供水。渠道和渠系建筑物维修有一定的报批手续和监督办法,不许私自拆修。每年农历正月一日至八月三十日将沿渠水磨封存,以保证灌溉用水。这时干渠进水闸为6座石门,渠首处建有拦河壅水石坝,称为“将军?”,“长宽皆百步,捍水雄壮”,后毁于水。
宋代改用临时性梢桩坝,每年均需重修。由于泾水河床下切,历代曾多次将引水渠口上移。北宋乾德年间(963年~967年)、至道元年(995年)、景德三年(1006年)、景枯三年(1036年)、庆历七年(1047年)、熙宁五年(1072年)、大观二年(1108年)多次维修郑白渠,其中以大观年间赵佺主持施工的规模最大,共修石渠3141尺,上宽14尺,底宽12尺,土渠3978尺,干渠设节制闸和退水闸以及一系列交叉建筑物,省去了渠口梢桩坝,灌溉面积号称25093顷,改称丰利渠。大德八年(1304年),泾水暴涨毁渠。延祐元年(1314年)王琚主持改建,渠首再次上移,延展石渠51丈,宽1.5丈,深2丈。拦河坝改为石困结构,即用卵石填充的木笼砌筑水坝,东西长850尺,宽85尺,共用1166个,因王琚官职为御史,改称王御史渠,灌溉面积曾达9000顷。灌区有分水闸135座,并订立了一整套管理制度,在《长安志图·泾渠图说》中有详细记载,此后王御史渠又曾几次维修。
1、本站所有文本、信息、视频文件等,仅代表本站观点或作者本人观点,请网友谨慎参考使用。
2、本站信息均为作者提供和网友推荐收集整理而来,仅供学习和研究使用。
3、对任何由于使用本站内容而引起的诉讼、纠纷,本站不承担任何责任。
4、如有侵犯你版权的,请来信(邮箱:baike52199@gmail.com)指出,核实后,本站将立即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