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龙舟 编辑
龙舟,是龙和舟的合体,最早是祭神祭河神祭水神用的,后来与端阳节结合在一起,实际上端阳节以前就有龙舟了。 上巳节和端午节竞渡用的龙形船。 赛龙舟是汉族传统节日上巳节和端午节的主要习俗。古代上巳节俗中有一项重要活动泛龙舟,起源于宫廷禊礼,后来发展为全民参与的龙舟竞渡。 端午节最初是中国人民祛病防疫的节日,江浙地区春秋之前有在农历五月初五以龙舟竞渡形式举行龙图腾祭祀的习俗;后因诗人屈原在这一天逝世,便成了中国汉族人民纪念屈原的传统节日习俗,也是汉族龙图腾文化的代表之一 。春秋战国时期,龙舟竞渡盛行于吴国、越国、楚国 ,最晚在南北朝时期就已经非常盛行 ,传出国外后,深受各国人民的喜爱并形成了国际比赛。
龙舟是船上画着龙的形状或做成龙的形状的船,扒龙舟分为起龙、游龙、竞赛、收龙等几个环节。扒龙舟是中国民间传统水上体育娱乐项目,是一种多人集体划桨竞赛,多是在喜庆节日举行,现流行于中国及世界上一些国家与地区。扒龙舟不仅是一种体育娱乐活动,更体现出中国传统的悠久历史文化继承性和人们的集体主义精神。
汉族龙舟竞渡从祭龙神转为对英雄人物的纪念,苗族、傣族龙舟竞渡受汉族龙文化的影响,主要是祭龙祈年,各自成为龙舟节、泼水节的活动内容。
2021年8月3日,在东京奥运会皮划艇的比赛场上,作为展示项目,中国龙舟进入奥运赛场,标志着龙舟已经启动了入奥程序。
杭州第19届亚运会龙舟比赛将会在温州龙舟运动中心举行。
中文名:龙舟
外文名:Loong Boat
别名:龙船
节日时间:农历五月初五
节日类型:传统节日
流行地区:中国及世界上一些国家与地区
节日起源:图腾祭
节日活动:端午食粽、扒龙舟
节日饮食:粽子、雄黄酒、龙舟饭、龙舟面
节日意义:传承与弘扬非物质文化
端午节龙舟赛
划龙舟,是汉族传统节日上巳节和端午节的主要习俗。起源于先秦祭神祭河神祭水神,后与端阳节结合在一起,实际上端阳节以前就有龙舟了。 龙舟曾经是祭天求雨的祭祀工具,又具备与古埃及的太阳船一样穿越生死、沟通人神的神力。 古代上巳节俗中有一项重要活动——泛龙舟,它起源于宫廷禊礼,后来发展为全民参与的龙舟竞渡。天子作为一国之君,在三月要执行一项特殊的节日礼仪——乘舟。《礼记·月令》于季春之月说:“命舟牧覆舟,五覆五反,乃告舟备具于天子焉。天子始乘舟,荐鲔于寝庙。”“龙舟”本指专供帝王乘坐的大型游船,船形似龙,船头刻有鹢鸟,所以“龙舟”与“鹢首”在古代典籍中经常连用,以指帝王之舟。 战国时期,楚国人因舍不得贤臣屈原投江死去,许多人划船追赶拯救。他们争先恐后,追至洞庭湖时却不见其踪迹。之后每年五月五日人们划龙舟以纪念之。借划龙舟驱散江中之鱼,以免鱼吃掉屈原的身体。竞渡之习,盛行于吴国、越国、楚国 。其实,“龙舟竞渡”早在屈原之前就已经有了。龙是中原地区与南方地区汉族的民族图腾,闻一多先生在他的三篇作品《伏羲考》、《龙凤》、《端午考》中指出,黄帝在统一中原后,把自己部落的标志兼取并融合了被吞并的其它氏族、部落的标志性图案,最后拼合成汉族共同崇拜的形象“龙”,一种虚拟的综合性神灵,成为了汉族的标志 。龙舟的起源有伏羲乘龙舟浮渡昆仑、江浙地区等说法。
伏羲说
