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丙烯醛 编辑
丙烯醛,是一种有机化合物,为最简单的不饱和醛,化学式为C3H4O,为无色或淡黄色液体,溶于水,易溶于乙醇、丙酮等多数有机溶剂,其蒸气有很强的刺激性和催泪性,是化工中很重要的合成中间体,广泛用于树脂生产和有机合成中。2017年10月27日,世界卫生组织国际癌症研究机构公布的致癌物清单初步整理参考,丙烯醛在3类致癌物清单中。
中文名:丙烯醛
外文名:Acrolein
别名:烯丙醛、 败脂醛
化学式:C3H4O
分子量:56.063
CAS登录号:107-02-8
EINECS登录号:203-453-4
熔点:-87.7 ℃
沸点:52.5 ℃
水溶性:溶于水
密度:0.84 g/cm³
外观:无色或淡黄色液体
闪点:-26 ℃(CC)
安全性描述:S23;S26;S28;S36/37/39;S45;S61
危险性符号:F
危险性描述:R11;R24/25;R26;R34;R50
引燃温度:234℃
临界压力:5.06MPa
饱和蒸气压:28.53kPa(20℃)
爆炸上限(V/V):31.0%
爆炸下限(V/V):2.8%
溶解性:易溶于乙醇、丙酮等多数有机溶剂
摩尔体积(cm3/mol):70.4
等张比容(90.2K):149.3
表面张力(dyne/cm):20.1
极化率(10-24cm3):6.28
氢键供体数量:0
氢键受体数量:1
可旋转化学键数量:1
互变异构体数量:0
拓扑分子极性表面积:17.1
重原子数量:4
表面电荷:0
复杂度::30.3
同位素原子数量:0
确定原子立构中心数量:0
不确定原子立构中心数量:0
确定化学键立构中心数量:0
不确定化学键立构中心数量:0
共价键单元数量:1
LD50:26mg/kg(大鼠经口);14mg/kg(小鼠经口);7mg/kg(兔经口);200mg/kg(兔经皮)
LC50:18mg/m3(大鼠吸入,4h)
2、刺激性
家兔经皮:5mg,重度刺激。
家兔经眼:1mg,重度刺激。
3、亚急性与慢性毒性
大鼠持续接触本品浓度4.8mg/m3,40h后,其肝脏的碱性磷酸酶活性升高。
4、致突变性
人细胞DNA损伤:30μmol/L。
人淋巴细胞姐妹染色体交换:5μmol/L。
5、致畸性
如果直接在羊膜上给药,丙烯醛可致畸和产生胚胎毒性。
6、致癌性
IARC致癌性评论:G3,对人及动物致癌性证据不足。
7、其他
大鼠静脉最低中毒剂量(TDLo):6mg/kg(孕后用药9d),胚泡植入后死亡率升高。
LC50:0.046mg/L(24h)(褐鳟);0.079mg/L(24h)(金鱼);0.0173~0.022mg/L(96h)(黑头呆鱼);0.23mg/L(24h),0.083mg/L(48h)(水蚤)
LD50:<0.08mg/L(24h)(金鱼,改良ASTMD1345)
EC50:0.034mg/L(48h)(水蚤)
2、生物降解性
好氧生物降解:168~672h
厌氧生物降解:672~2880h
3、非生物降解性:空气中光氧化半衰期:3.4~33.7h
丙烯醛与尼古丁、一氧化碳是香烟中的三大有害成分,可以导致细胞基因突变,并降低细胞修复损伤的能力,是损害视网膜的主要因素。在香烟中,丙烯醛的含量比多环芳烃类致癌物质的含量要高1万倍。作为焦油成分之一,丙烯醛的毒性比甲醛还强千百倍,而且沸点只有50摄氏度左右,香烟一点立即气化,侵入视网膜色素上皮细胞,造成其氧化损伤,并阻止细胞内的“能量工厂”线粒体制造能量。这种上皮细胞是视网膜上负责各种营养物质和废物的新陈代谢,如果它们“罢工”,众多眼细胞必死无疑。
安全术语
S23:Do not breathe vapour.
