蜂窝岩 编辑

岩石种类

蜂窝岩蜂窝岩

坚硬的岩石上因差异侵蚀、风化而布满大大小小的坑洞,犹如蜂窝一般,即称为蜂窝岩,例如蕈状石的头部就是一种蜂窝岩。

基本信息

编辑

中文名:蜂窝岩

外文名:honeycombed rock

代表地区:台湾野柳地质公园

特征

编辑

蜂窝岩蜂窝岩

蜂窝岩上有许多的凹洞,远看像蜂窝。共同特点是上面密密麻麻布满蜂窝一样的小孔洞,追其形成的原因大致被认为这里的礁石主要由砂岩组成。与一般的砂岩不同,这里的砂岩有不同成分的砂组成,成分不同硬度不同,受到海水的冲刷,海风的削磨,质地软的被取走,于是留下了这些神奇的景观 。

风化侵蚀作用

编辑
蜂窝岩风化侵蚀作用有两种 :

一种是凹洞中集积雨水或海水,经常含有机物或海水蒸发后产生的结晶盐粒。有机物腐坏后形成有机酸,而使得圆洞中的水变酸性,酸性的水逐渐溶蚀圆洞周边的岩石,结晶盐粒也会破坏岩石的表面,使圆洞的岩石产生化学性的破坏。

另一种是凹洞的积水会造成日夜温差变大,也会造成凹洞周围岩石物理性的破坏。

成因

编辑

差别风化

岩石本身的组成成分、组织结构有差异,在差别风化侵蚀下,较软的颗粒间胶结较差、不牢固的部分岩石容易崩解风化而剥离蚀去,产生凹陷。风化作用持续不断进行,凹洞越来越大,密集而成千疮百孔蜂窝状的外观。

生物有机体

由于生物有机体的伴随作用,加速促进坚硬岩石的风化作用。例如菌类、藻类、地衣和苔藓等被覆岩石表面,有机体生理机能所产生的废弃物酸化而促使岩石产生水解等化学风化作用或苔藓等死亡腐败连同岩石沙泥脱落。依附体下的岩石因而易形成凹洞。有些岩石表面因有贝类、海胆、穿孔贝、籐壶等寄生。生物体分泌物之酸化腐蚀也容易促使岩石崩解剥落形成一个个的小洞。台湾北部滨海公路水湳洞一带的峰窝岩之成因系与生物作用有极密切关系,而生物的附著寄生排列又受东北季风影响,因而蜂窝岩孔洞常有方向性的排列趋势 。

自然现象

蜂窝岩蜂窝岩

岩石受风沙、雨水的侵蚀风化。尤其海岸一带悬崖峭壁,海雾、浪花侵袭下盐分的渗入、曝晒的热作用、早晚的温差热胀冷缩反应不一更加速易溶部分之溶解与风化侵蚀。盐分、溶解析出的物质与岩石中钙质结合而形成如水泥般较扎实的硬块疖疤保护膜,因而逐渐形成蜂窝岩。

台湾野柳地质公园

编辑

野柳地质公园野柳地质公园

野柳地质公园,位于台湾新北市万里区。野柳是一突出海面的岬角,长约1700公尺,远望如一只海龟蹒跚离岸,昂首拱背而游,因此也有人称之为野柳龟,受造山运动的影响,深埋海底的沉积岩上升至海面,产生了附近海岸的单面山、海蚀崖、海蚀洞等地形,海蚀、风蚀等在不同硬度的岩层上作用,形成蜂窝岩、豆腐岩、蕈状岩、姜状岩,风化窗等世界级的岩层景观 。

下一篇 豆腐岩

上一篇 结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