早在春秋时期,中原地区就有过端午的习俗 ,五月端午文化来源于华夏人文始祖伏羲乘龙舟浮渡昆仑,肇始太极八卦原始文明。迁徙到四方的华夏民族,自上古时期以来就有在夏至、端午时节以龙舟祭祀伏羲的民俗传承,又以太极八卦文化中的南方地区最为流行。
上古时期,随着三皇五帝氏族不断繁衍发展,居住中原南部的华夏先民逐渐向南部方位的淮河、汉水、长江以南地区迁徙。春秋时期之前,便已形成了农历五月初五以龙舟竞渡形式,祭祀人文始祖伏羲的文化习俗。龙舟竞渡文化的本质,是上古时期发生了毁灭性的大洪水,华夏始祖伏羲、女娲以葫芦作舟船,浮渡洪水,逃生到昆仑山成婚,使人类生存繁衍下来。
至于端午节是祭祀春秋时期苏州的伍子胥、战国时期汨罗的屈原、或是东汉时期上虞的曹娥等,都不过是借上古时期华夏先民祭祀伏羲的端午文化和龙舟竞渡民风传承,祭祀不同地区的人文英烈而已。
江浙说
据历史学家和民俗学家考证,端午节最初起源于江浙地区的龙图腾祭 。先人为了求得龙的保佑,每年端午这一天都会举行隆重的龙图腾祭祀活动,同时,还要在锣鼓声中划着刻上龙形的独木舟在水面竞渡。河姆渡遗址和田螺山遗址的史前文化证明,早在5000年至7000年前,就有了独木舟和木桨。而龙舟最初原形是单木舟上雕刻龙形的独木舟,后来发展为木板制作的龙形船。 五月初五是古代吴越地区“龙”的部落举行图腾祭祀的日子。端午节两个最主要的活动吃粽子和竞渡,都与龙相关。粽子投入水里常被蛟龙所窃,而竞渡则用的是龙舟。古代五月初五日有用“五彩丝系臂”的民间风俗,这应当是“像龙子”的纹身习俗的遗迹。
在吴地,即苏州一带,就认为划龙舟是为了纪念伍子胥的。因为吴王夫差误杀了忠良,且是在五月五日这天把伍子胥的尸体装入袋中沉江的,所以吴地百姓在这一天划龙舟,就是为了纪念忠臣伍子胥的。而在浙江的一些地方,又说划龙舟是为了纪念古代著名的孝女曹娥的。传说曹娥的父亲在江边落水后,曹娥边哭边找,沿江求索十七日之后,在五月五日这天投江殉父。当地人为了纪念她,才有了划龙舟的习俗。在浙江,甚至还有一种说法,说划龙舟是为了纪念鉴湖女侠秋瑾的。
据专家考证,进行龙舟竞渡的先决条件必须是在产稻米和多河港的地区,这正是我国南方地区的特色。在古代典籍有关龙舟起源的记载中,最早是出现在东汉 。《事物原始》载:“竞渡之事,起于勾践,今龙船是也。”汉代赵晔《吴越春秋》也认为,龙舟的起源“起于勾践,盖悯子胥之忠作” 。专家公认的中国最早的“龙舟竞渡”的图形,发现于浙江宁波市鄞州区云龙镇甲村。
唐宋龙舟争标
《龙舟竞渡图》唐·李昭道
唐代诗人王建的一首《宫词》形象地描写了唐代宫廷赛龙舟的情景:“竞渡船头掉彩旗,两边溅水湿罗衣。池东争向池西岸,先到先书上字归。”唐代赛龙舟的规模很大,诗人李群玉《竞渡时在湖外偶为成章》一诗这样写道:“雷奔电逝三千儿……三十六龙衔浪飞。”三千多人分驾三十六条龙舟,平均每条龙舟上将近一百人,随着震天的鼓声和欢呼声,像雷电一般飞逝,速度之快,好像在衔浪飞行 。在古代绘画中,端午节相关题材的作品也并不鲜见,目前最早看到的书画作品可算是唐代画家李昭道的《龙舟竞渡图》,画中所描绘的情景当为宫廷中欢度端午的场面,所绘龙舟亦生动可掬,灵动飘逸。
《金明池争标图》宋·张择端
杭州市