切勿吸入蒸汽。
S26:In case of contact with eyes, rinse immediately with plenty of water and seek medical advice.
不慎与眼睛接触后,请立即用大量清水冲洗并征求医生意见。
S28:After contact with skin, wash immediately with plenty of soap-suds.
不慎与皮肤接触后,立即用大量肥皂水冲洗。
S36/37/39:Wear suitable protective clothing, gloves and eye/face protection.
穿戴适当的防护服、手套和护目镜或面具。
S45:In case of accident or if you feel unwell, seek medical advice immediately (show the label whenever possible.)
若发生事故或感不适,立即就医(可能的话,出示其标签)。
S61:Avoid release to the environment. Refer to special instructions / safety data sheets.
避免释放至环境中。参考特别说明/安全数据说明书。
风险术语
R11:Highly flammable.
高度易燃。
R26:Very toxic by inhalation.
吸入有极高毒性。
R34:Causes burns.
引起灼伤。
R50:Very toxic to aquatic organisms.
对水生生物有极高毒性。
眼睛接触:立即提起眼睑,用大量流动清水或生理盐水彻底冲洗至少15分钟。就医。
吸入:迅速脱离现场至空气新鲜处。保持呼吸道通畅。如呼吸困难,给输氧。如呼吸停止,立即进行人工呼吸。就医。
食入:用水漱口,给饮牛奶或蛋清。就医。
有害燃烧产物:一氧化碳、二氧化碳。
灭火方法:消防人员须戴好防毒面具,在安全距离以外,在上风向灭火。
灭火剂:抗溶性泡沫、二氧化碳、干粉、砂土。用水灭火无效。
小量泄漏:用活性炭或其它惰性材料吸收。或用大量水冲洗,洗水稀释后放入废水系统。
大量泄漏:构筑围堤或挖坑收容。用泡沫覆盖,降低蒸气灾害。喷雾状水冷却和稀释蒸汽、保护现场人员、把泄漏物稀释成不燃物。用防爆泵转移至槽车或专用收集器内,回收或运至废物处理场所处置。
储存注意事项:可加入0.2%对苯二酚作稳定剂。储存于阴凉、通风的库房。远离火种、热源。库温不宜超过30℃。包装要求密封,不可与空气接触。应与氧化剂、还原剂、酸类、碱类、食用化学品分开存放,切忌混储。不宜大量储存或久存。采用防爆型照明、通风设施。禁止使用易产生火花的机械设备和工具。储区应备有泄漏应急处理设备和合适的收容材料。应严格执行极毒物品“五双”管理制度。
编号 | 毒性类型 | 测试方法 | 测试对象 | 使用剂量 | 毒性作用 |
---|---|---|---|---|---|
1 | 急性毒性 | 吸入 | 成年男性 | 1 ppm | 眼毒性——流泪 |
2 | 急性毒性 | 吸入 | 人类 | 5500 ppb | 详细作用没有报告除致死剂量以外的其他值 |
3 | 急性毒性 | 吸入 | 人类 | 153 ppm/10M | 详细作用没有报告除致死剂量以外的其他值 |
4 | 急性毒性 | 吸入 | 儿童 | 300 ppb/2H | 肺部、胸部或者呼吸毒性——气管、支气管的结构、功能发生变化 肺部、胸部或者呼吸毒性——呼吸阻塞 肺部、胸部或者呼吸毒性——其他变化 |
5 | 急性毒性 | 口服 | 大鼠 | 26 mg/kg | 详细作用没有报告除致死剂量以外的其他值 |
