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大岳太和宫 编辑
大岳太和宫,又称太和宫,位于湖北省十堰市丹江口市均县镇武当山主峰天柱峰最高点,地处1612米武当山绝顶之上,更多地体现出的是一种前无古人的气魄和征服者胜利的昭示,武当山特殊的地貌形成的众峰拱托、八方朝拜的景观也神奇地渲染出皇权的至高无上。大岳太和宫是武当山的最高胜境,无论是道人信士,还是香客游人,只有登上顶峰,走进太和宫,才是真正意义上的到了武当山。明永乐十年,明成祖朱棣下令敕建太和宫,建成后嘉封武当山为“大岳太和山”,封这座建在绝顶上的道宫为“大岳太和宫”。皇帝的嘉封使武当山的地位一举而成为五岳之首。1983年,大岳太和宫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宫观保护单位;同年,大岳太和宫被国务院列为全国21座重点道观之一。
中文名:大岳太和宫
地理位置:湖北省丹江口市
类型:道教宫殿
别名:太和宫
永乐十四年太和宫建成,时有殿堂道舍等建筑510间。
建成后明成祖嘉封武当山为“大岳太和山”,封这座建在绝顶上的道宫为“大岳太和宫”。
永乐十七年,朱棣命隆平候张信、驸马都尉沐昕营造天柱峰的紫金城,他下诏对建城墙提出要求说:“金顶砌造四周城垣,其山本身不要修动,其墙务随地势高下,务要坚固壮实。”
明嘉靖年间,太和宫又进行了扩建,使殿堂道房多达520间。而在那次扩建之后,这里的称谓有了变化,以金顶围墙为界,墙外面的称为“太和宫”,墙里面叫“紫金城”。“北有紫禁城,南有紫金城”,可见当时大岳太和宫的地位之高。
整个工程历时5年完工,用巨型条石砌筑的城墙周长344米,居险临危却又坚固稳重,犹如一道光环围绕金顶,让人叹为观止。城墙上按东西南北四方建筑了四座天门,以象征天阙。四座天门临绝云空,极力渲染天庭仙界的威严。
正殿、朝拜殿、钟鼓楼
正殿额题“大岳太和宫”,殿内仅存真武大帝铜铸像及四大元帅、水火二将、金童玉女等塑像。殿门两侧各置铜碑一座,一是明代嘉靖二十九年(1550)敕建苍龙岭雷坛设金像之御碑,一是明代嘉靖三十一年(1552)遣工部左侍郎陆述等人致祭碑。殿前是朝拜殿,左右是钟鼓楼,钟楼内悬永乐十四年(1416)所铸造铜钟一口。
金殿
太和宫在建筑规制上和其它道宫一样,但因为在它的上方有座金殿,所以它原来的正殿就有所降格,被称为“朝圣殿”。朝圣殿里供奉着铜铸鎏金玄武及他的部将雷神、灵官等神像。在明朝的一段时间里,香客信士,包括在山道人朝拜玄武大帝只能到这里为止,想上金顶是绝对不允许的,高高在上的金殿他们只能从远处望上一眼。
皇经堂
太和宫的皇经堂是道徒们每天早晚颂经的地色方,也是武当道教一处重要的祭祀场所。这座明末被火焚毁,清道光年间又重建的殿堂极富特。它的隔扇门上全部浮雕着珍禽异兽和道教神仙故事,其工艺精湛又有着浓厚的民间文化色彩。皇经堂内神像、供器、法器琳琅满目,均为铸造艺术和雕刻艺术的精品。殿内正中高悬的“生天立地”的巨匾为清道光皇帝亲笔所书。
铜殿
太和宫的小莲峰上有一殿房,里面置放着元代铸造的一座铜殿。这座距今已有近700年历史的铜殿为仿木结构,是研究元代铜铸艺术的珍贵实物,也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座铜殿。由于它原来位于天柱峰上,明朝建金殿时将其转运到这里,所以人们也称它为“转运殿”。借着它的谐音,许多香客和游人都到里面转一圈,以求“时来运转”。
1、本站所有文本、信息、视频文件等,仅代表本站观点或作者本人观点,请网友谨慎参考使用。
2、本站信息均为作者提供和网友推荐收集整理而来,仅供学习和研究使用。
3、对任何由于使用本站内容而引起的诉讼、纠纷,本站不承担任何责任。
4、如有侵犯你版权的,请来信(邮箱:baike52199@gmail.com)指出,核实后,本站将立即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