宋代,杭州的百姓同样喜欢赛龙舟,西子湖可比金明池大了不少,每年春季,西湖都会举办大型的龙舟赛事。诗人黄公绍比较坦诚,他写诗说“好是年年三二月,湖边日日看划船”。西湖龙舟赛俨然成了全民性的体育赛事。不得不提的是,在饥荒之年,举办龙舟赛还为杭州百姓免于饥荒之苦做了贡献。宋仁宗皇祐二年(1050),杭州等地爆发大饥荒。时任杭州知州的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一方面向朝廷求援,一方面开仓放粮,赈济百姓。由于受灾范围太广,宋仁宗也救济不过来。范仲淹走在街上,只见许多商铺都关了门,冷冷清清。百姓们为了抵抗饥饿,保存体力,都选择在家呆着。街道上没有开市时的人头攒动,也没有农户叫卖的嘈杂声,只有街头巷尾躺着一些饿死的饥民。范仲淹见状,果断下了一道命令:鼓励百姓举办龙舟赛,范仲淹一纸令下,那年的龙舟赛办得格外隆重,从春天一直持续到夏天。杭州城里无论是富人还是家境一般的老百姓,大家纷纷走出家门,参加龙舟竞赛,场面之宏大,前所未有。与此同时,西湖边的茶楼、饭馆、客栈生意火爆,很多百姓开始聚集到西湖边做起小生意。大家这才明白范仲淹的大智慧——杭州城的富商在游玩中消费,让经济活跃起来,底层百姓们便能从中获利,不至于饿肚子。看到杭州城归于安定,范仲淹这才转忧为乐,与百姓们一同观看这次盛况空前,意义非凡的西湖竞渡。
温州市
浙江温州瑞安市龙舟
马鞍山市
安徽当涂县的龙舟比赛有1700多年的历史,处在水乡的当涂,世世代代,环水而居,靠水而生,依水而存。六月六这天是为了纪念大禹的生日,这里的划龙舟比赛要比纪念屈原要早上几百年。当涂有首民歌《划龙船》,生动地描述了龙舟竞渡的盛况:“清水河长又长,两岸人海又人山。老年人拄着龙头杖,姑娘穿上花衣裳。要问今天看什么,端午佳节赛龙船。青龙黄龙抖精神,河水上面浪花翻。赛得小孩蹦蹦跳,赛得姑娘笑断肠。”
芜湖市
芜湖龙舟节在每年端午前后举行,迄今已有上百年历史,是当地人庆祝插秧完工和预祝五谷丰登的特色民俗活动。每年的农历五月二十是裕溪河两岸民众最传统最热闹的节日民俗——赛龙舟。当天,在外的人也都会不远万里的赶回家来,共襄盛事。清晨五六点,一个个龙舟队伍便在号子声中将刷了桐油的龙舟抬下水。
宣城市
宣城桃花潭赛龙舟活动可追溯至明朝,相传当年汉王陈友谅与朱元璋在江西鄱阳湖战败后,陈部太尉张定边携遗侄张佑保避难到泾县桃花潭畔,将遗侄过继给当地翟姓改名翟敬六,招兵买马后以赛龙舟的形式掩人耳目以达到训练水兵的目的。 在全椒县的滁河岸边,自古就有举办龙舟会的传统。每年五月初五,人们穿戴整齐,小孩胸前挂着各式各样的香囊,大人带着自家包的粽子,清早就来到滁河边观看龙舟会。龙舟会由红黄青白紫五色龙舟组成,每条龙舟各15人,其中12人分坐两边手执单桨,齐心协力向前方划动。
安康龙舟习俗与其它地方有着明显的区别。一是龙舟制作上的不同,其它地方的龙舟窄而长,安康由于汉江水流湍急,故龙舟宽而短,且为跷头跷尾园底儿,安康俗称叫黄瓜底子;二是比赛规则不同,由于汉江江面极宽广,安康设有环绕赛、对岸赛,并设有“抢鸭子”、“抢猪尿泡”、浮水夺标赛等特有项目;三是比赛增设”挠手“,”挠手“会边指挥边表演,既有实用性又有舞蹈般的观赏性;四是有真龙(标准龙舟)、假龙(不标准龙舟)、混江龙(无龙头龙尾的小划子)的赛制;五是划法不同,由于安康龙舟黄瓜底儿形成龙舟深度大,因此在划法上是”跪划”,每位”造手“有一个保护膝盖的”跪圈”。其它地方的龙舟则是”坐划”。
宜昌市