6 | 急性毒性 | 吸入 | 大鼠 | 18 mg/m3/4H | 详细作用没有报告除致死剂量以外的其他值 |
7 | 急性毒性 | 腹腔注射 | 大鼠 | 4 mg/kg | 详细作用没有报告除致死剂量以外的其他值 |
8 | 急性毒性 | 皮下注射 | 大鼠 | 50 mg/kg | 行为毒性——全身麻醉 肝毒性——肝豆状核变性 |
9 | 急性毒性 | 口服 | 小鼠 | 13900 μg/kg | 行为毒性——嗜睡 皮肤和附件毒性——毛发变化 营养和代谢系统毒性——体重下降或体重增加速率下降 |
10 | 急性毒性 | 吸入 | 小鼠 | 66 ppm/6H | 详细作用没有报告除致死剂量以外的其他值 |
11 | 急性毒性 | 腹腔注射 | 小鼠 | 9008 μg/kg | 详细作用没有报告除致死剂量以外的其他值 |
12 | 急性毒性 | 皮下注射 | 小鼠 | 30 mg/kg | 行为毒性——全身麻醉 肝毒性——肝豆状核变性 |
13 | 急性毒性 | 吸入 | 猫 | 1570 mg/m3/2H | 详细作用没有报告除致死剂量以外的其他值 |
14 | 急性毒性 | 静脉注射 | 猫 | 15 mg/kg | 血液毒性——其他变化 |
15 | 急性毒性 | 口服 | 兔 | 7 mg/kg | 详细作用没有报告除致死剂量以外的其他值 |
16 | 急性毒性 | 吸入 | 兔 | 24 mg/m3/6H | 肺部、胸部或者呼吸毒性——气管、支气管的结构、功能发生变化 肺部、胸部或者呼吸毒性——肺气肿 肺部、胸部或者呼吸毒性——急性肺水肿 |
17 | 急性毒性 | 皮肤表面 | 兔 | 200 mg/kg | 详细作用没有报告除致死剂量以外的其他值 |
18 | 急性毒性 | 皮下注射 | 兔 | 250 mg/kg | 肺部、胸部或者呼吸毒性——呼吸困难 |
19 | 急性毒性 | 吸入 | 豚鼠 | 24 mg/m3/6H | 肺部、胸部或者呼吸毒性——气管、支气管的结构、功能发生变化 肺部、胸部或者呼吸毒性——肺气肿 肺部、胸部或者呼吸毒性——急性肺水肿 |
20 | 急性毒性 | 皮下注射 | 豚鼠 | 178 μg/kg | 行为毒性——惊厥或癫痫发作阈值受到影响 心脏毒性——其他变化 肺部、胸部或者呼吸毒性——呼吸困难 |
21 | 急性毒性 | 吸入 | 仓鼠 | 1000 ppm/10M | 眼毒性——流泪 肺部、胸部或者呼吸毒性——急性肺水肿 胃肠道毒性——唾液腺的结构或功能发生变化 |
22 | 急性毒性 | 口服 | 哺乳动物 | 10 mg/kg | 详细作用没有报告除致死剂量以外的其他值 |
23 | 急性毒性 | 未报告 | 哺乳动物 | 45 mg/kg | 详细作用没有报告除致死剂量以外的其他值 |
24 | 慢性毒性 | 口服 | 大鼠 | 113 mg/kg/45D-I | 肝毒性——其他变化 生化毒性——抑制或诱导过氧化氢酶 生化毒性——抑制或诱导其他酶 |
25 | 慢性毒性 | 吸入 | 大鼠 | 4 ppm/6H/62D-I | 肺部、胸部或者呼吸毒性——其他变化 营养和代谢系统毒性——体重下降或体重增加速率下降 慢性病相关毒性——死亡 |
26 | 慢性毒性 | 吸入 | 大鼠 | 4900 ppb/6H/13W-I | 嗅觉毒性——未报告 内分泌毒性——肾上腺重量发生变化 慢性病相关毒性——死亡 |
27 | 慢性毒性 | 吸入 | 大鼠 | 510 μg/m3/24H/9W-C | 肾、输尿管和膀胱毒性——尿中成分发生变化 血液毒性——白细胞计数发生变化 营养和代谢系统毒性——体重下降或体重增加速率下降 |