屈原的故乡在今天的湖北省宜昌市秭归县,秭归人对屈原的缅怀之情尤甚,纪念的方式也胜过其他地方,最重要的民俗就是赛龙舟、办诗会、公祭屈原三件大事。秭归划龙舟,除场面壮观、竞争激烈外,特别之处是竞渡前还要举行游江招魂,颜色各异的龙舟均竖起“魂兮归来”的招魂幡,以白龙为首的龙舟在江中缓行环游,峡谷中则回响起荡气回肠的《招魂曲》。公祭屈原的活动从南北朝时流传至今,头端午,即屈原投江殉志的这天,在屈原祠里或屈原祠前的沱江边,用松柏、艾叶扎成大型祭坛,将蒸熟的全猪、全羊、瓜果点心及粽子献于屈原灵牌前,巨大的挽幛上篆书“屈原
福建端午节划龙舟的传统和五代闽王之子王延钧有关。当时王延钧好偕伴宴游水晶宫,载舟游湖,奏曲为乐,开风气之先。到后来,每逢端午节,各村社都会提前筹钱备舟,击鼓鸣钲,热热闹闹开始水上竞渡 。福建背山面海,境内江河纵横,一千多年前民间就盛行龙舟竞渡。竞渡活动在端阳节前后,一般从农历五月初一开始至初五达到高潮,亦有个别地方把竞渡活动提前或延至中旬之后。龙舟的船、桨、舵均用杉木制作,颇为考究。船首安装木雕龙头,船身漆绘颜色鳞片,以色名舟,有白在、黄龙、红龙、蓝龙、绿龙等,船身长短,划手多寡,因地而异,划法有站、坐两式。据《福州地方志》载:公元927年闽王王延钧
赣州赛龙舟是极具客家特色的活动,每到端午前夕村民都要自发捐款捐物,选出头人 在龙舟赛之前,按不同宗族姓氏,打造龙舟,或涂以不同颜色,分别冠以红龙、黄龙、青龙、金龙等队,进行“祭龙舟”活动,“祭龙舟”仪式一般在江边或龙王庙前进行。赣州龙舟
仪式包括:请 龙王,安龙头,祭龙首,装龙舟、举龙身、舟下水、每当祭典,乡亲们都要带着“三牲”和粽子来到现场,大人,小孩穿着新衣,拜龙王、摸龙须、沾摆祭品、点香烛、放鞭炮、行大礼,极其虔诚的心情,按传统的民风习俗祭祀龙舟。龙气。祭典隆重、锣鼓声、炮竹声、呐喊声,此起彼伏,声势震撼。龙舟游江所到之处都有乡亲摆祀品、放鞭爆、行大礼以示恭迎和祭敬。到端午节竞渡时,更是万人空巷看决赛。一江两岸、人山人海、惊天动地。客家人“龙”崇拜在这里渲泄得淋漓尽致 .“艾蒲洗身雄黄酒,食了粽子划龙舟。绣花香包腰上带,神龙保我九十九”。每年的农历五月初五,在南宋诗人辛弃疾描述的郁孤台下,年复一年的演译着龙的传说 。将龙从龙王庙中请出,由道士做法场,龙舟装上龙头.龙尾后须用雄鸡的鸡冠血点睛,表示木制龙舟已转化为有灵性的神龙,保神龙入水显威取胜。盼神龙保佑来年风调雨顺,国泰民安。
宜春市
旧时,宜春一带有这么一首风俗民谣,述说一年四季的生产与生活:“正月揪揪轫,二月平平过,四月心栽禾,五月龙船鼓,六月涨爆肚……
一年中“吃喝玩乐”方要在正月五月,正月是新年,有吃有喝,腊鸡腊肉很有嚼头,方言土话谓之“揪揪轫”。五月过端午,有玩有乐,虽有粽子、包子之类的节令食品大饱口福,然而比不上“五月龙船鼓”那样醉人心田。
赣中一带是我国最早时兴龙舟的地区之一。曾攻读于宜春状元洲的唐朝状元郎卢肇,及第后在宜春驿馆前写过一首观竞渡诗,诗中道:“扁舟鼓浪去如飞,鳞鬓峥嵘各斗机。向道是龙刚不信,果然夺得锦标归。”这首诗在民间很有影响。清人严思浚在《袁州竹枝词》中云:“秀江桥下水涟涟,馆驿楼前浪拍天。艳说状元洲夺锦。洲边人爱划龙船”。
鹿城龙舟
纪实性地描述锦江两岸群众端午节观看龙舟竞渡盛况的古籍,莫过于清人朱航的《锦江脞记》了。“筠俗五日,锦江竞渡,两岸妇女,观者如芙蓉映水。筠州竹枝词云:好是日高风定后,香薰两岸活芙蓉。盖纪实也。”连妇女也倾城而出,何况男人。江深水阔的丰城,民间历来酷爱划龙舟。旧时,农历四月二十日即时为龙船下水日。下水前一夜,安浆插旗、点烛敬香,擂鼓鸣爆。并选一未婚青年,手举干草火把,从船头跑到船尾,众人呐喊助威,以张声势,进行隆重的祭船仪式。次日下水。开划前敲锣打鼓,“标手”(划船手)列队站齐,合念祝词,谓之“呵船。五月初一即开浆竞渡,有“初一划,初二歇,初三、初四划到节”之说。
说到民间对划龙船的酷爱,恐怕要数上高、宜丰锦江一带的村民别出心裁。他们弄出了一个中国民俗事象中罕见的节日——“端阳副节”。这个见经的“副节”,在上高斜口、宜丰石市一带被定在五月十三日。
宜春传统龙舟
“端阳副节”缘何而起。从清乾隆年间上高发生的一次“龙舟案”中,也许能寻出一种说法。乾隆五十五年端午,上高况、严等姓争斗龙舟,互相殴击,以致溺毙多人,酿成大案。次年三月初十日,县令刘逢奇颁布《谕禁端午竞度文》,为“以杜事端”,严禁端午竞渡,下令拆毁各船。并将禁令勒之以碑,“以示久远”,“诚恐日永禁弛复萌”。也许上高百姓不象那位迂腐的知县那样因噎而废食。喜划龙船“固习忆深”的上高人。想出了一个既不违禁又要划船的对策,这就是端午之后再加一个“副节”,过把龙船瘾。不过,这只是一种推测而已。不管怎么。“端午副节”毕竟以其地方特色而丰富了我国的民俗文化。
据说台湾的龙舟赛始于台南市。根据民间资料,台湾第一次龙舟竞赛是在清乾隆二十九年,当时台湾知府蒋元君在台南市的华法寺的半月池内友谊性龙舟竞渡,而且大部份是女性参加。到了日本统治时代龙舟竞渡改由当时的市政厅主办,在五条港---关帝庙港、妈祖宫港、佛头港和水仙宫港举行。并以西罗殿为主办场地。后来竞渡活动一度因故分为两地举行,直到台南运河完工以后,才重新合而为一,台湾地区的龙舟竞渡,已具有一百八十多年历史的宜兰县礁溪乡二龙衬所举办的最值得一提。二龙村是由淇武兰、洲仔尾两地合起来的。相传早年的二龙洞经常溺死游水的孩子,上游的淇武兰与下游的洲仔尾村民认为是河神作祟,提议在河中竞渡龙舟来祭拜河神,这个风俗就此传了下来。
说到龙舟祭祀,大屿山大澳的龙舟祭祀还神仪式不得不提。五月初四早上,人们前往大澳各庙宇请神。到端午节当天,人们会一大早将神像放在龙舟上,沿着各水道巡游,岸边居民会焚香拜祭,巡游完毕就会送神回庙。而在西贡、大埔、香港仔等地的部分村落则有午夜划龙舟纪念祖先的习俗。龙舟寓意吉祥,因此村民们都认为龙舟滑过的水是“大吉水”。四面环海的香港,沙细水清的海滩比比皆是,而端午节正值夏天,烈日炎炎,很讲“好意头”的香港人都会在端午假日到“龙舟水”里浸一浸、游一游。人们相信游“龙舟水”可以洗去霉气、辟走邪气、带来好运,祈求合家平安。
词语解释
“龙舟”是做成龙形或刻有龙纹的船只。古代那些有“真龙天子”之称的帝王们,行走水路时一般都要乘龙舟。如“天子乘鸟舟龙舟浮于大沼”(《穆天子传》),“上御龙舟,幸江都”(《隋书·炀帝纪》)。皇帝乘坐的龙舟,高大宽敞,雄伟奢华,舟上楼阁巍峨,舟身精雕细镂,彩绘金饰,气象非凡。南宋画院待诏李嵩画的“大龙舟”,即是一例。民间用来竞渡的龙舟和皇家龙舟不可比肩,一般都做得窄小狭长一些,以利赛事。用作竞渡的龙舟,其形制因时代而变化,因地域而不同。据载,旧时西湖上的龙舟,约四五丈长,头尾高翘,彩画成龙形;中舱上下两层,船首有龙头太子和秋千架,均以小孩装扮,太子立而不动,秋千上下推移;旁列弓、弩、剑、戟等“十八般武艺”和各式旗帜。尾有蜈蚣旗,中舱下层敲打锣鼓,旁坐水手划船。