28 | 慢性毒性 | 吸入 | 大鼠 | 3 ppm/6H/3W-I | 嗅觉毒性——未报告 内分泌毒性——脾脏重量发生变化 |
29 | 慢性毒性 | 吸入 | 狗 | 3700 ppb/8H/6W-I | 肺部、胸部或者呼吸毒性——气管、支气管的结构、功能发生变化 |
30 | 慢性毒性 | 吸入 | 猴 | 3700 ppb/8H/6W-I | 肺部、胸部或者呼吸毒性——气管、支气管的结构、功能发生变化 慢性病相关毒性——死亡 |
31 | 慢性毒性 | 吸入 | 兔 | 4900 ppb/6H/13W-I | 嗅觉毒性——未报告 肺部、胸部或者呼吸毒性——其他变化 肺部、胸部或者呼吸毒性——肺重量发生变化 |
32 | 慢性毒性 | 吸入 | 仓鼠 | 4900 ppb/6H/13W-I | 嗅觉毒性——未报告 肺部、胸部或者呼吸毒性——其他变化 肺部、胸部或者呼吸毒性——肺重量发生变化 |
33 | 慢性毒性 | 吸入 | 仓鼠 | 4 ppm/7H/52W-I | 大脑毒性——脑重量发生变化 肺部、胸部或者呼吸毒性——肺重量发生变化 肝毒性——肝重量发生变化 |
34 | 眼部毒性 | 入眼 | 人类 | 500 ppb/12M | - |
35 | 眼部毒性 | 皮肤表面 | 兔 | 5 mg | 作用严重 |
36 | 眼部毒性 | 皮肤表面 | 兔 | 2 mg/24H | 作用严重 |
37 | 眼部毒性 | 入眼 | 兔 | 1 mg | 作用严重 |
38 | 眼部毒性 | 入眼 | 兔 | 50 μg/24H | 作用严重 |
39 | 突变毒性 | - | 鼠伤寒沙门氏菌 | 50 μg/plate | - |
40 | 突变毒性 | - | 鼠伤寒沙门氏菌 | 50 μg/plate | - |
41 | 突变毒性 | - | 大肠杆菌 | 286 nmol/L | - |
42 | 突变毒性 | 口服 | 黑腹果蝇 | 5 mmol/L | - |
43 | 突变毒性 | 肠外 | 黑腹果蝇 | 3 mmol/L | - |
44 | 突变毒性 | - | 人类 细胞 | 30 μmol/L | - |
45 | 突变毒性 | - | 人类成纤维细胞 | 100 μmol/L | - |
46 | 突变毒性 | - | 人类淋巴细胞 | 5 μmol/L | - |
47 | 突变毒性 | - | 人类成纤维细胞 | 200 nmol/L | - |
48 | 突变毒性 | - | 大鼠 细胞 | 30 mmol/L | - |
49 | 突变毒性 | 腹腔注射 | 大鼠 | 500 μg/kg | - |
50 | 突变毒性 | 腹腔注射 | 大鼠 | 500 μg/kg | - |
51 | 突变毒性 | - | 仓鼠卵巢 | 10 μmol/L | - |
52 | 突变毒性 | - | 仓鼠肺 | 500 nmol/L | - |
53 | 突变毒性 | - | 哺乳动物淋巴细胞 | 58 gm/L/3H | - |
54 | 突变毒性 | - | 哺乳动物淋巴细胞 | 80 μmol/L | - |
55 | 生殖毒性 | 口服 | 大鼠 | 840 mg/kg,多代 | 生殖毒性——新生儿体重增加量减少 |
56 | 生殖毒性 | 静脉注射 | 兔 | 6 mg/kg,雌性受孕 9 天后 | 生殖毒性——植入后死亡率增加 |
1、本站所有文本、信息、视频文件等,仅代表本站观点或作者本人观点,请网友谨慎参考使用。
2、本站信息均为作者提供和网友推荐收集整理而来,仅供学习和研究使用。
3、对任何由于使用本站内容而引起的诉讼、纠纷,本站不承担任何责任。
4、如有侵犯你版权的,请来信(邮箱:baike52199@gmail.com)指出,核实后,本站将立即删除。