各地特色
苏州的龙舟分成各色,四角插旌旗,鼓吹手伏在中舱,两旁划手十六人。篙师执长钩立于船头,称作挡头篙。船头亭上,选面端貌正的儿童,装扮成台阁故事,称龙头太子。船尾高丈余,牵系彩绳,由擅长嬉水的小儿表演“独占鳌头”、“童子拜观音”、“指日高升”、“杨妃春睡”等节目。当代用来竞渡的龙船,形制比旧时简化了许多。船以色彩分赤龙、青龙、黄龙、白龙、黑龙等。船身、船上的罗伞旌旗等装饰,以及划手们的服装乃至船桨,都要求一色。
湖北、湖南等地的龙舟短则七丈多,长则十一丈余,划动时有如游龙戏水。
福建的龙舟,船首雕刻龙头,口能开合,舌能转动。贵州的龙舟由三只独木船联合而成,中间较长的一只称“母船”,船上有鼓手指挥,两边的两只船身稍短,称“子船”。
温州各乡都有龙船,各庙宇设香官神,专管划龙船。每逢端阳节,有些地方要做新龙船,四月初一就擂鼓开殿门,祭香官神,开始造船。各地乡风一般都是五月初一才开殿门,祭神后即开划,俗叫“上水”,龙船归去叫“收香”,斗龙结束叫“散河”或“洗巷”,并把河龙船翻转,次日再翻正,抬到庙中保存,还要祭时官神,相传这香官神是喜欢玩弄人的小儿神,所以俗语说青年人不安分,比喻香官。在划龙船地区内,都要出龙船费用,请划龙船的人吃酒,还要放鞭炮,设祭迎接,叫“摆香案”。 龙船头各处大同小异。有的在船身绘画龙鳞,头尾安置活动的龙头龙尾,形状较小,有的船身稍画上几笔龙鳞,亦无头无尾,但形状较大。每乡龙船,各有固定颜色的旗帜,一乡之内,有几支龙船的话,也要用旗色区分标志。以温州南郊南塘河古老风俗为例,有的旗用蓝色,龙头、龙尾和船身都是蓝色,叫做“青龙”,相传四方只有东方苍龙七宿称龙,所以青是正色。这南塘河面,以莘塍为河主,所以莘塍东堂庙的龙船特别大,有十六档,船面有四十四人,叫大青,算是龙娘。其他龙船上水,必须先到东堂庙朝见,庙司事要赏给彩红,大青出来,各龙不敢和它竞赛,其余小的都叫青龙,其他黄色的叫黄龙。旗白的,船的颜色也是白的,俗称“白龙儿”。如是红旗,船身也染红色,叫做“红霓岭”等。因南言赤色,是水龙,性情急躁,所以改了个名,是避讳的意思。龙船中惟独没有黑龙,俗说乌龙是凶暴,也有说北方玄武是龟,爬得慢,不能斗生,故全温州没有黑龙船。两船竞赛,水逐浪飞,两龙相斗,争夺锦标,各乡河道,各行分段,自为一区,斗龙互不干涉, 因此有大龙地、小龙地之名目。
参加人数
龙船人数,限额为三十六人,叫做一槽,就是俗称的“三十六香官”。如是小龙,船身十三档,划船的二十六人,船面管旗一,后梢二,唱神一,司鼓二,掌锣二,托香斗二,正合三十六之数。大龙有十八档,两旁划船的三十六人,加鼓、梢、锣、旗、唱神、托香斗六种执事十二人,就需四十八人。划船者穿衣,一船均依旗色。在苍南等地,则定为白衣白帽子是吊念屈原。(龙舟额定42人,划者十三六,前后梢各一,掌旗一,击鼓一,击锣一,唱神一,此四人俱站在龙舟中间。龙舟有十九档,坐十八挡,前方向空一档,龙舟在竞赛时不调头,而是人转身反方向坐。龙舟的鼓声很有节奏,转身的鼓声为密集点鼓。)
船面上,鼓在最中,两旁划的人要听鼓声,两头是梢桨,就是船舵,靠此端正舵向,所以俗语说:“鼓是令,梢是命。”锣是听鼓声的,也有鼓动的作用。旗是分明船色,使岸上观众能够辩认,只有执神杖唱神的,托香斗的,是为了奉香官神,在竞渡中没有作用。
在全温州的划龙船中,永嘉上塘、下塘一带的龙船,最为出名。斗龙在江流湍急的楠溪江中进行,十里长途,往返二十里。如果顺潮而下,而中途潮涨,或者顺潮而上,中途潮落,都要斗到终点,不得停止。再加上没有换向转手,要一划到底,它的尾端设置梢桨,把梢两人,船头也有两人,以便保持船的首尾平衡。头龙时,这两人力捺龙头,与三十六把桨一齐行动,有加强速度的极大作用,途长水逆,风紧浪急,锣鼓声喧,喊声震天,真可谓英勇。
竞赛规则
在乐清参加划水龙的住户,叫“水龙户”,一个水龙户的集体叫“水龙众”,水龙众的所在地叫“水龙地”。有的自然村甚至以这种划分作为举办某些公益事业或承担某些社会义务的独立单位。每年划水龙都有为首的人,俗称“首事”或“头家”,由水龙户轮值或拈阄推举。水龙户都按丁或按户出钱。参加划者都有补贴,如乐成镇每人每天一斤猪肉。凡水龙户有新婚,生头胎男孩、兴造房屋和中举授官以及科举废后的大、中学校毕业等喜事,都以水龙名义致贺。被贺的要有一条红绸或红布系于“龙颈”,俗语称“挂红”,而且还有“香金”和食品礼物。旧时陋俗,有些水龙,往往盗伐樟树或偷取“树坦”(木行)最长杉木,以致发生诉讼纠纷。在乐清县西,大的自然村都有好几只龙船,称“地团十只龙”或“南宅七只龙”。(乐清最大的龙舟赛事在北白象,每次都有上百只龙舟参赛-自发性质)如乐清白石镇的小隐湖,每年该日,全区有一百多只龙船汇合竞赛,并备有锦旗悬赏夺标,男妇老幼,观者如堵。有的地区,如瑞安马屿一带,不自制龙船,在端午以前,扣住江面上的运输船,用缆绞起来,当作龙船,按日给船户银米,三天后放行,如果头号胜,不但优待船家,酒肉丰盛,并且还有特别赏钱。但温州那些地处山区和半山区,多旱地,少水田,无河港的地方,端午无划龙舟之俗。
龙舟唱词以七言韵文为基本句式,四句为一组,上句辙韵自由,下句必须押韵,有起式和煞尾。曲调生动通俗,形式灵活,格律自由,腔调简朴流畅,富有乡土气息,抒情叙事均宜。走街串巷沿门卖唱的艺人多唱吉利颂词式的短篇,固定设点卖唱的艺人则多唱有完整故事情节的中长篇。流传于世的龙舟专集有《龙舟歌》(省港五桂堂编,广州光复中路、香港文武庙五桂堂版),收入《风流佳话》、《三戏宣王》、《烧衣何文秀》等龙舟40多首。
说唱曲目
龙舟歌的曲目,来自艺人自编自唱,部分直接把木鱼歌书改用龙舟歌演唱。中、长篇作品题材内容多样:有神话、传说、寓言类,如《八仙贺寿》、《金星戏窦》、《仙姬送子》等;有历史故事类,如《昭君和番》、《王允献貂蝉》、《凤仪亭诉苦》、《大闹梅知府》、《霸王别姬》、《蒙正谢灶》、《贵妃醉酒》、《三聘孔明》等;有爱情故事类,如《西蓬击掌》、《金桥问卦》、《柴米夫妻》、《云英问病》、《桃花送药慰相思》、《杨翠喜忆情郎》等;有慨叹人生坎坷类,如《老女叹五更》、《赌仔回头金不换》、《怨嫁迟》等,有描写社会问题类,如《东兰返村》、《朱买臣得志》、《碧桃锦帕》等;还有娱乐性、知识性一类,如《七夕赞花》、《解携篮》、《花木思娇》等。
辛亥革命前后,革命党人以龙舟作宣传,时称“社会龙舟”、“政治龙舟”,有《缫丝女自叹》、《广东禁赌纪念歌》、《庚戌年广东大事记》等曲目。具有即兴创作才能的艺人,还常把一些讽刺社会陋习、贪官污吏丑闻,以及当时社会发生的事情和时事新闻,即时编唱。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创作过《甘竹滩上抒豪情》、《喜笑扬眉》、《白衣人影》、《石台佳话》、《财礼夫妻》等一批较优秀的现代题材龙舟作品。对龙舟歌也作过一些改革探索,如原只由男艺人演唱改为有女演员演唱,原只有单人演唱改为双人对唱及群口齐唱,并尝试添加小乐队伴奏等。龙舟歌也出现过“龙舟棋”、“龙舟德”、“龙舟宁”、“龙舟会”等一批在唱腔、鼓点各具特色的民间名艺人。80年代以来,由于人民生活的改善,群众文娱生活多姿多彩,只有一种基本腔调的龙舟歌便日渐少人演唱了,职业艺人也不复多见。
由来发展
赛龙舟图片
1984年,原国家体委决定将龙舟赛列为体育比赛项目,举办了“屈原杯”龙舟赛。
龙舟赛历史悠久,传入国外后,深受各国人民的喜爱并形成了国际比赛。1983年,我国首次派队参加龙舟大赛,一举夺得全部两项冠军。1984年国际龙舟大赛在香港举行, 有美国、德国、日本、英国、新西兰、新加坡、泰国、马来西亚、澳洲、澳门、香港等16个队参赛。中国队又夺得冠军。
龙舟赛在我国南方地区开展的比较普遍,已形成一年一度的“龙舟节”。
龙舟已被纳入到2010年广州亚运会运动项目之一。
主要规则
▲航道
△根据河道条件,设男女400m,500m,600m,800m,1000m直道竞(可按当地条件变更距离)。
△比赛应设在静水水域,航道是直的,起航线与终点线必须平行并与航道线垂直。
△根据参赛队数及场地条件,设2或4,6,8条航道,每条航道宽度可按9m,11m,13.5m布置。
△航道最浅处水深不得少于2.50m,航道内不得有水草、暗礁和木桩,航道外5m内应无障碍物。
▲器材
△按各地传统龙舟式样规格制造,制作材料不限。
△舵桨及划桨规格按各地传统要求制作。
▲附属装置
△传统龙舟可按各习惯制作龙头和龙尾,并备有锣、锣架、鼓和鼓架等,另可带水标二个,预备划桨若干个。
▲队员
△队员必须身体健康,会游泳,熟悉水性。
△龙舟参赛队员为25人。
△每队设队长一名(运动员兼),比赛时必须佩载标志。
△每队登舟比赛队员为23人,包括:舵手、锣手、鼓手各1人,划手20人。
△每队替补队员2人。替换时需经裁判员验明资格,并于检录登舟前替换完毕,登舟后不能够替换。
赛舟规格
小龙舟
根据中国龙舟协会竞赛规则:(暂无统一标准,一般比赛要求)
龙舟长度:12米(由龙头至龙尾)
船身长度:9.6米
龙舟宽度:96厘米(中舱最宽处)
龙舟重量:不设统一标准。(唯要求同一赛事所用之最重龙舟与最轻龙舟差距不超过5公斤)
杭州第19届亚运会龙舟比赛将会在温州龙舟运动中心举行。基地位于温州市瓯海区,运动中心依河而建。总建筑面积2.37万平方米,包含终点塔、综合馆、观龙台、连廊以及绿化广场等几个部分。
温州龙舟运动中心是全国乃至全亚洲最高端、最标准的龙舟体育运动综合体。水域赛道长1200米,宽130米,赛时水深3.5米,共设6个主赛道。
1、本站所有文本、信息、视频文件等,仅代表本站观点或作者本人观点,请网友谨慎参考使用。
2、本站信息均为作者提供和网友推荐收集整理而来,仅供学习和研究使用。
3、对任何由于使用本站内容而引起的诉讼、纠纷,本站不承担任何责任。
4、如有侵犯你版权的,请来信(邮箱:baike52199@gmail.com)指出,核实后,本站将立即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